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时间:2022-09-06 11:59:38

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参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划的思路,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编制了《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导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纲领,是动员和组织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者做好工作,进一步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多做贡献的重要部署。

"十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回顾

一、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在提高质量、净化市场、加强技术基础、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和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质量技术监督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行政执法职能得到明显加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质量管理】

从2000年开始,我局建立了海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指标跟踪调查和统计制度,向省政府提交全省年度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列入跟踪调查百户企业涉及9个行业,生产的产品达542种;调查内容包括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质量损失率等8个方面。我省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百户重点企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分别为67.72%、80.22%、83.40%、94.44%、94.92%、97.55%,年均增长5.97个百分点;产品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25%、0.41%、0.45%、0.18%、0.14%、0.27%,年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五年工业产品平均销售率与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96.74%和32.63%。以上数据表明我省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001年,省政府通过政府令正式颁布实施《海南省名牌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充分表明省政府对发展海南名牌产品的重视和决心。截至2005年9月,我省共评价认定省级名牌产品101个,其中3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7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200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决定》,确定在全省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2003年,我局制定了《海南省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和《海南省质量奖评审标准》,牵头组成了海南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经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审议,两届共有7家企业被省政府授予"海南省质量奖"。

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办法,强化质量认证工作,全省共有206家企业分别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包括45张3C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认证、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HACCP认证,获得各类认证证书共计258张。

落实从源头抓质量长效工作机制,开展企业质量状况普查,初步建立起了全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从2003年6月开始,通过摸底调查,掌握了全省4141家各种类型工业企业质量的真实情况,建立了内容科学、覆盖全面、数据准确、动态管理的全省工业企业档案数据库。

2004年11月23日,省政府印发了《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质量兴省工作。

【监督与执法】

结合我省实际,逐年按季度下达监督抽点产品目录,并由各直属局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计划实施。5年来,共组织抽取了5077个样品,合格3550个,合格率为69%。为实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个行业"的目的,对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采取了依法处罚、曝光、召开质量分析会、督促整改等后处理措施。

坚持"查大案,端窝点,保名优,整市场,抓专项,促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打假工作。5年来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48471人次,查处案件3845个,货值达5871.27万元,罚款1206.62万元,端掉制假窝点65个。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米、油等5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全面完成,共有145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肉制品、乳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116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茶叶、糖果制品等其余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开始启动。

针对我省大量小型企业无检验能力的状况,要求其与有资格、能力的质检机构合作,实行委托检验,以实现产品检验合格出厂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已有76家企业签订了委托检验协议,并进行委托检验。

【标准化】

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了与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印发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海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28个示范区从单纯由政府组织推动的基地示范型,发展到龙头企业型或行业(协会)自律等多种建设模式。完成了41项农业地方标准清理审查工作,修订了7项标准、确认了14项标准。完成了"海南省热带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建设"研究工作。

工业标准化工作成绩显著。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放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证书2万多本,对列入消灭无标生产范围的2753家企业执行标准情况进行了普查登记,登记产品标准备案5316个,产品标准覆盖率从原来的56.3%提高到97.4%,到2001年年底,全省各市县全部通过验收。出台了《海南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规定》,新备案企业产品标准3000多项,完成了1377项食品企业标准的清理工作。23个企业的31种产品获得采标标志。3家企业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

积极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了《美容美发行业等级评定标准》、《家庭旅馆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两项地方标准。认真实施《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

【计量】

完成了12家法定机构和1家授权机构的考核,180个计量标准的考核和复查。全省在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25项,授权开展计量检定的计量标准9项,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31项。完成检定/校准计量器具24万台(件),其中强检计量器具20万台(件)。

开展了食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检查和加油机计量专项整治工作;饮食行业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企业2100家,在用计量器具2800台;开展了集贸市场计量专项整治工作,查处集贸市场计量违法案件88宗;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案件72宗。

