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活动的四种支持策略

时间:2022-09-07 12:22:51

优化区域活动的四种支持策略

在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适宜、适度的支持会引发孩子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会拓展游戏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以中班美工主题活动“服装加工厂”为例,谈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支持策略。

一、适宜丰富的环境材料支持

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的保证。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退到幼儿身后,关注并观察幼儿的游戏,适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

策略1:多类型投放,满足不同需要

案例:凡凡进入“服装加工厂”,拿了一件白色的T恤坐下来,在T恤内垫上报纸,然后拿出水粉笔蘸颜料开始作画。很快地,“大作”便完成,凡凡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举着它一直在端详。看了许久,放下T恤,在玩具柜里开始找起来,但什么材料也没有要。然后她跑出去,来到数学区,拿了些颜色鲜艳的几何图形回到美工区,将几何图形粘贴在领口、袖口部位。完成后,凡凡告诉王老师:“王老师,你看,我设计的服装好漂亮!”

很显然,现有的材料不能满足凡凡的创作需求。那么,“服装加工厂”可以采用哪些形式来加工服装?怎样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创作需要?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制作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以下的材料投放策略,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

(1)根据制作方法不同,投放多类型材料和工具:绘画工具(颜料、画笔、水彩笔等)、剪贴工具(胶水、剪刀、树叶、布头等)、编制工具(毛钱、布条等)、缝合工具(别针、夹子、双面胶等)。

(2)根据服装样式的不同,投放多类型材料和工具:成品服装(成品纯色T恤可让幼儿通过多种创作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款式);装饰类材料(大量形状、颜色、大小不一的纽扣、花边、树叶、布头、包装纸等)。

策略2:多层次投放,推进游戏开展

怎样的材料投放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是一次性全部投放,还是根据游戏的推进进程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依次投放?

案例:凡凡又来到“服装加工厂”,她对用颜料在T恤上画画已经不那么有兴趣了。她看见玩具柜角落里有一块上次扎染剩下的布,于是拽出来,找来工具开始扎染。最后在总结活动中说:“我今天用水粉颜料扎染了一块漂亮的花布,只是干得好慢,花也有点糊了,下次我想让自己的花布变得更漂亮。”第二天,凡凡惊喜地发现,美工区里有了几卷白布,还有各色的染料及扎染工具。

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适时地调整这“服装加工厂”的材料。随着区域活动的推进,活动区的材料有了这样的变化。

(1)根据游戏的推进进程,投放不同层次材料。在“服装加工厂”中,第一阶段,核心目标为让幼儿模仿再现,于是提供纯色的T恤,幼儿可以在成型的服装上进行再创造;第二阶段,核心目标为尝试创造,增加了纯色布和扎染工具,幼儿可以任意设计自己需要的布料;第三阶段,核心经验为个性化创造,材料柜里增加了各种类型的装饰物和相应工具,墙上张贴了各种服装图片,幼儿可以尝试裁剪、制作、装饰自己的服装。

(2)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层次材料。不同层次材料的投放,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投放工具时,教师充分考虑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如夹子投放,根据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和力度不同,投放了燕尾夹、鱼尾夹、工字夹、票夹等。

二、适度有针对的发展需求支持

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敏锐地抓住不同水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突破F有水平,适时地给予支持、帮助。

策略1:问题启发,引发内需

案例:悠悠拿起一件纯白色T恤,找来颜料,在上面画了一些简单的图案,然后告诉老师作品完成了,但表情上又露出不满意的神情。于是有了这样的问话:你还想让这件衣服变一变吗;你觉得哪里可以变;可以变成什么样;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让她变得更漂亮?问话结束后,悠悠又快乐地去创作了,并且有了令悠悠自己满意的作品。她的作品被服装店“收藏陈列”,她很是开心。

悠悠性格比较内向,在美术创作中常常自信心不足。案例中,教师针对悠悠的实际情况,用一连串的问题去激发她的想象,拓展其思维,让悠悠有了再次创作的激情,并在完成满意的作品后获得自信和满足。

策略2:语言鼓励,激发创作热情

案例:齐齐在T恤两只衣袖涂上了厚厚的红颜料,并找来了一些紫色和粉红色的纽扣黏在衣袖上。当左衣袖上的紫色扣子不足时,他选取了与紫色同色系的蓝色扣子进行对称装饰。衣缝上用彩色的塑料夹进行装饰,左右两边颜色、数量完全对称,并依次递减。衣服的下摆,用剪刀剪成条状,并打结,最后用夹子按照ABAB排序进行装饰。活动总结阶段,齐齐的T恤获得了同伴们的称赞,老师鼓励齐齐:“齐齐,你不仅用普通的夹子将T恤装饰成一件别致的时装,还将数学的排序经验用到服装设计上,真是太了不起了!说不定你还能发现其他普通材料的装饰功能,将来你可以开一个服装展览会,让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来欣赏你的大作!”

