“十三五”时期中国交通服务战略展望

时间:2022-09-07 05:29:42

“十三五”时期中国交通服务战略展望

[摘要]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是综合运输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高效率的运输需求为核心,构建交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着力综合运输整体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运输需求,更好地服务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交通运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十三五”时期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070-07

一、中国交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从运输供给上看,一是综合运输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三是节假日旅客运输保障能力增强;四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在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以及云南鲁甸等重大抢险救灾工作中,公路交通运输保障组织及时有力有序,承担了绝大部分伤员转运和救灾物资运输工作,发挥了“生命线”作用,为救灾工作高效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客运出行形式多样上看,一是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全国有22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每年客运量超过100亿人次。二是旅客出行换乘便捷化逐步改善。三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快速发展。

从货运融入现代物流上看,一是甩挂运输试点深入。车辆平均里程利用率提高,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网络型、多式联运型、联盟型等先进甩挂模式。部分省市陆续开展了地方性试点,甩挂运输综合效益显现。二是乡村配送集约化发展。探索农村物流集约化组织模式,主动与邮政、供销、商务等部门合作,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了一批典型农村物流发展模式。三是多式联运初见成效。铁路货运组织化改革,铁路货物快运、高铁快递、电商专列等快速起步发展,多式联运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四是市场主体集约化。中小企业抱团取暖的目的,涌现出多种联盟发展模式,运输资源横向整合的势头迅猛。

从装备信息化作用上看,一是公路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十二五”时期末与2010年相比,大型车辆比例和--专业化车辆比例均有较大比例的提高,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增加,为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奠定了良好的装备条件。二是综合运输装备条件改善。铁路、高铁、重载列车、船舶、远洋大型化,内河船型标准化,为旅客联程联运、货运多式联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装备基础条件。三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省际联网取得重大突破,网上受理、网上许可已经普及。“十二五”时期末,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成公共交通智能调度和监控中心。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26个省区市推行。公交车载信息终端和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得到规模应用。400余个城市建设和开通了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系统。行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功能逐渐显现,车联网、智能跟踪在物流领域体验和应用,以互联网技术支撑的货运物流组织平台逐渐推开。

从安全生产上看,一是“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受益。实施“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以来,全国道路客运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17%。二是重点营运车辆的联网联控见效。全国安装车载卫星定位终端并入网的重点营运车辆58.81万辆,占清理出基础数据的78.61万辆重点营运车辆的74.8%。三是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显著。注重轨道交通运营、危险货物运输、公共交通的安全监管。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客运行车事故从2008年的21起下降到2013年的11起,死亡人数从346人下降到148人。

从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看,一是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黄标车、老旧车辆更新报废速度加快,促进了车辆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天然气车辆和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十二五”时期,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52.82万标台,其中新能源车辆占比也有所增加。推广电动汽车、LNG车船、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新装备和新技术,技术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三是组织节能驾驶大赛,开展绿色维修活动。发展城市公交、甩挂运输,鼓励支持城市共同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城市配送车辆的节能减排效率更加显现。

从体制机制改革上看,一是综合运输大部门体制格局初成。基本形成由交通运输部负责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的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架构格局,初步建立起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适应的大部门体制机制。二是职能转变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减政放权,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三是交通服务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改进和服务的若干指导意见》《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

“十二五”时期交通服务成绩显著,但综合运输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交通服务体系总体上还不健全,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综合运输区域和城乡差异较为突出;二是各种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不够顺畅,铁路与公路、港口间无缝衔接问题仍较突出,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协调、网络衔接不够紧密;三是跨运输方式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不同运输方式间未实现联程联网售票,货物多式联运总体发展步伐缓慢,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交通服务的能力、水平与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设施装备技术标准和运行管理规范体系尚未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平台缺乏互联互通;五是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轨道交通运营、危险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压力很大;六是综合运输行业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个别地方基层执法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分析问题的原因,一是交通服务的理念还未深入,交通运输领域长期以来重建轻运的传统观念还未有效转变;二是交通服务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保障不足,各种运输方式各自发展的状况依然存在;三是综合运输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衔接不足,市场化发展水平不够均衡。面向“十三五”时期,交通服务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交通服务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交通服务体系,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水平大幅提高,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取得组织模式创新和设施装备改进的重大突破,综合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形式更加丰富,交通运输支撑现代物流高效运作的基础和主体作用更加凸显,交通服务的社会感知度和公众满意度显著。体现在:运输协同化、设施一体化、组织集约化、服务便民化、装备标准化、信息智能化、安全常态化、发展低碳化。

