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诗意魅力

时间:2022-09-07 01:59:32

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诗意魅力

摘要:意象油画是艺术家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艺术创作作品,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基于中国人独有的生活体验,意在追求本体生命的张扬,而不拘泥于具体事物的外形、色彩和内容。它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这也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和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利于表现中国油画特有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而展现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魅力,彰显民族特色。文章概述了意象油画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意象油画的民族化内涵和诗意魅力。

关键词:中国油画;意象油画;民族审美;意象造型;意象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意象油画内涵深刻而丰富。意象油画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为本质特征,并结合意象创作的规律,以油画为媒介,将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特征呈现出来,这在另一方面也将意象油画的诗意境界提升许多。意象油画的表述有自身的特色,其不同于抽象、表现、写实、具象等艺术形式。意象油画的发展随着油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当时画家更高艺术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的伴随中创新探索,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变化的需要。意象油画在人们对中国油画价值体系和美学标准的倍加关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环境中被提取出来,开创出有别于中国油画的旁支,表现出独有的特性。虽然意象油画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如何使中国油画民族化、如何促使油画中国风的形成等,这些问题若得以解决,将促使中国绘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特征完全融入意象之中,结合中国固有文化的基础,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意象”的审美内涵,彰显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

一、中国意象油画的发展状况综述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文明。20世纪初期,出国留学生从国外带回了较为完整的油画技术,从此之后风景油画才在中国开始发展,其发展过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交汇、融合。在西方油画被吸收、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和冲突中提出了意象油画的概念。西方油画的引进和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这不是偶然的,是与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覆盖面积极广,是一种川江湖泊似的文化,也是充满烟雨迷蒙、婉约典雅的诗性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涵盖的书法、绘画这些都展现出与地域性相符的文化特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这诗意文化造就了中国绘画和书法,成为中国典型的艺术形式载体。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油画的碰撞、冲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形式,如果油画中不含有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上的诗性文化特性,那就可以说油画不具备中国文化的特性,不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魅力。

意象油画的概念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提出来的。意象油画不仅仅涵盖了西方传统油画的创作技巧和经验,也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中国特色,这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探索研究。中国第一代画家提出了意象油画的概念,虽然概念并不怎么正确到位,但其所涵盖的传统文化为自身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了中国油画发展的前进步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意象油画,需要艺术家做出大胆的创新,打破世俗的羁绊,不仅仅学习到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油画创作技巧和经验,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相关的先进文化理论,也正是他们带动了中国油画事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关良、林风眠等,他们凭借自身坚实的艺术功底,将中国绘画中的民族元素巧妙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作品焕发出耀眼的光环,表现出东方艺术家独有的意象情怀。

绘画的表现手法较多,有写实、抽象、具象、表现等艺术手法,而意象却不同任何一种。意象主要要求在绘画上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从而进入意象境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油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融合了自己的“观念”,油画开始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程度又进一步加深了。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意象油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现象,对此我们要端正态度,理清思路,分清意象油画的本真状态所在。意象油画的边界十分宽泛,这也是和西方传统油画的一个主要区别,但是其内核非常鲜明,蕴含着中国民族的人文特征和文化心理。通俗地说,意象油画可以透视和凸显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位格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意象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彰显的是中国文化的精深,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它的艺术内核贵在强调“我化”与“转换”。在全球经济的环境下,意象油画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和更新,意象油画将被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这促使意象油画文化民族化历程的稳健深入,将得到更多的文化认同和赞成。

总之,意象油画体现着浓烈的中国特色,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意象油画将会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充满无限的生机。

二、意象油画民族文化内涵

意象油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象油画的创作是作者在大自然的感悟中,将内心的感受和大自然的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和审美情趣,这也是意象“实”的具体形象。通过“意”与“象”的结合,表现出特定的情思和想象空间,这就是意象“虚”的表现方式。意象虚实部分的结合,不仅仅客观地表现出事物的外在表象,也在精深和灵魂的形象化上得以再现,这也就是塑造之象,强调情的传递和意的表达。

(一)通过写意的表现形式彰显意象之美

意象油画主要强调神韵和意境的表达。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我们认为写实的东西达不到最高的艺术境界,有画人物要“以形写神”、画山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说。意象的表达不以客观再现对象为目的,意在通过情感的真实来表现意象。如用“神来之笔”来形容中国画中充满神韵的画面,伟大艺术家吴冠中先生曾说,“绘画中干净利索不一定便是优点,而拖泥带水却往往是痛哭流涕的痕迹”,这句话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意象油画在创作中注重中国传统书画的借鉴,吸收中国画的“泼墨”手法,在鲜明的探索中不忘强调创作的自然性、随意性和偶然性。

