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就与挑战并存

时间:2022-09-07 09:11:38

改革成就与挑战并存

2010年是“十一五”画上完美句号的一年,也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结点。2009年深化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大型医院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远程医疗方面取得成效。2010年和2011年是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十一五”改革成就概述

“十一五”是政府投入卫生事业力度最大的时期,2006年~2009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卫生事业资金1852.9亿元。2009年与2005年相比,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17.93%增加到27.2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从29.87%增加到34.57%,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2.21%下降到38.19%。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在此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万个,村卫生室2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并通过培养培训、对口支援、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手段,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破解“看病难”,人才是关键。从2010年起,我国计划在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为此,国家还免费为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医学生,2010年已招收5000名农村免费医学生。

医改进入攻坚期

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庞杂的系统,各项改革举步维艰。然而,虽然艰难,但各地也不乏勇于创新者,上海闵行模式,安徽改革探索,郑州片医模式等,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安徽: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0年1月1日开始,安徽在全省105个区县全面推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改革包括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制度在内的同步改革,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运行体制与机制、补偿制度等。

改革中强调建立政府主导、体现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按1%的农业户籍人口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并按山区、丘陵、平原分类进行差别核定。

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医改中要重点处理好五个关系才能保证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即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公益与效率的关系;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关系;统一步调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安徽创新基本药物制度,使得基层招标药物配送率逾九成。为了确保广大群众吃上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安徽省组织了面向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零差率药品招标采购。共有来自全国1202家药品生产企业的9676个药品参与了招标。按照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共计857个品规的药品入围。在招标中,安徽省采取了不同于以前的模式,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药品质量。截止2010年10月底,由安徽省省级招标采购的药品基层配送率已经超过90%。在招标采购中,安徽省实行了多项创新举措,使得招标药品价格较国家零售指导价平均降价52.8%,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2. 上海:闵行经验

闵行区位于上海西南,区域371平方公里,辖3个街区,200万人口。从医疗资源来说,有三所综合医院,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闵行区成为卫生部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推进居民管理的试点区。闵行区总体改革的框架是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eHR)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和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对卫生管理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服务模式,打造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通过三年工作,闵行区共进行了8大系统72个公共模块,有基本医疗管理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包括供应链管理、用药监督、合理用药。包括全程药品采购、库存上下限个设定、商流、物流、资金流在网上的运行。包括医院的医生合理用药,还在建立患者通过eHR的安全用药。通过这种管理,每一片药在哪里生产,由谁配送,由谁开药,药品和临床病症有何关系、每片药的费用合理不合理,都可以监管到。

闵行区坚持应用信息化工具,用总体卫生管理的模式和机制转变的共同整合来促进卫生发展。闵行区给居民发了两张卡,一是健康卡,针对户籍人员,对流动人口发绿色的卡,对医务人员发了绩效卡。群众看病时必须刷两张卡,居民健康卡是登陆居民健康档案的“钥匙”,存储居民从出生到死亡与健康有关的记录资料。同时医务人员做每一样工作都必须刷绩效卡,与健康卡捆绑,这样记录医务人员的绩效,每看一个患者、每干预一个高血压、每做一个计划免疫,都把工作量记录在他的名下。同时闵行启动质量管理体系、监管体系。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认为,这两张卡调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过去上级要求他做变成他自己主动做,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

3. 郑州:片医负责制

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工作始于2008年。为指导基层开展慢病干预,郑州市卫生局妇社处与市疾控中心、金水区凤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基于片医负责制的“健康与疾病管理”。筛选确定1700人为目标人群,分为健康、高危、重点等3类人群,分别进行“慢病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与此同时,郑州市政府用于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已由2007年的1550万元增加到了4795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已超出发达地区水平。2010年,郑州市卫生局以社区为服务区域,以家庭为服务单元,以所辖居民为服务对象,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每1000~1200户居民配置1名医生和1名护士,每三个片医小组配置1名公共卫生医生,推行社区“片医负责制”试点。目前,已有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此项工作,组建片医小组588组,基本实现市中心城区全覆盖,并利用健康档案电子管理软件,建立家庭和个人规范化健康档案1,246,367份,其中60岁以上老人建档率达到70%以上。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求是》杂志2010年第24期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根据国务院部署,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布局将发生重大转变,进入点面结合、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边试边推、分阶段、有重点、依条件推进的策略,确定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继续鼓励指导试点城市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探索,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根据试点城市经验,按照认识统一、条件成熟、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标准,我们初步确定将在全国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与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加大对县级医院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内在利益纽带、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大力发展县级医疗机构,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新时期党对农村卫生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新的突破点。2004年以来,卫生部始终把县级医院的建设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着力点,力图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基本建设和设备配套、加强对口支援等多种手段,在两年之内使每个县至少拥有一家二甲以上水平的县级医院。

