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7 02:38:41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林业建设中,要更多的关注森林的生态和多功能效益,它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环境的双重任务。本文阐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措施

1.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1.1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1.2林业生态建设对促进林业发展的作用

1)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才会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林业发展观。

2)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凝聚作用。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属于精神范畴。那么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各个层面的力量和各个层次的人们吸引并团结在一起,对助推林业发展、改革和建设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各层面的力量,为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多元素动力。

3)对促进林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普适化,调动各个层面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自然文化、物态文化衔接和融合,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激励他们最大化的推动和保证林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收获。

2.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2.1转变林业生产观念

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和经济效益。

2.1建立有效的生态林业建设机制

我国的丘陵由地而积较多,且地形较为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且有的地方暴雨频繁,而有的地方则经常干旱。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大,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受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的林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林业仍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再者,生态林业建设涉及而较广,是一项全社会且全民受益的建设事业。因此,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有限的人力、物力,必须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故又必要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加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从而来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

2.3依靠科技力量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将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全而依靠林业生态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加快林业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丰富林区建设内涵,不断拓展新时期林业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的转变,形成多种技术、多种林业产品和生态旅游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快符合当地特色的林业产品的开发,发展循环经济。

2.4加强林业生态方向的科技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广泛宣传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根粉、节水灌溉、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生态环境建设。改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综合效益。

2.5坚持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我们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人类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开采,致使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遭到破坏,毫无疑问的是,人类此行也会将自己送往终结之路。再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上,不管是哪个环节,我们都要尊重自然,遵循大自然的循环规律我们应该制定一项评价指标,从综合角度出发,适当的回复植被,此举也是减少经济投放的措施,因为自然资源一旦被破坏,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去恢复,定期恢复植被也表现了林业发展的务实性。

2.6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3结束语

生态建设和保护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态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力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因此,要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一篇: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绿色矿山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