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心理战

时间:2022-09-07 04:02:20

兵不血刃:心理战

心理战,顾名思义,是从心理上打击敌人、征服对方的一种战术。战争是由人来进行的,参战人员的士气、意志和情绪等心理素质,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

作用不可低估

历史上刘邦的“四面楚歌”、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对孟获七擒七纵的做法,都是运用心理战法的成功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战机构,开始对心理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奇招迭出,战法多变,其中著名的有盟军发动的“黑色宣传攻势”、“V字运动”与“肉馅计划”等一系列宣传和欺骗心理战,还有德国进行的“哈哈爵士”广播以及各种欺骗、恐吓心理战等。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已从过去作战的辅助手段跃升为基本手段之一。这种重要性,在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充分证明。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伊军,取得决定性胜利,除了各种新型硬武器的作用外,积极开展心理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手法可谓多种多样。

手法五花八门

散发宣传材料 这项工作从2002年就开始了。初期散发了约200万份传单,到2003年4月初,共散发了50多种共计3300多万份。这些传单是由美国海军信息战中心的心理战专家设计的,对瓦解伊拉克军队的战斗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展电波攻势 2003年3月20日,在首次袭击巴格达时,美国用飞机上的设备干扰了伊拉克国家广播电台的播出,换上了美军制作的节目。他们模仿伊拉克流行的“青年之声”电台的形式,大量播放欧美流行歌曲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摇滚音乐,大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为老年人准备了他们喜爱的阿拉伯民间音乐。最有趣的莫过于建立假冒前伊拉克政权的电台,例如2003年2月开播的“提克里特之声”电台。该电台在开播之初带有反美色彩,为萨达姆总统歌功颂德,因而很快取得伊拉克人的信任;但两周之后就摇身一变,开始进行反萨达姆的宣传了。

虚假情报迷惑敌人 美军在夜间用无线电播音装置向伊军方向发送电波,模拟装甲车辆行进的声音。这一招很管用,一听到装甲车行进的声响,伊军就向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地开火,从而将自己的炮兵阵地暴露无遗。

借助电话和电子邮件策反 美国特工部门在战前就掌握了伊拉克军政要员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在电话交谈中,美国情报部门的专家劝说伊拉克的将军们不要参与针对美军的行动。与此同时,向伊拉克官员发送了大量阿拉伯文邮件,建议他们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提供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隐藏地点的情报。邮件保证,合作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安全将得到保障;同时又警告,一旦犯有战争罪,将带来“严重后果”。利诱和威胁并举,大大增强了心理战的效果。

培训“倒萨”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选自旅居欧美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反对萨达姆的伊拉克人。从2002年12月开始,美军在境外对大约3000人进行了特殊培训。战争开始后,他们潜入伊拉克,担任翻译、警察等职务,协助美军开展了各种“倒萨”活动,获得不少“战绩”。

前景值得关注

由于这次战争中心理战的规模大、效果好,尝到甜头后,美军决定在陆军中再成立两个正规的心理作战连及4个后备连,进一步扩充人员编制;与此同时,不惜耗费巨资,研发更先进的心理战装备,表明了美军高层对心理战的重视。

据报道,在最近公布的新预算中,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局提出一项预算400万美元、名为“战场幻觉”的高级科研项目,其目的在于“操纵对手的感官知觉,迷惑、拖延、阻止或误导其行为”。有关官员在解释该项目时说:“目前使用的战地人类感官欺骗技术基本上是临时起作用的,但是,如果研究人员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如何用大脑处理感官输入信号,就能创造出听觉和视觉幻象,从而给我们的军队提供战术优势。”

据介绍,军界人士早就试图用非真实存在的景象和声音来迷惑对手。例如在反恐战争的最初几年,不少人提出了研发“上帝之音”武器的想法,希望通过电磁波频谱发出的定向声波,让想要成为伊斯兰圣战者的人相信,真主亲口在他们耳边说话——命令他们放下自杀性武器。最近启动的“战场幻觉”计划,正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施的举措之一。该计划的进展情况如何,完成后将会对未来战争产生何种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妙用多媒体 优化音乐课堂 下一篇:商务英语中英文合同书的语言特点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