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07 05:29:01

浅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摘 要: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心智还未臻成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极易产生偏差,加之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冲击,更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的迷茫感和挫折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根据引发其心理问题的各项因素进行积极的疏导教育,就成为了学校和社会都必须充分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引发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诸多因素,希望以此作为借鉴和着手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积极的教育对策,使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心理 原因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44-02

一般来说,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致使其目的无法实现,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态和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强烈的焦虑、抑郁、恐惧或愤怒等负性情绪反应以及攻击、无助甚至是自杀等消极行为。人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人生课题,挫折心理就是人在解决这些人生课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处于由青少年向着成年转变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心智还未臻成熟,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现象猛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疏导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和社会都必须充分重视的重要课题。

1 引发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因素分析

1.1 客观因素分析

引发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客观因素是指不以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多因个体环境或社会环境等外界纷杂的现实造成自身困难与限制,使个体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心理挫折。具体而言,这些客观因素通常主要来自自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指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自然灾害、突发事故以及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与社会等因素相比,因自然因素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挫折较为少见。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受到的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条件的限制,如社会道德规范对自我的约束、学生关系紧张等。调查显示,当前社会中的不公平竞争、炫富、攀比等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若学生不能在正确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和理解这些社会问题,就很可能因观念的错误而沉浸在迷茫和失望等不良情绪中。特别是对那些心理较为敏感脆弱的学生,往往即使是极微小的环境因素也可能致其产生巨大的挫折感而陷入痛苦之中。

(3)学校因素。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来自方方面面。例如,教学设备落后或不足,教材内容陈旧、不实用,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不当、管理方式欠妥,业余活动贫乏,所学专业不理想,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而出现的学习困难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失望和不满,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4)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家庭变故较大,单亲家庭、后组合家庭增多,而这往往会成为造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除因家庭变故使学生感到自卑、孤独、无助等强烈的心理波动外,随着攀比之风由社会波及校园,学生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家庭条件与其他同学比较,而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便因此而产生了自卑情绪。

1.2 主观因素分析

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指某些随着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而变化的条件。青年学生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两面性和两极性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稳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强烈地体验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1)个体生理因素。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生理特征非常重视,一旦体型、容貌未能达到其理想水平和状态,便可能产生较大的挫折感,如感到自己因长相不出众而无法取得异性的注目,由于身材偏胖、过于矮小、或口吃、脱发等生理缺陷产生自卑心理等,从根本上说,由此类因素引发的挫折感来自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2)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们经过高考后进入到大学校园,相应的社会角色从中学生转换到大学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人产生不适应的情况。有的大学生入学后在 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等方面会很不适应,饮食无味,坐卧不宁,怀恋旧友等。而且中学里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找老师诉苦。因此他们的心理情绪无处抒发,碰到困难不知所措,内心苦闷,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境条件较好的学生,从小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到陌生环境后,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而有些来自相对落后农村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明显焦虑,在经济、语言、个人习惯等方面都需要慢慢适应,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受挫心理。

(3)学业中的挫折。

相较于高中而言,大学教育更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面对陡然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要求降低,时间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有的学生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压力加重,整日生活在抑郁的阴影里。而另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学习上动力不足,上课听不进,作业抄别人,明知不对,但难以改正。这种心态从低年级延续到高年级,随之就会产生受挫心理。

(4)自我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多为中学的佼佼者,有着一定的心理优势,对自己的期望往往更多地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从而忽视了客观制约因素,期望值过高,人为的拉大自我期望值与实际实现值之间的距离,以致目标难以达到,在心理上产生了挫折感。

(5)经济、生活条件的差异。

大学生相互攀比、炫富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因自身家庭生活条件较差而感到不如他人;有些则因为没考上重点大学或所学专业不理想等等都会导致心理挫折。此外,自理能力差也是产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校教育、家庭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承受力、意志品格、输得起思想的培养锻炼,很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因而在独立性要求较高的大学生活中屡遭碰壁,产生挫败感。

