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加上民俗文化教育不止等于“二”

时间:2022-09-07 12:19:03

高中语文教学加上民俗文化教育不止等于“二”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包括很多内容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等内容,其中,民族习俗文化十分重要,也融入了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相应的技巧和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即文化底蕴、语文常识、文学素养、行为养成等。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主要阐述将民族习俗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优势。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民族习俗是一个民俗发展至今流传下来的习惯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全民族人民引以为傲的一种传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能够勾起人们的灵感,同时也诞生了优秀的文学成就。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引入风俗文化学习,恰到好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传统习俗,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

一、课堂氛围需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带动

丰富多彩的当地民俗文化可以带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氛围精彩热闹。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一些文章的理解,需要依靠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进行思考理解。这里可以《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实例,由于教师的特殊性,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由于《红楼梦》是一个历史性的作品,大多数文字、习俗一些学生并不能理解到位,不知道为什么出现某些行为和动作的原因,因此,就造成了读不懂文章大意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从传统的民族习惯出发,让学生充分理解民俗习惯,理解当时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某些做法。教师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相关资料,视频、图片、音乐等,还有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民俗文化,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一些课文中需要的信息,对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民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注意细节,比如,文章中涉及的人物穿着、打扮等等,文章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等,结合当时情景,人物心理以及传统风俗民俗,就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出现这样表现的原因,更加了解人物的形象。

二、语文课堂上需要让学生了解所述地方的风俗和人们之间的情感

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当地人们之间的情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种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加团结亲近,更加幸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里以《胡同文化》加以详细说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北京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弄堂里出现的有意思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的分析体会,能够展现京城人民的道德修养、性格特征等。进而看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氛围。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能够了解胡同这个概念,所以,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胡同这个概念,然后再播放适当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这篇文章也细致地描绘了北京人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老师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生活习惯,剖析京城人们的性格、特质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即使没有去过北京,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北京的文化、底蕴,也足够了解北京这个城市。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整体风貌的体现,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习俗,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同时把学到的民俗文化应用到课文当中,也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参考文献:

袁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J].语文学刊,2013(11).

上一篇:体育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影响 下一篇:学生在数学纠错本制作和使用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