工业计量为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了4家电能表和1家衡器修理企业的监督检查,发放样机试验合格证书6份,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6份。完成了全省眼镜店调查摸底工作,3家眼镜店获得I级眼镜店等级证书,2家获得Ⅱ级证书。完成了30家企业的计量合格确认工作,2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现场确认工作。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完成了全省特种设备普查摸底,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数据库。全省已注册的特种设备数为10945台,其中在用锅炉1240台,压力容器2914台,电梯4517台,起重机械1246台,场(厂)内机动车辆984辆,大型游乐设施44套,客运索道3条;已注册的各类压力管道1315公里(其中埋地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和公用管道944公里,工业管道371公里),承压罐车40辆,各类气瓶100万只左右。

定期检验工作基本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全省特种作业人员基本做到持证上岗;2005年建立了海南省特种设备信息网,使行政许可工作基本实现政务公开和阳光作业。

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生产运行平稳,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事业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系统实行了垂直管理。我局目前下属机构共24个,其中直属局18个,专业执法机构1个,技术机构5个。

质量技术监督技术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共有各类技术机构22个,其中质检机构1个,计量机构17个,标准化情报机构1个,特种设备机构1个,综合性技术机构1个,认证技术机构1个。全系统技术机构的固定资产总值为2589.79万元,比"九五"末的1817.96万元增加42.5%;仪器设备原值1177.11万元,比九五末的797.66万元增长47.6%;2005年技术机构收入总额为1352.6万元,比2000年的1220.10万元增加132.5万元,增长10.9%。

二、"十五"期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室基本建设达不到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和考核的要求】省计量所、省锅检所、省标准信息所仍在不符合要求的房屋或者租用的房屋中工作。绝大多数技术所也靠所在地政府临时安排或租赁房屋办公,且面积多只有15平方米左右,无法达到考核要求。

【技术检验检测能力仍十分落后】全省现有技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大都陈旧落后,如省计量所目前全部仪器设备的原值仅258万元,还不如一般省级所一台先进设备的价值;省质检所对农产品、食品中的农残、药残、激素、重金属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与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市县技术所的工作能力仍局限于衡器、血压计、加油机、避雷针等简单计量器具的检测。

【队伍编制数量和素质与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垂管后,全系统总编制数比垂管前减少了40%以上,随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现有数量的人员难以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出于稳定队伍和不能将过多人员推向市县和社会的考虑,现在上划的人员中,仍存在大批低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的人员。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人员、经费、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原因,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我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实施"一省两地"经济发展战略中,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未能建立,优质农产品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在发展新兴工业尤其是高科技工业过程中,没有条件和能力对企业技术基础建设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对服务质量体系的推行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行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不正之风未得到彻底根除,个别单位和个别人员,放松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仍存在管理不严、违规执法、等违法违纪现象。

"十一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质量技术监督有效发挥作用和加快自身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对质量技术监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

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确保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求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把质量兴省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与科教兴琼、生态省建设、依法治省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方略",其目的就是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充分把握好发展过程中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加强各行各业的质量工作,创造优良发展环境,进一步夯实我省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实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新兴工业过程中,质监部门必须推广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规范计量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标准化、计量技术基础;必须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大力培育我省名牌产品,提高我省产品总体质量水平。在发展热带高效优质农业过程中,质监部门必须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和打假工作,让农民放心购买使用农资产品;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步伐,完善主要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加大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强农产品贸易计量器具的检测,维护交易各方的利益。在发展热带海岛旅游服务业过程中,质监部门必须大力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提高全省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必须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商品生产经销企业质量、计量、标准化行为,净化旅游商品市场。

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海南,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立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质监部门必须做好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监督工作,及时研究制定产品生产、使用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效果的评价标准。保持社会安定,保障经济安全运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坚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大质量监督抽查频次,强化后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对特种设备的全过程安全监察,实行强制性的资格认可、注册登记和法定检验制度。同时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不断提高生产企业和技术机构的法制意识、管理水平和检验能力。

