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合理引导

时间:2022-09-07 01:45:02

非理性因素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合理引导

摘 要:事实上,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纯粹理性或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当今中国,“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理性起着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非理性起着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不研究非理性就无法正确说明理性的作用,就无法深化对历史观的研究。正确说明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使社会历史朝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合理扬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23-03

打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凝聚着精心的策划、深沉的思索、惊人的智慧、严密的论证、机智的决断,也充满了执著的追求、坚强的意志、炽热的情感、美好的理想……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人类创造着历史。作为人的精神因素之一的非理性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当中,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时候,不仅要承认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且对非理性因素的价值和地位也应给予重视。事实上,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纯粹理性或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当今中国,“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非理性因素在当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一、对社会历史中“理性至上”的反思

理性作为人的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展示。它不光作为人的内在潜质为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动物的文明精神,更能发挥其工具功能和价值功能而代表着人类精神发展的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暴露出种种弊端,理性王国的辉煌令人质疑。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醒我们,对于理性和非理性任何一方过分的强调和片面的发展,都是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会遇到、也正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就包括如何充分、合理利用非理性因素以及协调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一个当前必须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具体而言有几个问题要引起注意,即发展过程中由于沉重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的人性扭曲、工业技术对人性的钳制、人文关怀的泯灭、反文化现象的出现等。在这些异化物中,关心人类命运、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变成了阻碍人充分发展自己的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阔了人们视野,调动了人们的欲望和激情,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激励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受非理性作用的影响,人们的心理仍有着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方面,尤其是受到新价值观念的冲击而导致个人的野心扩展、滋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心理,导致无视他人社会权利和无视自己的法律责任、道德义务的行为,放纵个人物欲。所以,处在社会深刻变革中的中国人,一方面要向传统理性主义发起冲击,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正确把握,合理引导。马克思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试想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怎么可能完全避免自身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之举正是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共产主义真理的追求之情。

这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走向综合的时代。正确把握人类的非理性,是现代社会需要关注的任务。非理性与理性在任何实际发生过程中都不是二元分离的,今天研究非理性现象,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

二、主要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情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映,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本质,是人类价值世界的重要晴雨表,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对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好恶、肯定与否定等基本情绪。社会情感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价值定向和价值选择的作用。

社会情感有助于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人类同甘共苦、改造自然的十分强大的感召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往往把人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生产和实践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社会情感,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时代,为了共同的生存问题,人们或者以部落为单位,或者以种族、民族为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使同一人类群体形成了共同的社会情感。这种基于共同社会命运而形成的社会情感,往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高兴做什么,不高兴做什么,这一切都成为了这个群体价值判断的标准,任何个体都无法改变。人们以一定的社会情感为价值标准,确定了万事万物中哪些东西是可敬的,哪些东西是可恶的,哪些东西是美好的,哪些东西是邪恶的。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情感的影响下,共同敬仰他们认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也共同对抗他们认为是丑恶而低下的事物。人们还以共同的社会情感为价值标准,判定各种行为中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值得称颂的,哪些行为是耻辱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情感,人类群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才有了一定的秩序,人们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聚集、离散、同悲、共喜。社会情感是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因素,也使特定的价值观念得以持久存在下去,从而保障了一个社会群体自身文化传统的存在和延续。一种理性的启发远远不如激发起一定的社会情感更能调动和凝聚群体的力量。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社会情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意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意志是指人类为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而不怕困难、采取坚定行动的能力,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趋向。意志一般表现为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和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对意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受到过积极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古代,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也很重视发挥意志的作用,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主张培养坚强的意志。而在西方哲学史上,虽然理性主义盛极一时,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忽视意志的积极作用。作为西方理性形而上学开创者柏拉图把“勇敢”规定为“四德之一”,他从欲望、意志、理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意志的作用。柏拉图把理性、意志、欲望三者的关系比作人、狮、兽三重组合的怪物,“如果忠勇的狮子服从人的理性,同时又能制约其他野兽,那么人就会得到安宁。如果狮子不服从人,野兽也就任意作乱了”[2]。康德则把意志和道德联在一起,认为“善良意志”是人的行为的善恶、道德与否的基础和标准。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叔本华和尼采等人反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意志论,提出唯意志论,认为意志是脱离理性的、盲目的、自发的纯粹本能冲动。他们将意志绝对化,实体化,将其夸大为决定一切的世界本体。如何正确看待意志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现实的完整的人来客观看待意志的作用。意志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承认意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夸大意志的能动性,要与唯意志主义划清界限。

从整个社会历史进程来看,意志虽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的总趋势,但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从一个国家、民族、阶级的共同意志来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意志是不同的,各种不同的意志发生冲突和融合,并最终形成共同意志。正如恩格斯所说,“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都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3]。这种总的合力并不排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而是以必然性、规律性为基础。当个人意志的总合力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时,就会在社会历史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这种合力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三)理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非理性因素的理想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不具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在头脑中预先建构起来的未来图景,是对未来的想象和设想。非理性的理想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要素,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存在,也受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制约。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实践的差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想。理想的实现也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4],这种反映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一种折射的反映。理想中的事物或境界在现实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理想中没有现实的因素。理想和现实不会永远相悖也不会完全契合,它们互相包含,保持着一定的张力。理想总是审视着现实,看到现实中不如人意之处和缺陷,而现实又总是制约着理想,时时警示理想不要陷入想入非非。理想含有现实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理想要成为现实,就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出发恰恰是为了超越现实。理想一旦变成现实,便不再是理想了,就会有新的理想代替它,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激励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社会理想是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建构起来的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主旨的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社会未来图景。任何社会都需要理想,否则社会发展缺乏生机。理想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并通过改变了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来改变外部世界。理想具有鼓舞、批判和示范的作用,能动员、组织、鼓舞群众。理想以预见、蓝图的形式构成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因素。理想的世界一旦在观念中建立起来,便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鼓舞人们通过社会历史活动去实现它。理想能帮助人克服困难,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观念地预先建构理想社会对于实际有效地实现理想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信念、理想有利于人们去开拓创新,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违背客观规律的信念、理想如同沉重的桎梏,牢牢地束缚人们的思想,是陈规陋习的最后避难所。正是在共产主义信念的鼓舞下,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战胜邪恶势力和腐朽思想侵蚀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增强政治免疫力和反腐败的精神支柱。我们只有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同心同德的努力实践,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而奋斗。

三、非理性因素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合理扬弃

非理性是把双刃剑,当非理性因素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和指导时,它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当今世界所呈现的许多反理性效应,如人口过剩、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都与人类自己的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影响有关。

非理性的消极作用既由于人的认识局限性,也由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客观复杂性。属人的认识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后果可以通过培养、发展非理性本身来克服;属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通过改造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解决。

目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很多非理。如,由于私欲的无限膨胀,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以及各种短期行为和盲目的从众心理、腐败现象等等。要防止这些非理性的消极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完善法制,克服社会弊端,使非理性没有发挥消极作用的社会条件,是弱化非理性消极作用的重要途径。

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排除非理性。相反,我们相信非理性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制度、改善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培养更适当的非理性来解决。只是这里的任何解决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总之,扬弃非理性,利用和强化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弱化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相关联、相一致。扬弃非理性在于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这一扬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毕竟,社会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的社会,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非理性的作用。正因如此,人类的历史才会是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是丰富多彩而又富于个性的实践活动,历史也因此而成为“人”的历史!社会历史活动也因此而成为“人”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

[2]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12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93.

上一篇: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兰州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