三、中国交通服务的战略重点

(一)综合运输通道服务能力

一是实施综合运输通道线网布局优化工程。建立通道运输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评估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优化通道内各方式运输线网结构,促进各方式有机融合,抓紧提升重点客流、物流通道服务能力。对新兴城镇化地区、重要产业园区等客货运集聚地区的通道连接及运输保障,提高交通服务网络化。支持铁路、民航客运能力和效率,提高铁路和水路货运比重,推动各方式运量的合理分担。

二是启动综合运输通道组织模式创新工程。发展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的干线一体化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干线两端短驳和集散运输组织,强化道路运输对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对接,推广末端集约化配送模式,强化干支运输服务衔接。支持“空铁通”、高铁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密切协作、高度融合的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民航企业发展支线货运,支持探索推广货物空空中转、航空快件中转集拼等业务,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三是着力推动通道运输协同管理。逐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运输通道的客货流监测监控体系,及时评估各通道运输服务能力,推行精细化通行管理模式。建立区域间运输服务协调联动机制,改善执法管理,完善出行信息服务,探索建立主要通道跨区域联动保畅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政策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费清算机制和管理办法,规范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管理。全国ETC联网运行服务,完善货车不停车称重系统,促进货运车辆使用ETC,探索高速公路货运车辆不同时段路段差异化收费政策。铁路市场化改革,充分释放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促进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竞合融合。

(二)综合运输枢纽运行效能

一是开展交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每年选取10个左右的城市开展交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以城市为载体,重点是客运枢纽示范建设、城市货物集疏运中心示范建设、运输服务信息共享示范建设、综合运输组织模式示范建设、交通服务工作机制示范建设和交通服务标准示范建设,着力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综合管理等一体化。力争到“十三五”时期末,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交通服务示范城市。

二是实施综合运输枢纽规范化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综合运输枢纽运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推动综合运输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制定综合运输枢纽基础设施、装备、运营服务与管理等的标准,逐步建立健全综合运输枢纽标准规范体系,注重与其他相关标准的衔接。纳入各级财政支持的新建综合运输枢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常态化综合运输枢纽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提升枢纽规范服务能力。

三是拓展综合运输枢纽多元化服务功能。提升枢纽人性化、便捷化服务能力,完善各运输方式自助售票取票设备,丰富面向公众的综合运输信息服务,完善道路长途客运、城市交通设施与枢纽的运输衔接,优化枢纽接驳服务,丰富客运联程服务产品和“一票到底”的货运服务产品。拓展创新枢纽服务功能,支持在枢纽内探索发展联运中转、汽车租赁、仓储、货物集拼、邮政快递等服务。协调完善金融、税务等配套服务、“一站式”服务。创新综合运输枢纽运营模式,运营管理一体化。

(三)客运服务品质

一是旅客联程运输。选择典型企业、典型客运枢纽开展联程运输试点,强化多种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建立运输方式间常态化协调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开展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空巴联运等服务,逐步实现客运“一票制”。推行机场异地值机等服务,方便旅客中转换乘。跨运输方式的出行信息和售票系统联网,探索道路客运行业实行电子客票。

二是“公交都市”创建。扩大“公交都市”创建范围,发挥各种公交方式的组合优势,优化线网布局和结构,发展大容量公交系统,提高运行效率,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以客运枢纽为依托,各运输方式对外交通与城市内交通有机衔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公交智能运营和公众智慧出行。鼓励提高车辆装备技术水平,发展安全性能高、乘坐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推广应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车辆和空调车。鼓励发展慢行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系统。健全公交运营服务评价机制,完善公交补贴政策,保障公交可持续发展。

