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7 02:40:12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教师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摸索前行,教师时而引领、时而随行、时而启发、时而帮助,为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活动探究提供了新的教学时空,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以师为本。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就是讲堂,自己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生怕学生“步入歧途”,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讲解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2)缺少互动。数学课堂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生生之间缺少合作与探究,淡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互动形式单一,往往采用教师问、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教师难以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

(3)机械练习。部分教师以练代学,利用各种教辅资料,通过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巩固知识。作业缺少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作业敷衍了事,或抄袭应付。

二、“学案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学案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精心编写学案,提前发放至学生手中,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学,依学案搜集信息、阅读、思考、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点拨、讲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并在课后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案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对话与合作,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纠错的过程,课堂是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学案编写的策略

(1)启发性。《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如“有理数的乘方”导学案中教者设计如下:“对折1次纸变成2层,对折2次纸变成4层,依此类推,每对折1次层数就增加1倍,试将一张纸折到不能对折为止,看一看你折了多少次?请用算式表示你对折出来的纸层数。如果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0.1mm,如果将它对折30次,你觉得厚度会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吗?”教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营造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氛围,使其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动手操作,解决心中的疑虑。

(2)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教者设计相应的基础题: (-―)×3÷3×(-―); 拓展题:已知a、b互为相反数,m、n互为负倒数,x的立方是8,试求x2-(a+b+mn)x+(a+b)2013+(mn)2012的值。提高题:已知,1-―=(1+―)×

(1-―)=―×―,求(1-―)×(1-

―)×…×(1-―)(1-―)的值。教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后进生解决基础题,中等生解决拓展题,优等生解决提高题,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系统性。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系统性的学案,主要包括以案导学、依案自学,组织讨论、尝试解疑,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评价激励、当堂训练,反思总结、知识拓展,扣标整合、巩固练习等几个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填空、表格、判断、问题等多种形式,将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融入学案之中。

(4)适宜性。教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学习基础设计科学、适宜的目标,目标就像长在树上的“果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如果学生无须思考便唾手可得,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如果好高骛远,想一口吃成胖子,将目标定得过高,让学生跳着去摘“星星”,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获得成功,就会丧失探究的兴趣。

总之,“学案式”导学模式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通过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合作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横涧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下一篇:完善绩效考核 规避企业薪酬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