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校园电影的价值诉求

时间:2022-09-07 01:13:48

国产校园电影的价值诉求

[摘要]校园电影往往以青少年的学生时代为主要题材,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受众,具有鲜明的青春性,彰显的是消费时代下的青春亚文化。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国产校园电影在价值诉求方面则明显淡化了西方同类电影中大声UO的对抗、放纵与叛逆感,往往是导演从成人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青年人的生活进行真诚的关注。文章从对成长困惑的真情彰显、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呈现、对救赎之路的执著寻觅三方面,分析国产校园电影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校园电影;国产;价值诉求

在国产电影中,校园电影无疑是大众视野内的一个新生事物。在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占据市场之时,校园电影的出现使得整个国产电影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它不以繁琐炫目的剪辑和视听冲击来夺人眼球,而是以情感渲染和对人物细致饱满的刻画来吸引观众。校园电影往往以青少年的学生时代为主要题材,以年轻观众为主要的受众对象,具有鲜明的青春性,彰显的是一种消费时代下的青春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与爱情片、等类型片有一定的重合之处。校园电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不羁叛逆的青少年们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到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和性解放运动后达到顶峰。[1]因此美国校园电影始终带着强烈的躁动、自由、青春洋溢的气息。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国产校园电影在价值诉求方面则明显淡化了西方同类电影中大声UO的对抗、放纵与叛逆感,而往往是导演从成人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青年人的生活进行真诚的关注,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委婉地表达出来。严格来说,国产电影基本上都是主流的成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成人认可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社会问题反思的一面镜子,校园电影也不例外。

一、对成长困惑的真情彰显

校园电影的背景主要是中学与大学校园,此时电影的主人公正值成长的关键阶段,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正是第二性征发育之时,身体逐步向成熟迈进,有充沛的能量需要宣泄;而在心理的角度,青少年们刚刚脱离了童稚时期的无忧无虑,而又没有形成成人的世故老到的内心,无法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人群中寻求自己精神世界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会有诸多难以启齿的念头以及抑郁、纠结、困惑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国产电影对于这种青春的“阵痛”是持忽略态度的,青春在我国话语体系中是与对祖国未来美丽的憧憬,对祖国建设事业上的无畏无惧等概念相结合的。[2]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僵死的旧话语体系逐渐瓦解,青少年成长时的困惑,无所适从的“青春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渐渐开始为电影人所重视。

以周杰伦执导的《不能说的秘密》(Secret,2007)为例,电影中女主人公路小雨在20世纪70年代读书时,因为才华横溢而遭受包括班长在内的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有大勇偶尔会让大家不要欺负小雨。而路小雨本人又因为长期沉浸在对音乐的热爱之中内心极为细腻,在不友善的校园环境中逐渐变得极为孤僻和自卑。以至于当她在意外中穿越二十年时空认识了男生叶湘伦之后,依然对这份有“时差”的感情毫无安全感,常常会吃醋,尤其是在目睹叶湘伦与他现实世界中的同学晴依在一起之后。而路小雨对于叶湘伦的喜爱,除了两人都在钢琴上有着巨大的热情和天赋以外,还因为来自陌生世界的叶湘伦不会冷漠地对待她。但是出于敏感和自卑,路小雨始终不敢将时空穿越的秘密告诉叶湘伦,并且在两人的相处之中十分矜持。

不仅对异性的情感容易对青少年造成困扰,同性情感也是校园电影表现的内容之一。在电影《蓝色大门》(Blue Gate Crossing,2002)中,女生林月珍和孟克柔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友情,因此林月珍才会在自己喜欢上男生张士豪以后,委托孟克柔帮她收集有关张士豪的一切,如笔记本等,让孟克柔帮助自己给张士豪送情书,然而却因为羞涩而故意在情书中留下的是孟克柔的名字,这份感情执著而又保守。另一方面,张士豪也喜欢上了孟克柔,并且骄傲而自负的他对孟克柔做了笨拙的表白。然而孟克柔心中真正中意的却是同为女性的林月珍,她出于对林月珍的爱才一直帮她牵红线。相比起林月珍和张士豪而言,孟克柔的感情无疑是更加隐忍和克制的。毕竟同性之间的爱情在社会的生存空间更小,毫无社会经验的孟克柔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非主流的感情。只有在两个人幻想未来的生活,林月珍对未来有着绘声绘色的幻想,而孟克柔却只有一句“月珍,我什么也看不见”时,观众才能体会到孟克柔心中的无奈。

二、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呈现

欧洲著名文化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直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人物,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3]国产校园电影与西方同类影片的最大区别,就是承担了反映现实这一重要的艺术使命。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以台湾林清介的校园电影为例,台湾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岛内的民主运动一浪接一浪,各种政治禁忌在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下不断被突破,校园之中的“党化教育”也摇摇欲坠。以至于1988年蒋经国去世之后,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而在经济上,台湾也迅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色情、、吸毒、黑帮等现象层出不穷。校园并不是社会中的一方净土,教师、家长与学生也受到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少年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少年帮派问题,绑票勒索、打架斗殴等行为成为当时校园问题的常态。而林清介等导演又是嗅觉十分敏感的电影人。因此,台湾70―90年代之间的校园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均体现出了自己诞生的气候和土壤。[4]

