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解读文本

时间:2022-09-07 01:51:21

立足课堂 解读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而作为学生课堂阅读引领者的教师,则对阅读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效率和方向。

文本解读的内容很多,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离不开三方面的解读:文本的内容,即文本讲什么的问题,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文本的形式,即怎么讲的问题,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即为什么讲的问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文本解读的内容很宽、很泛,程度可深、可浅。作为教师,应始终牢记,我们的解读,目的是为了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的解读,更主要的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我们的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年龄小、学历低、阅历浅的小学生,从课堂出发,从学生的解读程度出发,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立足点所在。

一、把握文本的重点

文本的重点是解读的主体对象,教师对重点的把握直接影响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受教师身份和自身学历的影响,教师们经常会“拔高”文本,将文本置于学生的认识之上,把文本解读得玄玄乎乎。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谈碰壁”部分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也许受自身对鲁迅认识的影响,也许受课堂作业本中练习的影响,往往把解读的重点放在“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个句子的理解中,力图重点挖掘鲁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却是相当缺乏生活积累的,所以在课堂上往往理解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伯父的“慈爱”“风趣幽默”和“家庭的欢乐”上来。“‘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些句子,都是伯父“慈爱”“风趣幽默”和“家庭的欢乐”的集中体现,而且文本中人物对话的形式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学生也容易理解与接受。这样把握文本的重点,虽然使文本少了点思想高度,但却多了些人情味、生活味。

二、关注文本的情感

文本的情感好比剂,能给文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赋予灵动的生命,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猫》一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猫的特点的解读很到位,却往往忽视了文本中人和猫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出去玩玩”“出走”“呼唤”“不回家”等,说明作者不仅仅把猫当做一个小动物,而且把它看成了家里的一个成员。“小梅花”其实就是猫的脚印,黑乎乎、脏兮兮的猫的脚印,本来是令人生厌的,可在作者眼里却成了一朵朵美丽的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里简直把猫当做了歌唱家。“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作者的赞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反过来,猫对人也是那样的亲近。“蹭”字不仅仅是表达猫的动作之轻,更表现出了猫对主人的那份信赖,那份孩子般的娇性情,一个“蹭”字,蹭出了猫和人的亲密关系。人爱猫,猫亲人,这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呀!这样的亲情,大部分学生不乏生活积累,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精选文本的背景

了解文本的背景,可以填补学生的知识积累空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但一篇文本的背景包含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学生都不需要全面了解,教师只需选择一些对课堂解读有一定影响的部分展开教学就行了。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许多教师在开始阅读之前,都会安排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介绍,以帮助学生补上那段空白。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很多:战争的发生、发展、结果,战争中著名的战斗事迹,著名的英雄人物等。如何从这么多的资料中挑选合适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呢?这是许多教师解读时最感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这堂语文课可能就变成了历史课。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亲人”,内容上着重从志愿军的角度来感谢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帮助与付出,主题是要感受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对朝鲜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的付出浓墨重彩,而忽略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无私奉献的解读。其实,文本本身就隐藏了许多现成的背景资料。“五次战役”“拼了三天三夜”“伤员”“侦察”“缺少蔬菜”等文字背后,透露的是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更大的牺牲与付出。所以说,这份“亲情”的解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用鲜血凝结的。

四、提炼文本的主题

文本的主题就是文本的灵魂,是作者要阐述的主旨所在,它应该有着生活的影子。《普罗米修斯》一文中对普罗米修斯的解读,我们往往集中在“英雄”一词上。特别是对普罗米修斯“被押在高加索山上”“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这两个语段的解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努力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英雄”的形象。其实,这只是文本主题解读的第一个层次。透过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我们更应该看到文本中“英雄”行为的动力所在,那就是“爱”。“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普罗米修斯因为同情而生“爱”;“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这是“爱”的善果;“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是“爱”的原动力。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没有抱怨,没有申诉,更没有后悔!

五、淡化文本的评价

语文课不同于品德课,它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流水无痕的,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三个儿子》一文中,文本最后的一个句子是:“‘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对这句的解读,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对三个儿子的品德的评价,而且特别容易肯定一个儿子,否定另两个儿子的品德,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就成了对学生生硬的思想教育。其实,文本中的三个儿子,单纯从孩子的天性来说,被否定的两个孩子更可爱,更让人喜欢:“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怎样把生硬的评价、说教变成对学生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呢?这是文本的关键所在。“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个句子很直观地写出了水之重,妈妈之累,但却被其中的两个孩子忽略了。这无关乎孩子的品质好坏,这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使然。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容易忽略的,而这个句子就应该是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解读的关键点。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在充分感受到“水之重,妈妈之累”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而为:“当这两个孩子看到妈妈     (怎么样),他们就

(怎么做)。”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忽略的细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后再来说教。

对于文本的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与原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里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相比,多了一份务实,少了一份浮躁。紧紧立足课堂,努力还原生活,时刻关注读者(学生),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底线。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加强阅读引导 提升审美体验 下一篇:激活课堂 快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