三、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质监部门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转型步伐,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全面落实质监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实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执法统一的质监工作新体制;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全系统快速灵活反应,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质监部门必须加强产品检验、计量检定(校准)、合格评定机构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十一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四届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全局,按照《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的要求和部署,结合省情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兴质监、人才兴质监、强化质监检验检测能力为手段,把握大局、服务大局,依法行政、严格把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四个能力建设,全面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对外开放需要的质量技术监督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规范化、法规化、科学化的质监工作体系,为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海南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特别是"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竞争力开展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原则。

(二)监督与服务并举,不断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原则。按照"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的要求,努力创造消费放心的购物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投资者满意的投资环境。

(三)质量、标准化、计量、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四位一体的原则。坚持"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质量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建立质量、标准化、计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联动机制,降低工作成本,形成工作合力,树立部门形象。

(四)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质量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级政府、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全社会抓质量的格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舆论手段,强化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五)全系统"一盘棋"的原则。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系统管理机构,主要精力是想大事、抓大事,督促、指导、服务市县局和技术机构开展工作。市县局自觉顾全大局,听从指挥,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六)切合实际,形成工作特色的原则。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自身条件的实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自工作特色和优势。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把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成"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部门。

三、工作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目标是:

【质量宏观管理】

1、总体质量目标。建立基本满足本省市场需求的检验检测体系,产品标准覆盖率、计量器具强制检验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全省企业基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100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培育5~10个中国名牌产品,20~25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00个海南省名牌产品;重点商业企业和主要旅游窗口单位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消除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通过质量兴省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我省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省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2.产品质量目标。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产品有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等品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规范化的售后服务网络;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3.工程质量目标。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竣工工程质量必须100%合格并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

4.服务质量目标。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均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重点服务行业积极贯彻实施GB/T19004标准,建立有效运行的服务质量体系。

【执法与监督】

1、主要产品质量定期抽检合格率逐年稳定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企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要在90%以上。

2、捣毁一批制假窝点,查处一批制假售假大案要案,杜绝区域性和群体性制假制劣行为的发生,使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3、实现食品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产品的生产企业全部做到持证生产。

4、大力推进委托检验制度,做到生产企业的产品都能检验合格出厂。

【标准化】

1、农业标准化:动员和优化配置农业口的资源,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并完善科学性、实用性的农业标准体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企业标准为主导,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力争"十一五"末,我省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

2、工业标准化:大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应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或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标准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型和中型以上企业应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水平;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通过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其产品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十一五"末期,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80%。

3、服务标准化:制定8-10项海南特色旅游产品的地方标准,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业标准体系,使海南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有标可依"。组织制定、修订重点服务行业(如餐饮、美发等)的地方标准,在这些重点服务行业开展企业标准化试点,通过服务质量分等定级工作,引导消费、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

4、节能标准化:在生物制药业、石油化工业、造纸业、热带高效农业等领域积极推行国家、行业能源标准,研究制定一批城市节水节能的地方标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奠定技术基础。

【计量工作】

1、建设适应海南省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体系,使海南省最高等级计量标准的水平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比例由目前的20%上升到40%,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满足社会90%的计量溯源要求。

2、加强计量执法监督。强化商贸领域计量监管,引导经营者自律,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80%以上;强化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管,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3、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手段。组织企业学习ISO10012国际标准,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自主管理计量工作的自律机制;对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要组织学习《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出加强能源计量与节约资源的措施,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计量检测和能源计量的教育培训,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1、构建起适应工作需要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力争实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

2、形成规范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法治秩序,力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等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指标基本实现100%。

【法制建设】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使制度建设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主要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行政业务素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确保行政执法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

3、深入普及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让全社会熟悉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强对全系统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二)"十一五"期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目标是:

【办公场所】建成省计量测试实验大楼、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实验大楼、省标准信息与情报研究楼,使省级技术机构完全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建设各重点直属局500至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并使重点直属局下属的技术机构办公场所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建设其它直属局200平方米左右的独立办公楼。

【技术手段】合理布局,建立规模、水平基本与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的技术检验检测网络。

"十一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质量宏观管理工作

(一)切实履行省质量兴省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质量兴省工作,分阶段按步骤实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目标。

(二)继续做好海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状况定期跟踪调查数据库,建立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质量统计信息网络,向省政府提交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向社会定期质量信息。