(二)利用中国画的造型观来进行意象造型

意象的造型重在主观表现,却又追求伟大艺术家齐白石说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意象油画中的造型在尊重对象的客观特征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对象进行合理的处理。这一过程不能受限于客观对象的特点,要根据主观的情感对客观对象进行取舍处理,最大限度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欧阳在进行油画创作中,为追求作品画面的平面化和抽象化,留下大块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该手法借鉴了水墨画中以白当墨的观念,再结合西方的色彩,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从骨子里透着中国味。

(三)色彩是意象油画的灵魂

色彩作为油画的“特定”媒介,可以唤起人们各种情绪,从而表达主观的情感。在色彩的使用上,只有主观地积极地创造,才能表达出特定的精神内涵。画家要想运用好色彩,就必须对色彩有个人的形象的独特的感受,有个人的艺术创造,这样才能够形象地表达自我感情。西方传统的油画是运用光色原理再现物象的真实色彩感觉,强调追求“真实美”。而意象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不是以形貌真实为主,不用拘泥于真实光色的束缚,根据创作的需要甚至可以改变自然物象的某些属性,赋予事物新的色彩,以便表达出难言可贵的精神意识,可以做到“寓意于彩,移情于彩,以彩尽意,以彩抒情”。如中国绘画中的竹,一般用墨来画,有时可以用朱砂来画。中国绘画意在强调表达心中的意志和情感,而实际事物的色彩并不重要,要的是事物色彩所能表达的内涵。

(四)意象油画有利于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

油画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主要是用来表达意志和情感的,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到现在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一定的创作规范和理论体系,促成了古典规范和现代面貌的艺术之风,但这并不说明油画已形成一定的表现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民族绘画在接受外来油画的技术和技能时,可以根据民族自身发展的情况和需要来进行选择性使用。中国艺术家受传统美学观念和趣味的熏陶,在接受外来油画技术和技能时做了适当的“改造”,通过写意特色的展现,彰显出我国民族文化审美趋向“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一,也是衡量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美学价值的中国油画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形态有的形态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习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深、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也是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我化”存在。意象油画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如尚辉先生所说:“意象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或流派,而是把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意象思维和叙述经验投射乃至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油画民族名片。”

总的来说,意象油画是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艺术创造,是中国人用独特的体验创造而生成的。意象油画追求生命本体的张扬,不拘泥于具体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内容,是油画现代化和中国化的一种表达,它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三、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

意象油画是中国当代油画价值体系和美学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的结果。“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艺术创造中“物我融一”的情态。意象油画表现出深邃而又丰富的诗意魅力,彰显出气韵之美、意境之美、诗境之美。

(一)意象油画的气韵之美

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之一就是气韵之美,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独树一帜的价值所在。中国艺术对气韵之美的追求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就曾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论断,并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成为艺术创作的著名论断,南齐时期的著名理论家谢郝提出“气韵生动”的概念,进一步对顾恺之的说法进行了补充和延续,从此之后,中国人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便以“气韵”作为最高境界追求。唐代的张彦远评价顾恺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历代名画记》),将气韵作为绘画中可超一切的标准。而后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将审美观点进行了更新,意在追求“心”与“物”要进行交流进行融合,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统一,形成一个崭新的审美意象。宋代推出的“逸品”之说,强调了画家要注重内在生命活力和灵性,要增强自身的主观品味和心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清代郑板桥作画要求自己“胸有成竹”,意在达到主观与客观相互渗透融合的“意象”,不管是心中还是眼中都有竹之神韵,这也彰显了艺术家潇洒飘逸的风度。

油画在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在中国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现今已融人中国艺术的血液精髓中,并成为中国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得到广泛推广发展,其主要是“气韵”贯穿意象油画创作的始终。意象油画追求气韵之美,可以体现出物象的神韵,它不仅仅展现出外形切似的人物、景物,也可以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景物透射出物象的精神风貌。中国油画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应当具备这种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艺术在油画家身上凝聚的体现,将这种力量悄无声息地通过画家的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达到画为心声、意在笔先的状态,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其气韵跃然纸上。意象油画在追求物象外形切似的同时,也不可拘泥于物象的形体之上,要能够脱离现实,摆脱原有固定模式的束缚,放开心声,通过画中物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画外的余音,表达出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

在追求艺术创作的气韵之美中,赵无极的油画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他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高雅审美情趣,将东方美学的精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曾有人评价“赵无极作画已然不是作画而是写心”,他的创作可以说成为不在形全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经其意略其迹。赵无极创作出的宏伟壮阔的景致,看后使人产生一种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画中涌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意象油画的意境之美

意象油画的美感魅力在于意境之美。创作意象油画要追求美感,就要在意境之美上下功夫,只有意境营造成功,其美感就跃然纸上。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往往注重“意”的表达,画家通过客观事物的呈现,展现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实现主观情思对客观物象的移情,形成意境的营造,闪现出“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闪光点。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意境的营造追求大自然生命的本真状态。

