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

时间:2022-09-07 04:42:45

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有关“茶百戏”的记载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异录》,在该书的《荈茗录》中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书中详实记载了茶百戏是使茶汤“汤纹水脉”形成“禽兽虫鱼花草”等图案的一门技艺。

有关“分茶”一词早期有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但有关分茶及茶汤形成景象的描述多见于宋代诗文,如宋代文人杨万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分茶是使茶汤形成文字图案的神奇艺术。

分茶(茶百戏)是伴随着点茶法的形成而产生。据目前的史料考证,点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也随之产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汤中形成图案的描述多见于唐代的诗文。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生动地描述了茶汤中形成“白云”和“花”等图案。此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记载:“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的茶汤形成图案的描述,说明分茶在唐代已初步形成。

宋代,茶百戏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和艺人的推崇。茶百戏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文娱活动,并广泛运用于各种茶会和斗茶活动中,这在宋代的诗词和文中有大量描写。其中,皇帝的推崇对茶百戏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和分茶,还亲自玩分茶(茶百戏)赐宴群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和分茶有如此论述:“……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许多文人如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史诰、王之道等都喜爱分茶(茶百戏),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在《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药物三首日铸茶》中云:“松梢鼓吹汤翻鼎,瓯面云烟乳作花。”史诰《临江仙》词中有“春笋惯分茶”之句。女词人李清照在《满庭芳》中写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在《摊破浣溪沙》中还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描述分茶的诗文。王之道有《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等等。有宋一朝,分茶活动非常普及,男女老幼都会分茶,带来分茶文化的空前鼎盛。

元代后由于点茶和斗茶不再盛行,分茶也开始逐渐衰落,但仍有文人雅士喜爱。关汉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说明当时分茶仍是文人喜欢的娱乐活动。

明清后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法,点茶法不占主流,但仍有分茶流传。明代张辂在《赠陈士宁》中有“佳人雪藕供微醉,童子分茶坐晚凉。”明代文徵明在《暮春二首 其一》中有“老怯麦秋犹拥褐,病逢谷雨喜分茶。”清代文学家高鹗在《茶》中写道:“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诗中的“分乳”是古人对茶百戏的常用描述,因茶百戏的特点就是能使茶乳分成各种的深浅变化从而形成图案。晚清词人蒋春霖在《渡江云》中云:“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

茶百戏的现代恢复是茶学专业人员不懈研究的结果,荣幸的是笔者经二十多年研究于2009年恢复再现了这一技艺。2010年茶百戏已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项与中国茶文化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可以重见天日。

上一篇:玲珑别致的素煲仔菜 下一篇:怎么“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