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良好师生互动的高效数学课堂创设

时间:2022-09-07 12:25:59

基于良好师生互动的高效数学课堂创设

[摘要] 高效课堂理论是由李炳亭提出的新课改理论成果之一,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高效教学课堂的创设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 师生互动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新课程改革开展广泛深入研究,富有创意和建树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其中,由课改专家李炳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理论,给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效课堂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学习氛围中,开展探究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情感、信息的交流,是教与学双边的最好组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力发展和思维发展。要创设良好师生互动的高效数学课堂,首先,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其次,是营造多向的交流氛围,第三,是提供自言主的探究平台;第四,是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从而真正达到数学教学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高效教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中学通过实施基于李炳亭的高效课堂理论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了基于良好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创设。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师生情感交流

克鲁斯卡娅在谈到教师如何爱学生时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从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同时,学生对教师举动观察更具有独特的敏感。这种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到一种温暖、亲切,增强了自已的自信,从而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数学课堂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师生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总是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支配者,教师单向输出信息,学生接收信息。课堂上,教师一般先说出上句,让学生接下句;或者教师习惯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来问问题,学生们不需多加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是”“对”“好”来答问题。教师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结果是教师一人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而学生们则消极,甚至对立。所以,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要转换,不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还要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要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1.巧设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互动交流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探究性学习已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挑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索欲望,引发学生们的探究与争辩。

2.引入开放问题,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课堂上提倡敢说,敢想,敢发问,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沟通,交流互动,激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思维,即达到高效教学,又让教学环境民主、和谐而让人心灵舒展。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

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则抽象的。显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相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并不难,只有做到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发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因为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它可以把苦学变为乐学、把厌学变为愿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要创设高效数学课堂,要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 时,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2。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 学生同桌合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有的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即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2。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探究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育学习小组,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有意把凭个人知识很难解决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使全体学生共同得到提高。“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群学环节。即以解决教学难点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成员对照学导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学帮扶。

3.对比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辨析中理解探究

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强,又有许多概念知识,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将发现的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重点、难点、混淆处进行互相辨析,相互探究,分析、总结、理解。

4.课题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学会探究

课题活动研究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一条好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使探究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时,有关税收、利息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访问有关部门等多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经历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究感悟数学知识,构建概念,形成知识系统。

总之,构建高效的课堂,构建互动的课堂,用足用好课堂的40分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上好数学课,让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为这终极目标的达成而耕耘不息!

参考文献:

[1]邵胜林,刘培成.让数学课堂更高效[J].中学数学研究,2009(11).

[2]黄缎霞.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9,(4).

[3]朱军辉.学生高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

上一篇:开放实验室,开展学生自主实验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