四是改革医疗保障支付方式和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医疗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支付方式,促进公立医院形成控制费用的内在机制。同时,努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报销水平。

五是改革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以临床路径为抓手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内部挖潜,促进因病施治。同时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预约诊疗服务。

六是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七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网络,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

八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新医改以来,卫生部对卫生信息化高度重视,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指导理念,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等多项标准与规范,并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工作,卫生信息化工作成效初步显现。2010年,各省市卫生信息化工作在稳步推进,涌现了大批卫生信息化建设典范。

1. 卫生部开展电子病历试点

2010年10月14日卫生部下发通知,决定在北京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

2. 北京“医联码”,方便患者就医

2010年9月开始,北京市卫生局在全市三级医院和11个郊区县中心医院向包括外地患者、新农合患者和无医保的北京患者在内的非医保患者发放“医联码”。“医联码”是电子信息条码,可以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

“医联码”发放后,北京市各大医院向每位患者发放的就诊卡,均须贴上记录患者实名信息的“医联码”。这样,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基础性疾病、曾经在哪家医院(限北京地区)接受过哪些治疗、吃过哪些药物等基本信息,都将全部载入卡内,供接诊医生在进一步诊疗时参考,以更好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省去不必要的诊查,避免过量开药,并拿出更科学、经济的治疗方案。

“医联码”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可更好地方便患者就医;其次,方便医院管理。在医院内用唯一身份识别的条码号进行就医、划价、检查、取结果、取药,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减少医疗差错;第三,方便政府管理。通过统一就诊号采集门急诊信息,可以很好地了解医疗需求,了解疾病谱变化,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医联码还可以支持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传染病症状监测。

3. 福建省“一卡通”电子钱包支付系统投入使用

2010年6月9日,由福建省卫生厅组织的“一卡通”电子钱包推广应用现场会在福建省立医院召开,标志着福建省医疗机构在继社保卡作为就诊“一卡通”系统成功应用之后,又一个便民、利民的信息化工程投入使用。

2009年10月1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福建省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全省启动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2010年底前建成省、市两级社保卡系统,全面发放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院就诊、金融支付等领域推广应用。根据该文件指示精神,福建省卫生厅推动了“一卡通”电子钱包的建设。在“一卡通”电子钱包支持下,患者不必预交现金到医院,现金支付部分可直接从电子钱包扣除,实现了金融付费。

利用社保卡作为就诊卡并实现电子钱包支付的省级系统在国内并无先例,这是一个跨行业、跨系统、跨平台的创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患者在福建省内医院持社保卡到门诊医生处就诊,直接从电子钱包扣收挂号费,在收费处与医保对接结算时自付金额从电子钱包扣收,然后到门诊药房刷卡取药和放射科检查,患者还可以到门诊大厅的银行自助机上查询电子钱包消费明细。整个就诊流程简单方便,只用一张卡,不用交现金。

4. 湖北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湖北省自新农合试点以来,同步开展新农合信息化工作,按照省、县两级的应用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网络,逐步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增强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97个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均建立了县级数据中心,74个县(市、区)实现了县级数据中心与省级信息平台的连通,实现了参合信息和补偿信息的上传、查询和公示。

通过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稳步提高,全省83%的县级定点医疗机构,71%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75.3%的县级定点医疗机构、81.5%的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通。

湖北省各地在新农合制度建设方面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摸索出极具个性和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措施。洪湖市等23个县(市、区)实施了磁卡管理,秭归县在磁卡管理的基础上采用“磁卡+条码枪”信息管理模式,对参合农民实施磁卡管理,对新农合药物实施条码管理,强化了对参合农民的身份识别和定点医疗机构用药行为的监管。

5. 安徽省新农合信息化网络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安徽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合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累计投入3050万专项资金,建成了覆盖全省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新农合信息网络的纵向互联,以及与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横向对接。2010年,全省承担住院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中有95%已与新农合信息系统联网对接,70%的门诊统筹村卫生室与新农合信息系统联网连接,实现了农民看病不出村,医疗费用即时结报的目标。

安徽省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提高新农合服务效率和监管效果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实现了即时结报,通过网络即时审核费用清单,患者出院立即结算,当场就可以拿到报销款,参合农民在省内流动就业时,也可就近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即时结报。二是实现了网络实时监控,大到省级医院,小到村卫生室,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和收费情况均可在线监控。三是为参合农民使用IC卡就诊创造了条件,目前安徽省已经有60%的县实现了“一卡通”,参合农民就诊可以“刷卡”报销。四是便于系统间的协调合作,新农合信息系统可进一步与医疗救助信息系统、银联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平台对接。