(三)贯彻落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条例》,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从源头抓质量,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规范和加强生产许可证的管理。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省政府4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建立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制定《海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社会管理工作制度》,规定取证程序、受理条件和时限要求以及各级人员的责任,增强管理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市场观念和科学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四)组织广大企业继续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和降废减损活动;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先进办法,总结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加强GB/T19000-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促进一批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全国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密切跟踪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开展我省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厂长经理、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培训,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企业领导的质量管理理论水平,企业职工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继续加强质量专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注册管理工作,进一步培养我省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关键岗位质量职业资格上岗制度。

(六)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如"质量月"、"质量天涯行"、"3·15消费者权益日"等。

二、执法与监督工作。

(一)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工作,增强监督抽查权威性。合理确定每年度监督抽查产品目录,把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消费者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产品,以及我省特色优势的产品,如食品、建材、农资产品等作为监督重点;把中小企业、个体、民营企业作为重点监督与帮促对象,扩大抽检的覆盖面,确保抽查到位率。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力争后处理到位率达到100%。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根据其不合格性质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限期整改、限期整顿、新闻媒体曝光、产品召回、移送稽查部门依法查处等措施。问题严重且经限期整改再次抽检不合格企业,取消质检部门赋予的市场准入或提请相关部门吊销其相关证照。

(二)深入抓好食品质量卫生源头监管工作。积极主动承担起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切实抓好食品工业供应链条中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一是要以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二是以查处滥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为突破口,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三是严厉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对不具备必备条件的企业要提请相关部门并报当地政府坚决予以取缔。四是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五是以扶优治劣为抓手,确保三个一批目标的实现。即查处一批食品制假售假的犯罪分子;关闭一批不符合食品卫生生产条件的企业,树立一批食品安全方面的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六是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目标,加快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七是加强基础工作,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食品生产企业状况和分布,建立完善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八是以严格责任追究为手段,全面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领导。

(三)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组织好各项专项打假行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抓好食品、农资产品、建筑用钢材(螺纹钢、地条钢)、珠宝玉石等专项查处行动。突出重点,下大力气管好管住源头。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整治和查处,健全规范整改措施,层层分解责任。在查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五不放过",即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制假售假责任者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的没有移送的不放过,支持或参与制假售假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通过"五不放过",始终保持打假高压态势,努力解决一些产品假冒伪劣"打不痛,打不死"和"没完没了"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假冒伪劣问题的长效机制,把打与扶、打与帮、打与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既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促进形成法制健全、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的作用,适时公布制假售假"黑名单",使制假售假者无立锥之地。

三、标准化工作

(一)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科学性和实用性。围绕《海南省热带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紧紧依靠农业技术委员会及农业口的专家,制修定一批农业地方标准,不断完善我省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

(二)规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管理,提高示范工作的有效性。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管理办法,制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工作细则,明确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在示范区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进一步规范已验收的和在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管理工作,确保示范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严格实施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实施农业标准中的带头作用,提高示范工作有效性。

(三)强化各级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对示范农产品的质量抽查和监督检验工作,同时为示范区及时提供《WTO/TBT-SPS预警信息通报》,保证各级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备案企业产品标准管理,提高企业标准的制修订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备案企业产品标准的管理工作,采取公开承诺、严格审查、优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备案工作职责,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向企业提供有关的安全卫生标准的信息。制定相关措施引导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制定采标工作的鼓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采标。制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鼓励措施,同时为企业及时提供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信息,引导企业积极采标和办理采标标志,指导企业按采标标准组织生产,提高我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择优选择5-8家企业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

(七)加强食品标准化工作,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研制5项椰子系列食品的地方标准,促进海南椰子产业的发展;对食品企业的产品标准实施严格的技术审查,努力提高食品企业标准制定水平;加强对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标签标准等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培训,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的素质。

(八)组织开展重点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试点工作,拓展服务标准化领域。根据已的美容美发、家庭旅馆等服务业地方标准,开展企业质量等级评定的试点工作,强化地方标准的实施。