以《鲁冰花》为例,影片中的台湾当时正逐步脱离的独裁统治,“劳民伤财”的选举制度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然而的阴影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上。学生中古阿明与林志鸿要为谁去参加全县的美术比赛而进行竞争,单纯从绘画技艺来说,极具绘画天赋的古阿明更占上风,而林志鸿却满脑子条条框框。然而古阿明出身贫寒,林志鸿却是乡长的儿子,美术老师郭云天和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他老师展开了争执。一位老师就提议既然现在是民主时代了,那么不如投票决定。投票的结果自然是林志鸿胜出。这实际上是对古阿明极不公平的。校长口中的所谓“民主一下”,实际上正是教师们对官僚表示谄媚的一个借口。又如林志鸿的父亲需要到处进行宣传和拉票,林志鸿学校的老师因为校长拍乡长的马屁而纷纷帮助乡长拉票,郭老师也要帮助乡长画宣传画等。本应该纯洁的校园也因沾染政治气息而发生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之事。

内地的校园电影亦不例外。在金琛执导的,根据韩寒小说《三重门》改编的电影《青春演绎》中,林宇翔除了语文成绩比较出色、有“才子”之称外,其他科目的成绩并不出色。林宇翔一直迷恋着恬静漂亮的女孩苏珊,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时代,尽管林宇翔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无数习题集和补习班的洪流中,他依然怀疑自己并不能实现苏珊那个四年后去清华园找她的约定。而实际上在交往中,苏珊也默默地喜欢上了林宇翔,为了能够与林宇翔在同一个高中,苏珊故意在中考的数学考试中放弃了几道大题。而原本凭借分数能够和苏珊一起上县重点高中的林宇翔,却在妈妈的上下疏通下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了市重点高中三中,而实际上林宇翔并没有接受过真正的体育训练,他不仅要与真正的体育生一起训练和生活,还因为母亲的望子成龙错过了心爱的苏珊。电影并没有大喜大悲的情节,然而主人公林宇翔的少年情怀中却暴露出了应试教育、教育资源不公、走后门等社会问题。

三、对救赎之路的执著寻觅

尽管从彰显成长困惑与呈现社会问题两个方面而言,国产校园电影不免略显沉重,但就整体情调而言,国产校园电影基本上还是采取了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大团圆结局。尽管青春生活中不乏叛逆、暴力甚至犯罪等阴郁的主题,但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国产校园电影还是要偏重表现青少年在成长当中的青春气息,体现主人公个性上阳光、积极的一面。[5]主人公的魅力往往并不只体现在困惑的一面,还体现在困惑之后仍然能为自己寻找到救赎之路。

以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为例。在电影中,主人公柯景腾与心仪的女孩沈佳宜出生于台南彰化,潮湿而闷热的当地天气见证了他躁动不安的青春。对于柯景腾等人来说,落后的彰化比起发达的台北显然遥不可及。然而因为沈佳宜不仅十分漂亮,且学习很努力,很有可能考到台北的大学念书,柯景腾萌生了“一定要在她上大学之前追到她”的念头。对于高不可攀的沈佳宜,15岁的柯景腾一方面嘲笑她“假仙”“机车”,一方面却又不放过和沈佳宜在一起的任何机会,并且因为想保护沈佳宜而立志“成为厉害的人”。从家庭条件来说柯景腾并没有任何优势,他的母亲给他递上一包纸的时候还要叮嘱他“省点用”,在学习上他更是落后沈佳宜一大截,两人几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追求沈佳宜的理想,柯景腾将自己的漫画书收起来,开始好好读书,与沈佳宜坐着前后桌,放学时还在黑板上比赛做题,没有晚自习的夜晚两人也留在教室看书。这一切就因为沈佳宜曾经说过“我不是看不起差生,我是看不起那些什么都不会却还看不起努力念书的人”。尽管到最后,柯景腾也没能够和沈佳宜考上同一所大学,并且在若干年后,沈佳宜还是嫁作他人妇,但是对于柯景腾本人而言,他早已不是那个在彰化炽热的阳光下懵懂的少年。沈佳宜成为柯景腾有关青春的全部回忆,柯景腾凭借这份爱情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尽管称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他已经成功地在社会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沈佳宜的婚礼上坦然地待人接物。清纯漂亮且读书用功的沈佳宜的出现,对于柯景腾来说是打开了一条新的向上之路,在青涩爱情的激励下,柯景腾才能够从那个跟别人打架的叛逆男生,变为一个知道要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的人,从而真正走向成熟和稳重。从成长的角度而言,该剧的结局依然是喜剧的,柯景腾曾经的奋斗并没有指向徒劳无功。

国产校园电影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对于它的讨论,单纯研究拍摄技术和营销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受整个电影创作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更广泛观众群观赏、思维习惯的考虑,电影的价值诉求方面难免带有一定的道德说教或沉重的社会反思意味,使得电影蒙上了一层成人气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电影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类型体系,但是这并不会抹杀校园电影的艺术价值。国产校园电影的导演们真诚地凸显着青少年们的成长困惑,揭示他们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并积极地为他们寻找救赎之路,体现出单纯迎合青少年消费口味,强调电影的娱乐价值的美国等西方校园电影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无疑具有独特的心理问题以及人际交往圈,但这并不是真空于成人世界的,相反,青少年们的困惑与迷茫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远离成人的权力中心,因为在智识与体能上的弱势而常常受到社会主流的忽视。国产校园电影正是将青少年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相结合,对现实进行了深切的观照,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灵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类型。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13CZ016)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q2013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爽.青少年在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9(15).

[2] 陈月娥.国产青春片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J].电影文学,2015(09).

[3]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 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J].文艺研究,2015(10).

[5] 张慧瑜,毛尖.无法表述的青春:谈大陆青春片[J].文艺争鸣,2014(10).

[作者简介] 肖飞(1985―),男,河南项城人,硕士,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母元红(1985―),女,陕西韩城人,硕士,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上一篇: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分析 下一篇:课堂导入:学生不再只是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