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的浮光掠影

时间:2022-09-07 01:54:13

“《黄金大劫案》的完成帮我看清了我这几年的状况:应景式创作,这有点问题。这不怪别人,没有投资方和制片方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投资方和制片方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压力,可能自己还没有想明白,但觉得总得给人家赶快拍”,宁浩日前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反思、检讨自己在《黄金大劫案》里的创作的问题:应景式创作。实际上这也是当下青年导演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作者本身缺乏积累、文化底蕴,又眼红于红红火火的市场,加上投资者的盲目,而创作出一些不如人意的作品。

按理说,以宁浩之前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的以小搏大的成功经验,加上小马奔腾给予的比较自由的创作空间、演员的配合等,影片不会很差,但成品恰恰相反,尤其是体现于导演因为盲目的追求“大”而不顾逻辑,如《黄金大劫案》里的“八吨黄金”,还是在战争酝酿期,却只是一辆小卡车运送及十多二十个日本军人护送,而为何革命党人明明是在荒外抢劫后还要运回城里?又如最后销毁黄金的“王水”,小东北又是如何拿到手?类似的这种问题在未能上映的《无人区》里也出现,即影片开场不久便两次强调所谓的“无人区”是一条500里的公路,而徐铮在明知道晚上会危险于是选择了上午开私家车离开无人区,但一直走到深夜都走不出这条公路。

浮光掠影、缺乏深度则是当下青年导演创作暴露的另一个问题。近期上映的《黄金大劫案》、《匹夫》及《杀生》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而即将上映的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则是以台湾本土原住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为背景,但相较之下,文化底蕴上三部国产片都与《赛德克・巴莱》相形见绌,只是流于表面化的所谓“故事”,何况该故事还没有讲述好,人物又缺乏让人共鸣、同情或怜悯的感受,甚至在管虎的《杀生》里,影片用了大半篇幅来刻画黄渤扮演的牛结实的可恨之处,让人反感他的所作所为反而同情村民,于是人物后来的转变也难以让人同情;而伍仕贤在《形影不离》里对于当下年轻人的焦虑性也显得有些浮光掠影,过于表面化。

盲目追求市场也是另一个较明显的问题。去年《失恋33天》大火了一把,让不少年轻导演对市场的乐观性加强,彭浩翔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今年会出现数部投资很小但是票房两三亿的“大黑马”,而《春娇与志明》也显然是为了内地市场而将故事背景置放于北京,但整体对北京及内地人的刻画却非常的表面化的作品;《黄金大劫案》对于市场的追求也有点盲目,并夸大了影片的质素、导演的能力等,这让观众看后产生一定落差。

另外,电影审查、电影管理等也无形中限制了青年导演的创作,研究员刘藩在去年年底的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不仅是指出,“文化的内卷化已经非常严重,表现在电影上就是思想非常混乱,创新不够,创新没有空间”,而且还认为“政府管理乱,市场秩序乱,创作思想乱”。这些都在影响着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创作。

关于保卫青年导演作品的迷思

盲目保护还是竞争里成长

四月上半月往往是内地电影市场的淡季,但今年随着《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周票房首次突破了5亿元,而4月15到22日的这一周更是随着《超级战舰》的上映而外语片的市场份额超过98%,有人就提出,好莱坞电影把中国导演逼得走投无路,所以我们要保卫华语青年导演。

但是,如果空谈保护或者盲目的保护,无疑是进一步削弱了国产电影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

八十年代时观众喜欢看国产电影,到九十年代时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影院观众越来越少,直至“进口大片”的出现,又让不少观众再度踏进影院感受视听的盛宴;而2010年内地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年初《阿凡达》的促进,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在促进观影人次的增长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而对于国产电影的保护,实际上每年还是有多多少少的保护,如今年春节档《碟中谍4》延期至大年初六上映便是为了给国产电影更多的生存空间。但是国产电影在生存力上,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如故事的逻辑能力很差(《黄金大劫案》是典型)、导演偏向于个人风格化而不大注重商业性(《匹夫》)、主要人物难以让人共鸣(如《杀生》)等影片自身的问题。其实,个人化的风格特点与商业化并非是对立的,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昆丁的《混蛋》等都是例证。

以质量说话才是国产电影在市场中加强其竞争力的硬道理。今年随着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后,进口大片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国产电影,尤其是青年导演的作品,要想与投资大、视听效果好的大片相竞争,提高自身的质素、以质量说话才是持久之道,毕竟,在票价相差不大的背景下,好莱坞大片显然更是“价廉物美”。电影产业研究人不二就直言,“现在市场环境下,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条件大幅度改善了。重要的是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质量。小投资不是拍烂片的借口,大片小片在院线影院那里就是产品,在市场面前,一视同仁”。

从《黄金大劫案》与《匹夫》谈国产电影的内斗

争斗不息,内斗不止

今年三月份,瞄准五一档的三部华语片相继宣布了档期―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先于4月24日上映,而杨树鹏的《匹夫》与管虎的《杀生》则于4月28日上映;随后不久,《匹夫》宣布提前至4月24日上映;随着《黄金大劫案》宣布提前六小时“抢金”后,《匹夫》再次宣布提前,于是,《黄金大劫案》与《匹夫》同时在4月23日傍晚18点整正式登陆影院,及至宁浩为《匹夫》打一分的消息传来,两部影片的纷争势同水火……

这也成为继去年国庆档《白蛇传说》与《画壁》、贺岁档《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后的又一次档期相争不遑多让的事件,也暴露出国产电影的这种“内斗”风云。当下的内地银幕已经扩展到一万块左右,对于国产片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上映,但两部同题材的影片同时上映很必然彼此的分流、制约、影响,甚至可能像去年的国庆档、圣诞档般反而没有取得该有的市场效益;而错开上映时间,可能还会带给双方更大的空间。

今年年初于冬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就谈到《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的同日上映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发行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两部重量级大片同一天开花,没有赢家,都是为争口气出的下策。对于行业的竞争对手,我觉得不要做伤害行业的事情”,“你见过《蝙蝠侠》跟《蜘蛛侠》同一天上映吗?为什么美国六大公司都能坐下来协商档期,中国电影就出两部大片,非要自相残杀,全世界看笑话?”

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档期的协调机制,但对于电影宣发方来说,应该更多的行业自律,既为同行留下一定的空间,长远来看也是为自己影片、国产电影带来更良好的竞争机制。可惜,目前来看显然这种行业自律既急需又缺乏,如5月10号左右便有《飞越老人院》、《我11》、《追凶》、《影子爱人》、《浮城大亨》等多部国产电影同期上映,恐怕到时又是一场“发行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上一篇:谁能承担起华语电影的期望? 下一篇:宁买错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