齐齐是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孩子,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让人惊喜。因此,在案例中,针对齐齐的作品,教师有了这样“鼓励性话语”,也为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三、适时有效的问题回应支持

当幼儿发起问题时,教师需要接住幼儿抛过来的“问题球”,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再把“技术球”抛回去,让幼儿自主解决。

策略1:材料暗示,回应问题

案例:晨晨不小心将T恤的两边侧缝剪坏,他拿着“烂衣服”来找老师:“王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把T恤修好?”王老师笑了,没有直接告诉晨晨解决的方法,而是说:“宝贝,你去试试看有什么材料可以帮助你。”晨晨仔细扫视了一遍材料,然后拿起了别针,尝试将剪破的T恤缝合在一起,但提起来时仍然有裂缝。她转而把视线投向夹子,将夹子夹在侧缝,发现将夹子夹得密一些,裂缝就没有了。于是她选择用夹子进行补救。在补救的过程中,她发现把不同颜色的夹子按一定的规律夹上,T恤变得漂亮起来。于是她愉快地完成补救后,又将夹子夹在了衣襟和袖口位置。王老师默默地为她端来不同颜色与形状的夹子……

在游戏中,教师敏锐而准确地发现了孩子用“夹子可以用作装饰”的兴趣点,并以幼儿的兴趣点做回应和支持――投放更多类型、色彩、大小不一的夹子,把预设的目标(夹子为缝合工具)变更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夹子为装饰工具),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更具有教育价值的方向。

策略2:顺应需求,链接提升

幼儿在游戏操作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多是散点式的,如何让这些散点问题引发大多数幼儿的共鸣呢?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关键需求,将散点问题进行重新链接,生成有价值的新问题,将“技术球”再抛回给幼儿。

案例:“服装加工厂”里,何老师抛下想定做一件参加舞会的衣服的想法后,就离开了教室。于是,孩子们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要给何老师做一件‘夹子T恤’。”“不,我觉得做一件破洞装比较好,今年好多阿姨都穿它。”……晨晨有不同的看法:“何老师要参加舞会,需要的应该是裙子吧?”接下来的问题更多了:“裙子怎么做?”“用什么布料来做?”“做什么款式的裙子呢?”王老师耐心地听完了孩子们的讨论,说道:“为什么不问问何老师自己的想法呢?”孩子们恍然大悟。过了一周,何老师收到一件以荷花图案制作的直身连衣裙。“六一”活动,何老师穿着它登上了舞台。

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零散的“关于裙子怎么做”的问题,链接出新的核心问题:“服装怎样做才满足顾客的需求?”新问题顺应了幼儿的多元创作需求,引发了幼儿的共鸣,“量体裁衣”的创作经验由此而生。因此,身材微胖的何老师最后收到的是一条荷花图案的直身连衣裙。当何老师穿上新衣在“六一”活动中登台演出时,幼儿的自豪感和成果感油然而生。

四、适当合适的交往需求支持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在一个区域内游戏远不能满足他们群体性和交往性发展的需求,这时教师需要积极促进幼儿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其游戏水平的提升。

策略1:链接生活经验,引发区域间的互动

案例:小柯将设计好的衣服都搭在支架上,边搭边说:“如果有衣架可以将它们一件一件地挂出来就好看了。”老师反问他:“那什么地方有衣架呢?怎样才能买到?”小柯马上想到了可以去超市买衣架,就这样,服装区与其他区角的有机、自然互动就开始了。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生活的再现,教师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差什么可以通^购物来解决”拓展游戏,引发区域间的互动,既满足了交往的需求,又使幼儿的在作品买卖中获得成功感。

策略2:拓展经验,丰富和完善区域内的游戏内容

案例:幼儿们穿上了刚刚制作好的衣服,在服装区摆造型,引来了很多欣赏的小朋友,这时,王老师给了大家提示:“怎样才能让所有的顾客都能看到这些漂亮的服装呢?”“开服装展示会需要些什么准备?”“T台怎么搭建?”“谁来当模特?模特怎么表演?谁来给他们编排节目?”“在表演现场,还应该有些什么职业的人员呢?”……孩子们经过讨论,开始各就各位。他们从建筑工地找来材料开始搭建T台;四个小朋友被选定为模特,在助理兼导演的帮助下穿上服装并在导演的指挥下进行排练;从科创公司找来相机模型当摄影机,找来电筒当灯光……一切准备就绪后,服装展示会顺利进行,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演出后,更多的小朋友申请加入演出队伍。于是服装加工厂有了自己“专业”的演出团队。

案例中,教师通过层层的提问和追问、及时的材料投放及区域布局细化,使“服装加工厂”成为一个综合性活动区域,同伴间有了互动和合作,制作的服装也更具美感和设计感。因此,只有追随幼儿需要,及时拓展幼儿游戏经验,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尽兴发挥、自由发展。

总之,教师需要了解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支持的策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时地分层投放、能及时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充满智慧地适时抛回。这样,才能提升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从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教科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

上一篇:活动区创设的“N+1”模式 下一篇:新时期村镇农房规划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