6. 江苏1300万元建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

2010年8月25日,江苏省举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信息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仪式。自此,该省参合农民可与省级大医院实现预约看病,并享受即时结报服务。

该信息平台是江苏省投资1300万元,经过近2年时间建成的。平台拥有新农合业务管理、信息直报、异地转诊和智能分析4个综合管理和应用系统,以及面向公众和业务管理人员的新农合内、外网信息服务网站,具有对全省新农合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评价等主要特点。

江苏农民可以通过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门户网站,查看自己关心的新农合政策规定、定点医疗机构名单及具体服务信息、可报销的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等。同时,需要转外就医的患者可以在当地合管办通过信息平台,向省级定点医院提出转诊申请。省级定点医院根据情况及时作出答复,对同意接受转诊的参合人员,省级定点医院开通接诊绿色通道。在省级定点医院医治结束后,参合人员在出院时只需交纳个人自付部分的医药费用,不需要回参合地办理补偿手续。定点医院垫付的补偿费用由医院与统筹地区合管办另行结算。

7. 河南3500万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

2010年,河南省卫生厅筹措3500万元专项资金,为郑州、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济源六个首批医改试点省辖市开发建设社区卫生区域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并为全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进行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全省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信息化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顺利实施。

8. 江西全面推行医院上网采购药品

从2010年9月1日起,江西省所有医院全部参加网上采购药品。据江西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除部分药物外的所有药品,都必须通过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进行网上采购。根据要求,从2010 年9月1日起,江西省各家医疗机构必须全面执行新的中标结果,不能以任何理由规避或拒绝参加网上采购,而继续采购和使用未中标药品。

9. 新疆660万加强新农合信息化

2010年新疆医改将投入8.3亿人民币。主要用于建设43个县级医疗机构、5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582个村卫生室的建设。新疆将投入660万元加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促进新农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10. 上海开通免费网上病历服务

上海市在2010年推出免费的网上病历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及时查到就医记录,内容包括处方、病历及就医费用等信息。网上病历服务将涵盖上海市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同时也包括达到医疗信息化标准的一级、二级医院。届时,患者的就医记录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本人的市民信箱里。一般就医当天的信息,患者第二天就能收到。患者的诊断报告、处方、出院小结、费用清单等都能在网上查阅;而胸片、CT片等资料暂时不能出现在网上病历中。

医院信息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主体之一,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日益增长。厂商把握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应用特点,才能为其提供针对性强、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软硬产品及解决方案。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们认为,未来医院的信息化需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

标准化是在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所出现的必然需求。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增加,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被提到日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标准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信息的产生、存储、传递涉及到不同的系统,如果系统采用私有的数据编码、存储和交换标准,将给信息交互带来严重的阻碍,甚至使得交互无法进行;而如果采用标准的协议,系统就具有较灵活的适应性,可以和所有遵循同样标准协议的其他系统进行交互,从而具有更强的适应力。

2. 产品细分化,信息安全化

医院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医疗机构内部系统产品的细分化。目前,在国内的大型医疗机构中,我们很难发现一家医院仅使用一家厂商的软件产品。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厂商的专业、专长产品。如今在行业中出现了分别以电子病历、PACS、手术麻醉信息系统、远程心电信息系统等为主要产品的技术服务专业供应商。术业有专攻,随着医院对产品的细分,越来越欢迎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技术供应商。

安全性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基础,电子病历作为已执行的患者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和将要执行的医疗操作的依据,在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能上比其他行业客户有更高的要求。医疗机构对不同的使用人员授予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权限,建立一套高度可靠的安全机制,才能确保组织无权限的人员非法访问。安全性高度可靠的医疗系统能在招标中取得医疗用户的信任。同时,为保证电子病历信息的原始性、确定相关医疗责任,各种医疗系统都需要能对各种修改行为进行有效跟踪,并形成附属公文的流程跟踪报表,以保证电子病历文件修改的严肃性和责任性。流程管理者还可以实时监控本流程中的所有流转程序的办理情况。

3. 支持远程医疗会诊,开放兼容性要强

从互联网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3G、4G时代的到来,给未来的医疗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人预测,远程会诊将成为21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因此,对于IT厂商来说,应在通信协议、接口标准和互联网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软件厂商可谓鱼龙混杂,地域上星罗棋布,兼容性高低不一,而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灵活多变的接口设计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长久发展。除了各个系统如病理信息系统、心电图系统、体检信息系统、护士工作站系统等能相互兼容、互相自由调用外,HIS系统还必须能综合自身医保软件和其他多家医保系统的共性,能预留外置医保接口,为全国大多数地方提供社保接口和新农合接口,方便患者就医支付。