三是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城乡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公交线网向郊区延伸。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不同制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城市辖区中现有铁路网资源,开行市郊列车,形成市区、市郊、城际以及长大干线轨道交通间合理分工、有机衔接的轨道交通网。支持毗邻地区的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推广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营运客车。

四是发展多样化客运服务。创新公共交通服务方式,探索定制公交、夜间班车、微循环公交等新型公交服务模式。发展预约出租车,推动95128全国统一出租车预约服务电话普及推广,探索发展并逐步规范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异地租车还车等服务。鼓励探索长途客运班线的节点运输模式。发展海峡、岛屿间高速客轮、客滚运输,延伸邮轮产业链条和服务功能。建设现代空管系统,鼓励开展多样化的航空运输服务。

(四)多式联运发展

一是实施多式联运示范。以完善基础设施衔接、创新组织模式、统一服务规则、推广快速转运装备技术以及信息系统与智能化建设为重点,每年组织开展数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的多式联运枢纽、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多式联运信息系统以及多式联运承运人,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化体系和政策法规。通过示范工程,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煤炭、矿石、粮食等重点战略物资多式联运,探索铁路驮背运输、公铁滚装运输,带动公铁、铁水、公水、空陆等多种联运方式发展。

二是搭建多式联运主骨架。公路主干线、水运主通道、铁路主动脉、港站主枢纽、口岸主平台“五位一体”衔接协调,构建多式联运主骨架。依托北部、东部和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区群,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铁水、公水集装箱多式联运。依托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绥芬河和满洲里等铁路口岸,利用欧亚大陆桥开展对欧洲公铁、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依托长江经济带,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为节点,发展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等多式联运。完善三峡及葛洲坝公路翻坝转运系统。

三是优化多式联运发展环境。支持多式联运站场设施建设和快速转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升联运作业效率。引导运输企业探索创新多式联运全程组织模式,鼓励和支持以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为中心的跨运输方式经营合作,引导联运企业探索资源整合共享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制定统一的多式联运规则,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建立健全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规制,引导推动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从运输、包装、装卸、信息等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完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规范。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搭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国际标准衔接,促进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沿线各国运输标准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五)货运业转型升级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壮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企业集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延伸服务,强化多业联动和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供应链服务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吸纳和带动中小企业,搭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平台,推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是鼓励中小企业联盟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货运企业以业务为纽带,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联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产股权融合方式构建联盟实体,促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范围。规范中小企业联盟的组织和发展,健全联盟章程和契约制度,建立联盟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和对接,注重联盟内部的诚信建设。支持企业联盟的枢纽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联盟发展的评估评价,引导联盟运作机制的创新。

三是开展城市绿色货运行动。加大与商务、公安、邮政等行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合理布局城市周边物流园区和城市内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配送网络,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以京津冀地区为先行,推动实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干支衔接的大型公共货运枢纽(站场),强化干线甩挂运输和城市共同配送的衔接组织,优化城区配送节点网络。推动示范城市定期组织开展配送需求调查,完善配送车辆标准和便利化通行政策。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车辆,城市配送车辆标识化管理。引导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配送模式。制定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实施农村物流示范工程。与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行业协作,推动整合农村物流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快邮政通村设施建设。推广农村物流集中配送模式,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拓展完善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引导支持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协作。提高农产品、冷链等专业类物流节点设施的服务能力,培育农村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农村物流企业通过联合、连锁等形式联盟发展。

五是促进专业物流发展。发展冷链运输、危险品运输、商品车运输、大件运输、集装箱运输等专业化运输,完善专业运输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规范快递业的发展,发展高铁快递、电商专列等业务,有序扩大全货机规模。支持邮件甩挂运输试点,邮政、快递下乡与农村客运站业务合作。

六是发展甩挂运输。优先支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跨区域项目,以及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等符合甩挂运输发展方向的项目。模块化双挂汽车列车在限定区域、线路上运行,协调清除相关法规标准制度障碍。完善甩挂运输标准化场站设施,配备现代化的中转设施,支持甩挂运输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开展“挂车池”服务,支持开展挂车租赁、挂车互换等业务。

