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不能忘却那白衣战士的荣光

时间:2022-09-07 09:54:38

10年前的那个春天,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个单词:SARS,这种被称为非典的疾病令繁华都市一夜间万人空巷;大街上、地铁里,随便一声咳嗽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1小时前还和一位医生一起乘电梯下楼,1小时后传来这位医生被隔离的消息,因为他收治的一个病人突然发烧了。不瞒您说,我当时开着车在大街上好一阵徘徊,琢磨敢不敢回家,要不要把自己也隔离一把。记得女儿一竹也在那个春天里感冒发烧了,经过一番“去不去医院”的挣扎后,我们找了位相熟的医生,趁着夜幕前往医院悄悄拍了个胸片,结果让人欢呼,仅仅是个普通感冒。

从2月到6月,那年的春夏,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笼罩着,“非典”病区就是那充满杀机的战场,病毒就是流弹。进入“非典”病区的医生们,个个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先写请战书奔赴战场,再写遗书向家人和世界告别,尽管这告别很是悲壮。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非典”感染病例7755人,夺走了730个鲜活的生命,而其中最大牺牲群体竟是为患者治疗的医生和护士等众多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中的“非典”感染人数累计达1000 名左右,“非典”死亡人数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而那些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因为股骨头坏死等“非典”后遗症至今仍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

10年之后,回望那场惊心动魄的抗非之战,救治“毒王”被感染的邓练贤烈士向我们走来,他是广东抗非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当时媒体报道邓练贤带领大家互相搀扶着或在同事帮助下步入医院设置的隔离区时,其悲壮场面比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隔离区”三个字令人毛骨悚然,一旦进入隔离区,就意味着暂时或永远见不到亲人。邓练贤是自己走进隔离区的,为了缓解气氛还故作轻松地开着玩笑,妻子朱秀娟赶到时,邓已进到隔离区内,匆忙中准备的牙具等日用品也无法交给丈夫,只能远远地注视着、期盼着,岂知,丈夫自此再没能回到家中。

为抢救患者,第一批医护人员倒下了,第二批医护人员冲上去救助自己倒下的战友,第三批再上去,又有人倒下。2003年2月,广东中山医院共有93名医务人员不幸患病,整个医院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没有一个人拒绝,更没有一个人逃脱,白衣战士“出征”前,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把酒壮行,一位男医生进入隔离区前将珍藏多年的“私房钱”交代给妻子,一位护士写下遗书,希望一旦自己不幸离去母亲能将6岁的儿子抚养成人……

冒着生命危险严防死守的医务人员,在十年前的春天成为这个国家最可爱的人。

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时年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军医李晓红光荣殉职于抗非战场上。当不幸与SARS短兵相接的晓红发着高烧,浑身无力还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带头登上将“非典”病人转送京郊定点隔离医院的大轿车时,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镇定的晓红就像一位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

叶欣,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光荣殉职,终年46岁。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护士长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梁世奎,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4月24日早晨8点10分,牺牲在抗击“非典”斗争最前线。“对这个病,我就是一道堤坝。”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梁世奎80岁的老母亲没能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当问及老人家有什么要求时,老人讲:“如果他还没有入党,请你们追认他为党员吧!”

10年过去了,这场非典型肺炎留下的“非典型记忆”,仍留在人们心间。不自觉间,“非典”成为一个特殊年份的定格,“我在‘非典’那年参加高考”,“‘非典’那年,我们刚刚认识”……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一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10年过去,“非典”远去,而这大医之魂依旧在这个世界上不曾离开半步。我相信,你也要相信,因为那是白衣战士的灵魂。

上一篇:“没尽力做好”的感觉很糟 下一篇:绿色染发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