(九)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地方标准制定工作,拓展地方标准制定范围。结合省政府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的需要,积极组织制定旅游业地方标准,对旅游景点导游词、团队旅游线路、旅游购物点、导游服装标识等事项进行规范,提升海南旅游形象;围绕我省"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生物制药、石油化工、造纸、热带高效农业等行业制定一批用水限量、天然气、用电限额等节水节能标准,促进海南循环经济的发展。

(十)加大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宣贯和监督检查的力度。

四、计量工作

(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和建立省级最高计量标准50项,其他等级计量标准100项,使省级最高计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率增加到40%;加强计量基础及在线计量检测、校准方法的研究。

(二)全面实施计量放心工程。强化商品量计量监督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市场反映强烈的零售商品、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管理。集中抓好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以及零售商店商品量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强化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商品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实现米、面粉、洗衣粉、油漆等20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做好重点市场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开展商贸领域的计量专项整治工作,力争在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商店、集贸市场、餐饮业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加油站加油机受检率达到100%的总体目标;全省创建10家集贸市场、50家餐饮店、50家商店、50家加油站为老百姓放心购物计量场所。

(三)全面实施计量安全工程。重点做好医疗卫生领域计量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领域计量监督机制,引导医疗卫生领域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在用强检计量器具依法实施检定;力争实现县级及县级以下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地级及地级以上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的总体目标。继续做好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整治,确保眼镜制配场所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的总体目标;全省创建10家眼镜店为安全计量眼镜制配场所。

(四)全面实施能源计量工程。强化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尽快建立新型能源计量仪表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扩大能源计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覆盖范围,保证能源计量仪表有量值溯源的依据和途径;鼓励企业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能源计量管理办法和检测技术,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五)全面实施计量服务工程。继续培育和发展校准市场,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会计量资源,使企业获得优质低价、方便快捷的计量服务;加强对社会公正计量站的监督管理,督促社会公正计量站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扩大流通领域的社会公正计量服务业务范围;继续开展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评价工作,做好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的评价工作,争取每年新增20家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加快推广C标志工作,争取每年新增5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

五、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一)构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借助动态监管体系平台对特种设备进行动态监管。

(二)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必须从源头抓质量、抓安全,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工作程序,按市场准入原则,把好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主要应从排查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入手,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同时突出重点,继续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治理,通过专项治理逐步使使用单位规范管理,切实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三)落实三方责任。落实生产、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生产单位依法生产,使用单位依法登记,依法定检,依法持证上岗,建章立制,保证隐患及时整改。落实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把关责任。在督促企业主动报检的同时,及时安排检验计划,提高定期检验率,实现检验工作的有效覆盖。同时要确保检验工作质量,杜绝因检验把关不严而导致的安全责任事故。落实直属局的监管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设备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等实行定期量化考核。严把安全准入关,严把现场安全监察关,督促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切实消除隐患,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四)提高"四率"。以使用环节为重点,对特种设备实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从抓无底数、无检验、无使用上岗证、无规章制度的整改入手,特别是重点抓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工作,从而促使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隐患治理率、持证率"四率"的提高。

六、法制建设

(一)继续抓好有关地方法规的完善工作,利用特区立法自,争取省人大的支持,力争使我省质量技术监督地方立法工作有新的突破。

(二)加强执法监督,以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的制度为切入点推进依法行政,将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坚持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合法、合理、公正、公开地进行,树立起高效、廉洁、务实的质量技术监督形象。

七、人才教育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高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体干部职工,使整个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要抓好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的政治学习,及时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对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以人民满意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特殊岗位人员的资格培训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历教育。"十一五"期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培训工作,坚持"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原则,争取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干部职工至少参加一次知识更新的轮训,不断改善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形成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三)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面向全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引进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大胆使用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将一批优秀人才推上重要的技术岗位和领导岗位,使人才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八、事业发展