七是完善货运市场监管。以保障运输安全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准人条件及其经营分类,突出对经营者诚信专业知识及遵守安全有关法规能力的审核把关,简化道路货运行业经营分类,明晰行业监管范围,将货运、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方纳入监管范围。调整营运车辆监管重点,强化对重型载货汽车的监管,对总质量3.5吨以下的普通货运车辆豁免配发道路运输许可证、二级维护保养、技术等级评定和年度审验等管理。建设行业诚信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信用记录建设与共享应用,构建分类监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监管能力,优化和规范监管工作流程,健全监管工作规范,开展基层人员履职能力培训,建立工作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六)运输装备标准化

一是推广现代化转运装卸设备。推广标准化、集装化、厢式化运载单元和托盘的应用。建设物流台车、集装袋、物流箱等集装化单元装卸机具,大型转运吊装设备、非吊装式换装设备,以及适应铁路驮背运输、公铁滚装运输的铁路专用平车、运载单元拴固设备等技术标准体系。发展货物状态监控、作业自动化等技术装备,支持研发和使用大型、高效、节能环保的装卸设备和快速转运设备,支持运输装备的通用性和现代化。

二是实施运输车辆标准化工程。从全链条的视角,建立健全道路货运车辆标准体系,强化已有标准的衔接、协同、配套与整合,制定涉及汽车列车、挂车等与运输组织化密切相关的系列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力度,创新部门、企业、社会协同联动机制,形成车辆公告、生产、注册登记、检测与使用上下游联系渠道、信息反馈及时、部门责任清晰、干预措施有效,实现标准实施环节工作闭环。提升交通运输部门标准实施能力,加强公路路政与道路运政在营运车辆管理方面的工作协同,完善工作规范,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开展道路货运车辆规范购置与使用科普活动,普及相关知识,提高车辆用户遵守标准相关要求的自觉性。

三是实施运输车型标准化工程。建立运输车型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抓紧修订完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l589),构建基于标准化运载单元的货运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货运车辆结构和车型分类,制定标准车型技术与配置要求,完善汽车列车标准及厢式挂车型谱。制定挂车互换标准和规范,甩挂车型标准化建设,探索发展双挂及多挂汽车列车。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创新车型标准化政策,引导市场广泛应用标准车型,淘汰非标准车型车辆。

四是发展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强化装备节能标准,燃料消耗量限值管理,鼓励老旧车船提前退出运输市场。发展厢式化、轻量化和标准化干线公路营运货车,推广内河节能环保船型,建造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内河示范船,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应用。完善和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扶持政策和运营政策,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领域为重点,推广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应用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研究完善新能源公交车“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和“以租代售”等多种运营模式。完善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

(七)保障交通安全服务

一是深化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推广应用计时培训系统和“先培后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服务质量,推广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驾驶员。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从业准入门槛和职业地位。加强驾驶员培训机构监管、市场准入管理,优化驾驶培训机构的市场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驾驶培训机构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是实施汽车维修质量工程。建立推广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透明公开汽车维修记录,为广大车主便利修车、促进缺陷汽车召回提供依据。设立全国统一的汽车救援服务电话,建立完善全国互联互通的汽车维修救援体系,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提供保障。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

三是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提升联网联控系统应用水平,与公安、安监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大对道路运输企业动态监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落实企业监控主体责任。

四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部、省、市和运营企业四级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体系和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下联动、协同发展、信息共享、监管有力”,着力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整体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完善设施设备运营技术准入、第三方运营安全评估、运营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等制度体系,统一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五是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危险货物运输、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开展长途客运接驳运输、源头治超、联网联控等安全生产专项活动。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管装备配备,公路安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保等工程建设。以车站、码头、枢纽等客货运集散地为重点,与公安、国安、安监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健全治安联动、违禁品联防、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等管控制度,提高交通运输反恐防控治理能力。

