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7 12:30:17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由于制度安排缺陷、社会保障缺失及农民竞争力不足等原因,致使农民失业问题严重。因此,应采取健全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08 —02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大量农业用地被征收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成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一族”,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各地都着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现状堪忧。

一、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未就业的失地农民数量众多,影响面广

从全国来看,失地农民的特点是“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在5100万~5525万人之间,按照我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预计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375万~450万人,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1]。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土地对农民不仅仅意味着劳动资料,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失地意味着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害,财产权、就业权以及教育权等也受到相当程度影响,甚至完全丧失。

(二)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稳定性差

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大致有三种形式:(1)政府组织向国内重点工程输送劳动力;(2)在本地企业打工或开店经商;(3)做一些临时性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或处于隐性失业状态[2]。由于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加之自身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局限,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稳定、体面的工作岗位。

(三)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收入不稳定

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补偿款,部分依靠房屋出租、外出务工、零星土地耕种等方式生存。实际上,农民失地后消费增长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往往导致固定消费支出的增加[3]。尤其对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农民,如果不能及时就业,靠补偿款坐吃山空,其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四)大量失地农民成为社会“边缘一族”,缺乏保障

失地农民已经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他们被称为社会“边缘一族”。一方面,他们失去土地,不再是农民,无土地指望;另一方面,他们未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甚至歧视。他们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份,成为新的弱势和贫困群体。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农民失地又失业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的土地补偿制度存在缺陷

“一次性货币安置”是现行农村征地补偿的惯用手段。在征地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没有参与权和决策权,甚至无相关知情权,从而导致土地补偿款的分配不公,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层层截留,权力寻租现象频频出现,这样的分配格局也是土地贱卖、农民合法权益受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另外,许多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用于投资及再生产经营的极少,等到财力耗尽,悔之晚矣。

(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工作岗位增长乏力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企业经营困难,裁员潮、倒闭潮等屡屡发生,给失地农民的就业前景蒙上阴影;现在许多企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用工减少也是其因;部分地区以城镇建设的现代化代替工业化,不仅没能带动经济增长,反而排斥了农民就业[4]。有些地方超常规开发,但经济发展质量尚未明显提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打折扣。

(三)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滞后,培训率较低

目前,国家尚未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作出硬性规定,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去了一些财力支出、组织动员及后期管理,使很多失地农民就业盲目、分散、无助,这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形成明显反差,国家承担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费用,政策上也有许多优惠,而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无具体安排[5]。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城乡二元思维”在起作用。

(四)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缺乏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出现用工荒,一方面失业群体又不断增加。然而,失地农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又受年龄影响,他们吸收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和劳动报酬。还有,部分农民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变化。许多失地农民存在着对政府和集体“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市场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很多人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6]。为数不少的失地农民享受着主城区高额的房租收益,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根本就没有就业愿望。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优惠扶植政策,促使他们转移到非农产业或由城镇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强制征地单位招用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尚不可行,但制定优惠政策,给接收失地农民(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征地)的用人单位以用工补助、减免所得税及有关规费等可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此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户籍差别、待遇歧视,使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就业服务,平等地享有城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待遇,让失地农民更快、更好地适应“农转非”后的新生活。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保障体系

为失地农民提供长远的生活保障,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势必增加农民出让土地的后顾之忧,从而影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工作成效,影响城市化进程。针对失地农民的现实经济状况,应该坚持低标准缴费,并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农民在各类企业就业后,企业必须与对待城镇职工一样,按规定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在国家财政负担不起的情况下,应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及征地主体各负担一点的筹资机制。

上一篇:大作家与小学生零距离 下一篇: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