(一)加强技术机构建设。省级技术机构通过进行全面改造,在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同类实验室水平;市县技术机构水平基本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1、建设海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以国家热带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海南省质检所食品室为龙头,成立海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中心所(以下简称中心所);各市县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分别设立海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三亚所,海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儋州所,海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琼海所(以下简称三分所),其余市县设立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站(以下简称检验站)。形成一个以省中心所为龙头,以三分所为骨干,其他市县检验站为基础的海南省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网。

2、建设室内环境有害物质监测体系。对建筑装饰材料及室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进行测试,进行产品的内在质量技术指标的测试、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测试,环境的安全和质量的测试,并给出产品、环境安全和质量综合性的评价。

3、建设燃料油产品质量检测及安全评价项目。通过对辛烷值、馏程、闪点、粘度、诱导期、氧化安定性、硫含量、烯烃、芳烃、三苯含量、四乙基铅等项目以及汽油清净剂及其掺加量的检测,全面、准确、快速对燃料油质量及安全进行评价。

4、建设热带农产品用包装产品质量检测及安全评价项目。改变以往试验室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状况,使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省热带农产品用包装产品检测的公证性、权威性、科学性。

5、建设3C强制性认证产品电线电缆质量检测项目。通过项目补齐改造,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按照标准要求对电线电缆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同时使我省电线电缆产品的检测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并参与国际检验机构竞争。

6、建设热带农产品天然橡胶检测项目。通过项目改造将使我省的天然橡胶(标准橡胶标准配方试片的扯断强度、扯断伸长率、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的检测能力产生质的飞跃,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领先检测水平,成为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天然橡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之一。

7、建设钢卷尺检定项目。使用计量标准为25米线纹标准装置。

8、建设声级计检定项目。使用的计量标准为空气声标准装置。

9、建设公路车辆行驶速度监测仪检定项目。使用的计量标准为车辆行驶速度标准装置。

10、建设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仪检定项目。检定使用的计量标准为模拟气氛室及其配套测量设备。

11、建设光度计检定项目。保证可以检定大量新型光度计。

12、建设电磁兼容环境检测项目。

13、建设汽车油罐车检定项目。省计量测试所专门开发了一套既可以检定汽车油罐车,又可以检定标准金属罐、液体流量计和工业用水表的综合标准装置,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对此装置进行改造。

14、建设大吨位汽车衡检定项目。配套500公斤标准砝码。

15、建设医用辐射源检定项目。保证可以对医用核磁共振源进行检定。

16、建设理化分析仪检定项目。增加对酶标分析仪等设备的检定内容。

17、加强市县级计量检定机构检定能力建设。在原有建立的计量标准基础上建设出租汽车计价器检定装置、三等大砝码标准装置、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计量罐检定(汽车、卧式罐、立式罐)、电能表、水表检定装置、配齐衡器检定装置的主标准器四等大砝码等项目。

18、建设压力管道检验实验室项目。购买英国、美国、俄罗斯、丹麦、荷兰等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如防腐层检测仪、管内爬行器、微型射线机、源机、埋地管道探测仪、模拟试验机等,满足我省新兴工业检测需要及填补我省对在用压力管道进行不开挖的在线检验技术空白。

"十一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一)建立健全质量兴省目标机制,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明确质量兴省工作的任务,便于及时检验阶段性工作成效,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保证质量兴省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总体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一是提高质量水平,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水平。产品质量分生产、流通领域的工业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药品质量;工程质量分房地产、道路、水利工程、重点工程的质量;服务质量分旅游服务质量和商业服务质量。二是提高标准化水平,包括提高农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水平。三是保障质量安全,包括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药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的质量安全。四是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培育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五是加强质量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不法行为的力度,同时大力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六是构成质量诚信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质量评价办法;加强媒体宣传和对质量的监督。

(二)建立健全质量兴省组织机制,构筑质量兴省工作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有效运行体制,确保质量兴省各项工作狠抓落实。一是各级政府组织领导,对本地质量兴省工作全面负责。二是成员单位各负其责,根据职能制定部门质量兴市工作方案,编制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对本部门质量兴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质监部门认真履行质量兴省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积极对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综合协调。三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作为质量兴省的主体,必须加强质量自律,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四是抓住重点区域稳步推进。抓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创优活动,对急需解决的质量问题,集中进行整治和帮扶。五是建立质量兴省责任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检查考核和监督问责。

