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7 06:45:01

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以生定教”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早在孔子时代就已提出,现今为何又成新鲜材料被重新搬上教学舞台?其背景原因与当今日益严重的教学误区不无关系!在笔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工具的情况下,“机械式”的“格式化”教学显得很有场,许多教师成了“体力劳动”的“工人”,成了PPT的播放员,他们关注的是预设的素材是否能全盘倒进学生的脑里,而少有考虑预设的素材如何被学生消化后再吸收。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真正的过程评价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简单的分数评价,使一些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体力劳动”,而不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学情的研究上。长此以往,减负只会是一句空话,后果将会很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展开探讨。

一、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这里,学生要达到教师需要让其达成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提供给学生“支架”,以使他们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些支架的架设,都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这是因为有效学习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认识论的经验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也是因为学习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简单接受式的学习与主动学习相比,后者的学习效果远大于前者,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有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总之,有效教学的基础应该建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这已经是广大教育研究者的一种共识。只有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科学教学设计

如何减负?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负担,笔者认为负担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有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前者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问题,后者才是关键。怎样的学习才不会导致心理负担?兴趣是本,而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提高兴趣、减少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如何达成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这一中心目标?若只是单纯地讲授感应性的概念及相关的例子,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没能把感应性的概念与学生的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的学习往往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忆,因而也难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何做到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这先得从教学准备做起。其中,研究和分解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关键。如从“列举感应性现象”这一目标分析可知,“知道感应性的概念、简单原理、意义”等是“列举感应性现象”的基础,教学时,可通过设计“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归纳感应性现象的基本特征,生成感应性的概念、简单原理、意义”等,达到对目标的落实的目的。如何列举感应性现象?这得了解初中生的认知特征,若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学习后直接列举感应性现象,会因当今学生的体验等感性认识的缺乏而难以达成,因为他们难以体会刺激条件及产生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先让学生对不同刺激条件使植物作出反应的实例进行探究体验,使其感受到刺激条件与发生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再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生成大量的感应性实例,然后再通过学生对这些实例共性的归纳,而得出这些现象都是“植物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样就自然地生成了感应性的概念。此时,概念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的,是基于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这对感应性概念的真正理解和内化是非常有利的,在此基础上若再让学生列举其他实例也就不难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致的。

又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滑轮》的教学中,“知道常见简单机械的特点,并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是该节教学的中心目标,若直接展示滑轮并讲解,难度虽然不大,但却勾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建立起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知识建构的牢固性也是不理想的。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基于学习经验之上的教学流程。分析该课目标可知,要有效达成该课目标,可先将相关目标分解为“了解什么是滑轮、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等。然后,根据分解目标对学情进行分析:学生对滑轮有多少认识?在学生心目中的滑轮包括哪些?溜冰鞋下的轮子、阳台晒衣架的滑轮、升旗旗杆上的滑轮、窗帘滑轮、起重架滑轮等都是学生见过或接触过的,但他们对这些轮子到底是否都属于滑轮、

上一篇:“氯化氢”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注重课外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减负”效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