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困境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时间:2022-09-07 03:35:54

从囚徒困境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会计政策选择。在这一盈余管理过程选择中,会牵涉到各关联方的利益问题,是他们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渗透着许多博弈的思想。从博弈角度看,盈余管理现象是否有一定必然性,如果有应如何用博弈思想作指导,来规范盈余管理行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析盈余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探求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盈余管理;博弈论;上市公司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方法,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利润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对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利润操纵是指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手段而实现的,是合理合法的。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公司管理当局带着获取私人利益的目的,故意干预对外报告的过程。加拿大学者司可托(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叫做盈余管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既有中性也有贬义。大部分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即对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进行严格的区分,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手段而实现的,是合法合规的,是一个中性概念。依照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可靠程度不同,盈余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合理性盈余管理,它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可靠性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另一类是投机性盈余管理即过度盈余管理,这种行为更多地是过度利用会计准则与制度规定,使得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超出一般会计原则所允许的范围。过度盈余管理是一种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表现为管理人员过度利用会计准则与制度规定,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侵犯公司利益的一种侥幸行为。

二、囚徒困境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解释

近年来学者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行为。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都较为普遍地操纵了非经常性损益交易的时点和力度进行盈余管理。在囚徒困境中,协议被遵守的前提是,遵守协议的收益大于破坏协议的收益,或者破坏协议的损失大于遵守协议的损失。否则,各方不会有遵守协议的兴趣。

1. 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实质上是有关管理机构与企业管理当局达成的协议。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博弈双方都有“破坏”协议、不遵守“协议”的动机。因为会计原则、准则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是在特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条件变化后,博弈各方原先的利益均衡状态会发生变化。理性的经济主体在计算遵守或破坏“协议”的收益后,会做出遵守或破坏“协议”的选择。条件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特定利益目标而选择盈余管理的博弈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非常自然的。

2.博弈双方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会诱使当事人产生不遵守协议的动机。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是一种协议。那么怎样保证这种协议得到实施,进而能有效约束当事各方,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行为,根据“纳什均衡”的基本思想,可以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的设计和实施,要使遵守的人得到的收益大于破坏的人得到的收益。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以及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守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使协议达到“纳什均衡”的关键前提。不能抱怨盈余管理中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选择,但应该防止出现没有从事、或很少从事盈余管理的“老实人”吃亏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制度没有达到“纳什均衡”。也就是说,使会计原则、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的设计能促使形成一个“纳什均衡”,在这个状态下,企业就会自觉遵守相关准则法规了。

3.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我国众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类:管理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证券市场上争取配股资格或免受特别处理,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缓解政治成本压力等。这一系列动机中,上市公司最基本的动机是通过博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表现为提升企业市场价值、获得配股资格、建立良好的二级市场形象等。这说明,只要存在实施盈余管理比不实施这种管理获得更多利益的博弈条件,上市公司肯定会破坏“协议”,实施盈余管理。因此,取利益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动机。

三、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学者对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包括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消除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改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构造规范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完善现行信贷评估指标体系,减少企业债务安排方面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素质,增强识破盈余管理的能力等。

1.通过改变审计委托人来调整盈余管理的博弈方,以强化审计监督。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其他利益相关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博弈行为。博弈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的占有。而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据信息不对称原理设计有关规范盈余管理的政策是有必要的。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具体包括独立董事的引入以及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2.建立重复交易机制,提高会计诚信度。严格来讲,会计诚信属于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它反映了个人在获得自身利益时对待他人利益的态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只要存在不诚信带来的利益大于诚信带来的利益时,企业就会选择不诚信,这本身就是一种博弈行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就会利用不诚信的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博弈论的逆推法表明,任何有限次数的交易都难以产生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学家张继焦认为,商业中最有力的道德执法者是与客户保持持续的交易关系。甲今天借钱给乙,不在于甲信任乙,而在于甲认为乙明天会借钱给他。这当然包含信任,但这不是充分条件。诚信者之间不一定会发生交易。只有在诚信者之间会发生持续的合作关系时,交易才会发生。从博弈论的角度讲,撇开其他因素不论,信任的一个前提是重复博弈,即有无限次数交易的可能。重建上市公司的信誉,就是建立重复交易机制。怎样达到这一目的,根据盈余管理的博弈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的特点,应从建立管理者的重复交易机制入手这个问题。无论对现实的还是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都希望获得公司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能力、发展能力等详细且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进行投资决策或评价自己的投资成果,决定是否继续投资。投资者是否进行投资,直接关系到股价的高低和经营者的报酬。假定上市公司有一个项目需要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不存在监督者,可以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决策视为两个独立的活动。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博弈双方的行为、战略选择不可能只考虑本次交易或本阶段的得益,必须兼顾其他阶段的得益,会考虑整个重复博弈过程中得益的总体情况。上市公司应建立重复交易机制,保持企业的长期行为,提高会计诚信度,杜绝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3.加大严惩力度。由最初的纳什均衡点,加上政府的惩罚条件后,纳什均衡点往理想的方向移动。可看出歪曲呈报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管理当局选择歪曲呈报的可能性越大。(1)强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大对盈余操纵行为的侦破:(2)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一定的情况下,最好就是增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管理当局有盈余管理行为,就对其严惩,使盈余管理行为所得效用水平为零。这样公司才可能真实呈报财务信息,而利益相关者据此作出决策,使社会效用水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2)

[2]姚婕.论企业盈余管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6)

上一篇:强化工程项目结算审核之我见 下一篇:对煤炭企业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