中国艺术家在营造意境上和西方传统油画缔造意境完全不同。西方画家重在理性的讲解,他们在对事物的表达上力求细致入微,完全依照科学的依据,正如古希腊艺术家所创造的黄金分割点,它的发现就是文艺复兴艺术家们对人体解剖和透视的精确研究,同样印象画派的光色原理也是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再结合绘画的经验技巧得以推演出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建立在推理、演绎和求证的基础上,使其诗意完全丧失。中国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重在对“意”的表达,让毫无生命的物象展现出逼真的情思来,在这一过程中常常将意境营造中实景化为虚景展示出来,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的心理得以超然永恒。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意境和诗意相通,画家创作画犹如诗人写诗一样,不必在特定的场景中创作,可以推移心境,推移时间,创设出一个幽情虚景,幻化出超越自然时空又包含审美观照的自然生命,跨越时间空问,实现实与虚的相互统一、情与景的相互统一、想象与形象的相互统一,达到“似与不似”的地步,进入“无我之境”,将大自然的景观和人心深处的灵境结合起来,探索生命的本源。

中国艺术家营造意境,主要是对景的感悟,情生于景,借景抒情,可以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似与不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不到而意周”的意象来实现意境的营造,寻找并掌握对象的生命本质,在意境的营造中,注重“虚”与“实”的结合。“虚”“实”结合也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的“虚”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寄情于景的所在,反映了客观景物在主观心中的形象,“实”是作家进行创作时的“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的一个外物”(宗白华语)。营造意象的过程中另一个常见现象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概念,追求一种无限时空的宇宙境象。中国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大自然中可以不惟一隅,伴随着心中的意愿,可以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晴或雨、或精神或哲理地任意表现,不用按照西方绘画规定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地点、一定的光线环境下、一定的气氛中进行。如果按照西方的规定进行创作,就是一个程序,一个没有思想的玩偶作画。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斋随笔》)其意思主要是绘画创作的难点在于“虚”的把握,虚堪比神似的妙境,如果创作过多地追求外形的相似,就不能达到妙趣横生的虚景。中国古代艺术家为了方便找到“虚”的境界,还创造出空或无的韵味,正如佛家禅语所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形象地刻画了一种独有的奇特效果。

创作作品充满意境之美的代表人物是苏天锡,他是中国意象油画的杰出作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他的作品浸润着诗意的表现性和写意性。他作品中的实景清而空景观,在真实境象中可以体会到虚景的美妙,实现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处处皆妙境,他的画给人们一种恍如超脱的审美意境。他在创作时往往选取一副场景,“……春雨潇潇,春日如洗,江南的山色,浇灌湖山,一日一绿,一日一新。谷雨天晴,西湖湖面一片碧绿,连空气也都染上了一丝春味……”(许江语)。曾有一个真实的写照,是他在作品《我站在画布跟前》创作时说道:“我之所感,是诗情还是画意,难解难分——因为她们共生于性情,同飞与联想。……待到情人之时,佳酿渐浓,画中意境,就是那种融入了个人灵性的有别于原生自然的另一种芬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何能够以心灵的意境破解有序与无序的艺术形态和自然形态了。也正是他的“境与意会”画面,“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宗白华语),给我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意象油画的诗境之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里,诗境之美与意境之美同等重要,追求诗的灵性是其开展创作的真谛。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之所以可以当作画,是因为其意境中蕴含了画意;画之所以称之为诗,是因为画中洋溢着诗意。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就是在物理的世界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正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辟,总非人间所有”。在这样的意境世界里,可以构建出一个诗意的天堂,处处洋溢着诗意,实现“情景交融”,意象油画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也是追求诗意的境界。正如“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石涛语)。

论作品充满诗境之美的人物当属吴大羽。在他的作品里,我可以看到作者的满腔激情,让我们走进梦的海洋,体会到如梦的诗意。他的作品充满了意象油画的含蓄性、自在性,以此来挖掘万物之源的诗境,在实现真实外象被转换为寄托心灵的形象之后,进而促成超越真实的自我跨越,让观赏者心灵激荡。

四、结语

范迪安先生在《正当与资源——当代艺术中的传统转换辩证》一文中指出:“对传统的吸收,重在精神上集采传统的义理,在观念层面通达传统的启示。对于试图在观念层面上建立个性风格的艺术实践途径来说,传统的观念比传统的风格、技法、形式有更为重要的支持。”意象油画在“现代主义”思潮下,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出发,越来越重视寻求观念层面的传统内涵。老一辈艺术家打造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他们不仅在传统风格、技法和形式上形成了韵味独特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作品中深深地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因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这些都是中国意象油画的宝贵财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意象油画将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诗意景象。

上一篇: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 下一篇:从日本灾难片看日本民族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