二、建立健全质监长效机制,提高质监执法监督与服务有效性。

(一)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质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明晰各单位、各岗位的社会管理法定职责,完善各项重要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强化对履行职能的监督和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预案,把处理突发事件和各种集中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具体事务管理、具体项目审批,转移到宏观管理、研究制定规划和政策上来,转移到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上来。

(二)强化质监服务。简化各种行政许可程序,缩短办事时间,促进市场准入;加强维护质量安全、计量公正工作力度,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鼓励和帮助各类小型加工作坊规范质量管理,创造条件相应的市场准入资格;对已经取得市场准入资格的企业,年审成绩好的只审资料;缩短质检机构计量认证时间,并优先进行安排,及时办理。

(三)加大打假工作力度。在落实区域打假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打假工作。加强与城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联系,建立兼职打假信息员制度,使制假者无处藏身;加强与行业协会、名牌企业的合作,及时摸清和端掉制假窝点;落实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发挥群众参与打假工作的积极性;及时、秉公处理好各种质量申诉、质量仲裁案件。

(四)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农业领域,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设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农业标准体系;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农业标准为主要措施,建设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在工业领域,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收集和研究,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地方特色产品,制定相应地方标准,对企业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大力拓展旅游服务标准化、高新技术及信息标准化、环保及能源标准化工作新领域。

(五)实施名牌战略。对创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省名牌产品和海南省质量奖的企业,在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计量确认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相关名牌产品在省内一律实行免检。

(六)加强检验检测服务。强化检验检测服务的时效性,及时提供检验检测报告;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验检测报告的数据准确无误;改善服务态度,延长工作时间;对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设备的检验检测,尽量进行在线检测或缩短检测时间。

三、加强技术机构改革与创新,大力筹措资金促进质监事业发展。

(一)按照精简效能、机构重组联合、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结合全省和各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提高技术机构装备水平,建立覆盖全省的检验检测网络;增强技术机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机构技术实力和技术权威;提高技术机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二)理顺技术机构财务管理体制,督促技术机构走向市场。督促技术机构按照市场取向的原则,按照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大胆"走出去",在认证市场、检验市场、计量校准、质量监理等市场,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拓宽增收渠道。

(三)改革和创新技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技术机构发展后劲。一是在建立"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对技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聘任制的基础上,技术机构内部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对新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真正做到能进能出,优胜劣汰,从而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改革目的;二是建立"绩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所有上岗人员的原有工资标准一律存入档案,然后根据"按劳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一线倾斜"的原则,按照"基础工资+绩效工资+考核工资"的模式,确定每个岗位的工资确认办法;三是建立"成本核算"的考核制度,推行全成本核算,合理测算人员工资、福利及各项公务、业务开支等费用,成本核算根据"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努力降低检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争取省财政依法增加对质量技术监督各项业务的投入,保证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稳定的经费来源;争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经费支持;在省政府政策支持下,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

四、大力强化队伍建设,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部门形象。

(一)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和完善人员任免、人员调配、岗位培训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领导干部的任用实行竞争上岗和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度,使优秀人才能够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系统内的事业单位推进全员聘用制,形成人员流动机制、有效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和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机制。认真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市(县)局领导干部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市(县)局领导较为全面地掌握市场经济理论、行政管理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各个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市(县)局做好质量技术监督的基础工作。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重点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执法人员不但熟练掌握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所依据的各项专业法律法规,而且掌握《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程序性法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抓好职工的再教育工作,组织对系统内达不到大学专科文化水平的职工进行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不同形式的再教育,使这类人员尽早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行风建设。切实抓好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与行风建设,坚决从源头杜绝腐败现象,树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正廉洁的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管党员、党管干部,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党组织的纯洁和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的威望。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制度,坚决杜绝"乱收费"和"小金库"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政务公开,并向社会聘请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上一篇: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 下一篇: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