六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构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公路水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与救援中心,建立各级道路和水路运输应急保障运力储备,提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抢险打捞能力。健全公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高速公路交通广播、12122高速公路救援和客服系统。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助网络,与汽车维修救援网络实施联动,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统筹节假日旅客运输组织,根据旅客流量、流向、流时,建立运力安排和调剂机制。

(八)服务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以“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工程”为载体,聚焦重点难点,优化顶层设计,实化工作抓手,整合行业资源,科技支撑,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健全完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体系,显著提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信用水平,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和降低服务质量投诉,培养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为建设“四个交通”,改进交通服务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一是完善从业资格顶层设计。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制度。全力修订《道路运输条例》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制度。做好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涵盖各行业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突出对经营者诚信及遵守安全有关规章能力的考核。完善行业监督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诚信考核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健全从业资格退出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二是创新从业资格管理手段。建设全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考试、注册、继续教育、诚信考核、证件管理等功能,与运政系统有效衔接,会同公安部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驾驶证信息、从业信息、交通违法等从业信息源头采集、动态更新和社会共享。从业资格证件电子化,实现全国的互查互认。部署应用集中模式的从业资格考试与继续教育平台,完善平台功能并与运政系统对接,规范考试和网络继续教育工作,实现考试信息和继续教育记录共享互认。建立全国道路运输行业职业数据库和职业信息网,实现运输职业信息及其人力资源信息采集、更新与查询功能,向公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就业,增强行业凝聚力。

三是改进从业人员培养模式。面对日益凸显的营运驾驶员短缺问题,引导建立3~5个示范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培训基地,统筹初学驾驶、从业资格培训等功能,形成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直通车。遴选6~8个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深化营运驾驶员职业教育试点,建立学历证书、从业资格证“直通车”,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模式,有效缓解部分岗位从业人员缺乏问题。

(九)国际运输便利化

按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线,与中国一东盟贸易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国内战略的有机融合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协同,着力提升中国国际道路运输互联互通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是发展中欧国际班列。统筹整合中欧陆路集装箱运输班列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平台,优化线路资源和货源组织,强化与上下游产业合作,规范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对外统一、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价格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对外竞争能力。支持中国国际运输(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并与国外企业竞合,提高回程货源组织能力。清理和规范收费,优化国际陆路运输线路开发和运营市场环境。推动中外保险机构合作,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加强企业对经营的风险控制。

二是推动国际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合“大湄公河次区域…‘欧亚大陆交通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利运输网络、增加CBTA(便利货物和人员运输协定)过境站点和运输线路。建设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重点口岸城市为节点,统筹布局国际货运枢纽,促进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

三是推动陆路口岸通行便利化。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多边)运输合作机制,协调各国与国际公路、铁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消除各种非物理,推动加入有关国际陆路运输便利公约及双边(多边)运输协定等。加强与海关、公安、外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交通运输部门在国际运输和合作交流中依法履责,形成边检、海关、检验检疫与运管一体化、一站式陆路口岸通关模式。建立完善规范、统一、透明、高效的运输车辆及人员通关流程,启动实施重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口岸信息化,并实现与各部门出入境车辆信息共享。

(十)运输服务智能化

强化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交通服务体系的信息采集、统计监测分析,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信息互查、诚信共管,发展智慧交通。

一是综合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建设交通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立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推动信息标准、业务数据、业务单据交换对接。建设城市交通服务协同支持系统,协调公路、水运与铁路、民航的数据信息共享,实行运营数据、视频与城市交通实时路况等信息的协同开发和综合利用,综合运输信息化进程,提高客流疏导、应急处置等服务效率。

二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功能和区域网络。支持市场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拓展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信息自动采集、智能调度、全程在线查询和即时追踪等主要功能。注重多式联运信息采集交换、货物状态监控、作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多式联运转运的智能化作业水平。

三是应用交通“一卡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支持行业政策及业务发展模式等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行业发展指导政策。制定出台技术标准,支持地方交通“一卡通”系统技术升级。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作用的原则,做好国家和区域清分结算平台的建设,以及行业协会的筹建工作。拓展小额支付应用领域。实现公交、出租、公共自行车、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运、水上客运、铁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及其他交通服务设施支付体系的互联互通。