(6)人际、恋爱交往上的失利。

大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每个人在成长经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人际交往情况较为复杂。由于自身的原因,有些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不当,或自命不凡、骄傲自满,或极度自卑、性格孤僻,因此无法与他人和谐融洽地相处,人际关系紧张,往往为此而苦恼不堪。除此之外,随着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交织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身上,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涵义和本质理解不深,加上某些网络、影视、书籍对的宣传,导致有些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友情与爱情。一旦恋爱受挫,就表现出颓废、烦躁,甚至会出现攻击或导致精神疾病。

(7)就业竞争的压力。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众教育逐渐取代了精英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特点。而面对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正不断加大,随之产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必须面对并予以正确对待的问题。一旦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失准,将期望目标定得太高,就往往会在择业阶段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加之目前社会上择优选材的机制尚不健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方法也相对单一且不够规范,这就更使大学生们对前途感到迷茫,对未来就业的担忧恐慌以及竞争的压力都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因素。

2 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自我调适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同,因此,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行为表现。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积极的反应方式,指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理智性反应,如升华、增强努力、改变策略再尝试、寻求其他方面补偿等;二是消极的反应方式,指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反应,如攻击别人以泄怒气、倒退、固执、厌世等;三是妥协的反应方式,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如自我安慰、自我掩饰、推诿责任等。人对挫折的反应还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自责、怨恨、压抑、紧张、冷漠、焦虑、胆怯、畏缩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交替出现,极易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体心理品质。

2.1 努力改善社会环境

作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挫折源,社会因素的改善也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提倡思维创新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极易给对社会了解不深的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惑,这就需要社会拿出合理、科学、配套的改革措施,减少矛盾和不公,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教育者而言,则要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形成科学的自我评判标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把受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2 加强学校方面的疏导教育

(1)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首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着意添加挫折教育内容,并强调德育教育中学生心理修养的建设。挫折教育应从大一新生开始,针对其不同学年将面临的不同问题与心理特点,创造情境并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期通过疏导和培训改善学生在遭遇压力与挫折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其建立起挫折意识。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学生在积极、友善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其面对压力时的承受能力。

(2)学校要积极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孤儿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加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对挫折的认识,自觉接受挑战和困难。

(3)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为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提供有效的途径。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学生们在获得同伴支持和关心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自己信心和认同感。在各项活动的策划中,应参考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流行性,提高其参与热情,并在筹办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化其处理日常事务、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激发其解决问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高校应通过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及团体辅导活动等为其提供科学、及时的教育与指导,使其增强理智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师应尊重、关心受挫大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鼓励他们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3 发挥好家庭与社会、学校的协同作用

要做好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单方面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必须发挥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协同作用。家庭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一味的溺爱,鼓励孩子要自力更生,创设条件让子女体验生活的艰辛,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2.4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1)大学生们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的目标,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同时在前进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如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与实际冲突,前进受阻,就要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对于远大目标,要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目标。这样,就可以在成功时体验到愉快和满足,逐步提高自信心,又能在失败挫折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2)加强实践锻炼,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体验生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减少挫折的发生。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服务、社区援助、文体竞赛、勤工助学、野外生活训练、专业实习、见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摆脱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同时也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增强抗挫折能力。

(3)大学生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同时,在遭受挫折时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发泄,比如听音乐、找朋友倾诉、运动等等。

(4)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生活中有些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就要懂得去求助,也就是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大学中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处于挫折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或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良好效果。

3 结语

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对其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加以重视,帮助其在大学阶段正确认识人生中可能发生的挫折,并掌握正确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建设,逐步形成全面发展、适应时代特点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4]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 韦春北.当代大学生耐挫力现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6] 李妮.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询[J].社科纵横,2004(6).

[7] 陈火欣,刘持伟.谈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8] 提东.高职生的挫折容忍力及培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9] 吴雪梅.当前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浅论佗城景区的英语翻译技巧 下一篇:浅析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推动新疆少数民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