4. 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

县医院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龙头,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是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的纽带,其门诊量占公立医院的1/3,住院量占到公立医院的一半。把县医院这个龙头抓好,对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均衡医疗资源配置,让基层百姓更多享受到医改成果,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也正因此,在深入推进医改过程中,县医院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优先发展县医院已列入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内容。据悉,卫生部将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采取三项举措,强力助推县医院做强。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中央财政一次性补助53亿余元,全国共有2130所县级医院获支持。项目将改善医院医疗设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急诊急救、重症监护、手术室、妇产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建设;专项配备PACS,逐步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支持日常监测信息的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

5. IT厂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当前,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相关厂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医疗机构也不例外。除了IT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外,软件开发商及其商具有良好、高效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支持能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培训工作及长期的免费升级服务对医疗机构也很有吸引力。医院信息化已经开始从单纯买产品过渡到购买服务,因此也对行业软件厂商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尹力副部长在2010年11月15日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交流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综合分析我国卫生信息化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一是各项业务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水平与实际需求尚有差距,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当前深化医改工作的需要。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功能强,但医疗机构之间的总体协同效果差;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强,但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三是卫生信息化数据标准不一,仍存在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一些数据失真、效率低下。四是缺乏一支卫生信息化专门队伍,缺乏既了解卫生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人才。五是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各级财政投入的运行机制,缺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影响到深化医改大局和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决不能让卫生信息化建设成为深化医改工作的短板。

虽然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风风火火,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成就背后,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矛盾依然突出。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机制

卫生信息化发展很快,但投入机制等深层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源动力,仅仅靠中央、地方专项资金的支持,只能起到启动作用,而信息系统在各级医疗机构中的发展和稳定运行的费用需要有资金投入机制来保障。

2. 体制规范是空白

卫生行政部门对于各级医院中临床科室、门诊部、检查检验等部门的人员配置、设备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目前,尚没有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中信息化部门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各地医疗卫生机构中信息化部门隶属、人员配置、用房、工作人员身份等基本问题都不明确,各地差异很大,同一地区中各机构的差异也很大。体制规范与工作环境、员工待遇息息相关,想想看,目前,相当数量的医院中从事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只能拿全院奖金平均数80%的现状,与信息化在医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非常的不符。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体制规范是空白点,急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

3. 信息化不能承载超出其业务能力的期望

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是为管理服务的。只有在管理模式比较成型和稳定的情况下,信息化应用才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两年来,医疗卫生行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对信息化在医改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但信息化不能解决机制问题,无法承载超出其业务能力的期望。我们在追寻卫生信息化理想中最完美、最纯粹的时刻,也无法忽略卫生信息化不能承受之重。

4. 医疗机构IT人才的短缺

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其他行业有别,受制于卫生行业的专业性、复杂性,所以卫生信息化行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知识累积过程。另外,长期以来,中国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相应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部门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也因此导致信息部门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所以,短期来看,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的情况难以缓和。

展望“十二五”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尹力副部长指出:要抓住“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机遇。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深化医改大局和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积极探索,逐项建设,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2010年上半年,卫生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制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工作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2工程”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考虑把3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5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互联互通各项卫生工作。

尹力副部长指出,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卫生部将在中央层面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一是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研究下发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三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同时,各地要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要注意整合卫生信息化的需求和资源,建立各方广泛参与的机制,上下一致、各方联动,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避免走弯路和造成资源浪费,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要注意发挥信息化方面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探索完善内部业务信息化建设,发挥他们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在谈到“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目标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指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到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3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

信息链接

从12月20日起,河南全省参合农民到省级医院看病,可以直接报销新农合补偿费用。 同时每个省辖市要选择部分服务条件较好、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同周边统筹地区开展跨区域即时结报试点。2010年6月底以前,全省实现参合人员在省内所有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都能及时结报。据悉,河南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所有省级医院直补的省份,提前两年完成了卫生部规定的工作目标。这一举措出台后,全省每年有7600多万参合农民直接受益。

按照河南省委“四个重在”的要求,河南省卫生厅在务实为民上下工夫,以五大工程带动全省卫生工作全局,以改革创新破解卫生发展难题。2010年年初,提出了年底实现省级医院新农合直补的目标,并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9月20日成功开通了11个县(区)和8个省级医院参合儿童大病直补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实现了38家省级医院HIS系统和157个县级新农合信息系统与省级平台的对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

上一篇:做足调研,依据实际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下一篇:“2010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十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