四是城市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完善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研究出台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健全城市公共交通IC卡业务及技术应用规范,提高城市公交一卡通应用普及率,扩大互联互通应用覆盖范围。

五是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各地客运售票资源,建设省域、跨省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逐步推行电子客票,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网点售票、自动售票机售票等服务,全国客运联网售票。与铁路、水路和民航客运票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换,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客运票务信息一体化。

六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工程。完善道路客运、道路货运、驾培维修、出租汽车、国际道路运输等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建设全国主体业务流程统一、信息互联互通的道路运输行业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覆盖部、省、市、县四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基本实现道路运输证件电子化。建立运输经济运行与服务安全监测系统,加强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与客运联网售票、车辆联网联控、从业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承运人责任险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部门间相关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实现运输行业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基础信息实时化、管理对象可视化、过程信息一体化。

(十一)交通行政改革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破解体制机制瓶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交通服务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交通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充分利用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各个层面交通服务协调和融合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完善与其他相关行业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整合各种运输方式行政资源,组建交通服务相关职能更为有机统一的专业化行业管理机构。建设交通服务领域的法规制度体系,重点是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方面的制度和标准建设。完善交通服务重大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

二是深化交通服务重点领域改革。改革创新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综合运输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一网通”、12328交通服务监督电话“一号通”、区域公共客运交通“一卡通”、客运枢纽运营管理“一站通”等方面,统筹搭建各种形式的交通服务平台。铁路市场化改革,完善铁路运输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铁路运输有效对接联运服务。深化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改革,创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道路客运班线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企业经营自。规范出租汽车有序发展,完善运力科学投放机制。深化汽车维修业市场化改革,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配件供应渠道放开等监管制度。深入传统货运业提质增效,促进多业联动和跨界融合,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三是完善交通服务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清理阻碍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以及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制度规定,推动铁路、民航、水运等行业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民资进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交通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快铁路运输、民航运输价格改革,提高铁路、公路、港口、公交等公益的透明度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运价指数定期机制。切实完善交通服务的市场信用体系,建立集各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完善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价机制。

四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建设运政执法队伍,改革行政执法模式,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的运输行政执法模式,理顺各门类执法机构的条块管理关系,减少执法层级,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准入条件标准,建立健全人员考试录用、考核奖惩机制,优化队伍结构。规范统一执法装备,队伍规范化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树立队伍形象。强化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行业文化建设。

五是交通服务监督电话系统改造工程。完善12328交通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平台的服务功能,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各个业务领域的投诉举报、信息咨询、意见建议受理工作纳入平台管理,完善与铁路、民航、邮政等领域服务电话的转接工作,妥善对接水上遇险应急救助电话。切实优化业务统一受理、及时答复、分类转办、实时跟踪、回复反馈、办结归档、抽查回访、监督考核等整体工作流程,建立限时办结、逐件回复、信息公开制度,创新运行管理和综合保障机制、业务办理机制、应急联动响应机制、统计分析数据综合利用机制、监督考核与奖惩机制。推动以电话为主渠道,以网站、微信、微博、短信、手机移动终端、电子邮件等为重要补充的12328系统全领域、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监督和管理体系。

六是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交通服务领域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行业自律管理、技术咨询服务、标准规范拟订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制度。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办,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引导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推动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机制,拓宽多方监管渠道。

七是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推广工程。推广普及95128全国统一出租汽车预约服务电话,鼓励引导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整合建设出租汽车运营监控指挥中心和电召中心,实现部、省、市三级联网与数据整合,推广出租汽车电话召车、手机召车等服务模式,开展城市出租汽车大数据分析与综合应用示范,探索云平台建设与监管模式创新。

八是开展汽车租赁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汽车租赁行业创新融合,建立汽车租赁信息数据库,实现汽车租赁车辆信息、经营者信息、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信息、信用评价信息等共享查询,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促进汽车租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行业监管与服务创新发展。

上一篇: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下一篇:以建设和谐城市为导向创新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