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效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在高校预算中的应用探讨

时间:2022-09-07 02:27:22

关于绩效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在高校预算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高校实行零基预算法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但是零基预算法在高校运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采用零基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绩效预算,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形成以目标为指引,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完善预算的编制。

关键词:绩效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 高校预算

高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工作也必须适应改革的步伐而逐渐完善。高校传统的预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预算编制周期短,预算范围不全、预算内容不实及约束力不强等,显然与现代预算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零基预算法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优越性,但是在高校的具体应用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是很好的尝试。

一、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皮特,A.菲瑞于1969年在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创立。70年代首先在美国被引入政府预算,80年代以来,这一新方法在世界各国获得广泛应用。我国在1998年财政决算和1999年财政预算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零基预算的实施。2000年起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开始采用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简称ZBB),全称“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是指部门或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不以上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为依据,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审查和评价预期安排的各个项目,并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对项目进行排序,最后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做出预算决定,以此为基础编制预算。

二、零基预算法的应用

已往高校编制预算大多使用的是增量预算法,即基数加发展的编制方法,以过去水平为基数,实际上是在认定过去是合理的前提下,无需改进,因循沿袭下去,因此有可能使偶然性收入或原来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造成预算的浪费,抑或造成预算的不足。

与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比较,零基预算法有明显的优点:1,零基预算法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学和科研的关键项目,保证了资金的供给和运转。2,编制预算主要是考虑项目的重要性,重要项目优先考虑,次要的项目的情安排,不必要的项目不安排。因此,有利下充分发挥校内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节约开支。3,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确定经费的最低需求量,既反映高校教育成本水平,又能调节学校财务的收支活动。

三、零基预算在高校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推行零基预算是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单纯地推行零基预算制度任我国高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零基预算要求机构设置精简,职责明确,以便于责任单位进行决策与控制。但是我国高校现行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界定不清,如果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则会导致责任单位在不同部门的重设现象;同时任指定一揽子决策中出现混乱,支出过大而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确定来年收入时,因涉及到国家政策性的调整,如学生收费标准,财政拨款的变化等,不能准确测算收入总量。因此在预算编制完成实施时,可能与预算存在一定出入。另外,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短,对项目支出的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尤其对一些灵活性强的项目,软指标不易准确确定,即使确定之后,各单位在执行中仍不断要求追加。

(三)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一是由于基础数据统计不够完整,能够取得的数据又大部分来自各个部门和单位,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缺乏鉴别手段,也缺少充分的分析论证材料,因而使一揽子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带来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四、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

(一)绩效预算简介

绩效预算是美国在194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它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观念融入到公共管理之中。绩效预算是指要阐述和明确请求拨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包括绩、算、效三要素。绩是指业绩指标,表明申请财政拨款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或计划;算是指达到这一业绩所需的拨款额;效是指业绩的考核及业绩与预算挂钩的方式。绩效预算能解决零基预算中诸如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浪费等问题。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制定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资金注重投入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所以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

(二)零基预算与缋效预算结合的可行性

在实行零基预算框架下,需要重新核定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但是对于部门的设置,零基预算无法控制。在零基预算中结合绩效预算,部门获得的预算资金与其控制的业绩指标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根据绩效与预算匹配的原则对于那些重设的、可有可无的部门实行合并或取消,从而推动机构精简,同时增强高校各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预算中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结合的益处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零基预算在高校预算编制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当前绩效预算制度在我国还处于理论准备和可行性分析调研阶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完全摒弃零基预算而完全采用绩效预算或其他预算方法不大可能。所以高校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绩效预算,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形成以日标为指引,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完善预算的编制。

1.完善预算编制的内容

从我国高校实行部门预算改革采用零基预算以来,高校预算仍然停留在基本支出的计划、消减方面,侧重于定员、定额的核定,项目支出的核算是“雷声大,雨点小”,处于有名无实的停滞状态。除了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以及零基预算本身复杂的编制技术限制,基于零基预算方法的项目支出预算的可操作性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将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相结合,一方面在基本支出实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下按照效率原则继续精兵简政,另一方面在项目支出中引入绩效预算来确定一揽予决策,制定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按照项目性质分门别类对一揽子决策进行相应的绩效分析、评价和排序,通过核定每个项目活动的成本与效益,择优将项目列入预算,从而启动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支出预算。

2.优化预算程序,真正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原则

“目标、有效性和效率”是指导西方世界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公认原则。首先,在零基预算是结合绩效预算,可以使得零基预算的编制程序形成一个互动的循环系统,由原来的

链状编制流程成为一个环状的编制过程。零基预算的编制作为计划、控制,评估的丁具,成为一个从上到下同时有从下到上的互动系统。在流程的起点要明确预算项目严格的、具体的,量化的绩效目标,这一绩效指标是在预算监督与评估中得到确认的,它既是这一项目活动的绩效指示物,义是作为一个指标参数来修正初期的绩效目标,同时也是下一年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实行零基预算的直接动因就是解决基数预算无法解决的困难,是一种“穷则思变”的探索,其根本目的是如何“把有限的钱分下去”。其次,作为计划工具,将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如何“把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益”。由此可见,二者有机结合侧重于绩效目标的量化,对项目活动实行绩效评估,并将绩效评价与项目预算紧密结合,使预算由投入式预算转变为重视产出的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真正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原则。

3.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零基预算由于编制技术及编制过程较为复杂、繁琐,存在很多不足。如果结合绩效预算,可以弥补其不足。绩效预算的甘标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项目预期的成果,一是实施这个项目所需的成本信息,如单位成本等。绩效预算在评估一个项目活动绩效的同时其项目成本实际已大致明确,利用这个成本指标即可修正绩效目标,实现对预算的滚动管理,减少预算编制工作量。其次,绩效预算的指标确定相对于零基预算而言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二者的结合可大大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在高校预算编制中结合运用时,首先要在高校内部确定责任单位,高校根据其所属部门、单位的管理权限,将其划分为教学类、教辅类、科研类、管理类、学生事务类、后勤服务类、经营类等不同类型的责任单位,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建立中长期预算规划,并将预算规划分解为若干个子规划,将这些子规划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可以此为基础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而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包括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使各部门的工作计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建立中长期预算规划,一方面可以克服年度预算下,责任单位为逃避上缴节余突击花钱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体现预算的前瞻性和持续性;其次,编制时间要提前,克服单纯采用零基预算时编制时间短的弊端,对项目支出的编制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第三,对于预算中的定额和定项,可依据绩效预算的做法,给各责任单位制定一定的绩效目标并加以考核。以学校供暖为例,责任单位可以在比往年拨款低的情况下保证供暖和保证设备完好率,或者在同等拨款的情况下延长供暖时间、提高设备的完好率,这些都意味着效率的提高;第四,对于专项,我们可以和责任单位签订“专项绩效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目标。第五,制定正确的奖惩制度,将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与起工作绩效结合起束,实行预算拨款与绩效挂钩。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试行的零基预算还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对我国高校实行的零基预算采取否定态度。各个高校采用的零基预算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也是在当前预算编制中所存在的弊端进行的改革探索。

上一篇:西方国家经验对我国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启示 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燃料管理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