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模式演变与创新刍议

时间:2022-09-06 10:25:39

中医药传承模式演变与创新刍议

1院校教育与师徒授受结合

半个多世纪来,中医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医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但因中医学的特殊性,尤其讲究心悟、实践、体验等特点,院校教育难以满足,因此有学者倡导院校教育模式与师徒传承模式应有效结合、取长补短。事实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事业,尤其近年来不断举办名老中医师带徒、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及各大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等,这些均可看成师承制新的衍变。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更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00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予拨专款进行专门建设,这些举措为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和发扬奠定了良好的政治与经济基础,也将成为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有教育者在探索中医本科生在临床实习间段采用导师制的教学方法[5],这些都表明院校学习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被广泛推崇。

2传承与科研相结合

将科研与传承相结合,可以促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有利于科研思路与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更有利于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提高[6]。如:陈晓云[7]用随机对照法对陈湘君教授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黄桂宝等[8]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邓铁涛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6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RCT)研究,可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借用科研方式,对名老中医理论创新点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与说明。如顾军花[9]为进一步探讨陈湘君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方———复方自身清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环磷酰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观察其低、中、高不同剂量对模型小鼠血常规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影响。

3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数据挖掘也称为数据库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且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0]。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从国家“十五”计划就已经开始,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确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挖掘整理及推广的专项研究[11]。随着时展,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运用于传承中的各个阶段。①临证信息采集:运用信息科学、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音像、拍照、电子档案、PPT、书稿等,使得名老中医临证信息的采集更如实,更完整,更便于分析。如冠心病心绞痛名老中医诊疗数据库等[12]的建立,就是信息采集方法与平台的新创举。②用药经验挖掘: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分析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的特色,从其挖掘方法和挖掘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种结论。有以药对和药组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周曾同[13]以当代名老中医裘沛然教授的临诊用药经验和常用药对(两药联用)、药组(三药或四药联用)为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总结常用药对、药组的出现频率,涉及病证等,研究其常用药对、药组的功效;也有以整个处方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李文泉等[14]通过基于BO及基于图论的网络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对方和谦教授“和肝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挖掘,总结了其用药的集中趋势、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总结了“和肝汤”所治病证的规律、证候特点、所用药物频次及加减用药的趋势,较全面验证性地总结分析了“和肝汤”的应用规律。③证候及症状挖掘:用以分析某一疾病的基本证型分布或基本症状表现,可以发掘名老中医的临床辨病辨证规律。如吴荣[12]运用贝叶斯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根据“证候要素”理论对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及所属症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取到8个证候要素,得出证候要素相关的症状,及证候要素的组合特征,得出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发掘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规律。

4文献挖掘与学习

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过程中,除了临证经验的学习和研究外,对于名老中医成才轨迹及理论渊源的追溯以及名老中医人文修养的学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这有利于提高传人的中医基本功,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名老中医临证思想的精髓。如刘轲等[15]分析了李振华教授的成才之路,从中得到感悟与启发,认为经验传承的本质是通过研究李振华教授的著作文章、医案文献,凝练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徐月英等[16]在分析查玉明教授学术思想时就强调了查老的理论渊源,重视“四大经典”,临床思辨法于“金元四大家”等,通过博览群书,通晓医理,融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文献研究还可以发掘目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及学术成就的现况,为传承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如田瑞等[17]在文献计量学的指导下,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文献共9024篇,从文献的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所在机构的分布情况,以及作者间的合作,研究方法等方向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走过了从起步到繁荣,从独立研究到合作研究,从运用传统方法到尝试各种新方法的道路,让后人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历史有了全面认识;宋俊生等[18]以李佩文为检索词,全面检索多个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采用Noteexpress2.0筛查和管理文献,用Excel2003对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李佩文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文献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内容进行了描述和概括。综上可见,中医药传承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多种方法综合利用将会更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跟师记录学习及总结分析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方法,具有对临床感悟深刻的特点,但传承的质量与传人的学术水平息息相关;师带徒、继承班以及名老中医工作室等的衍生充实了中医药传承的模式,为院校教育和师徒传承相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科研与传承相结合可以凭借实验数据验证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研究,充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内涵;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全方位保存名老中医临证资料,更便于资料分析,有益于发现更多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在传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业内也越来越推崇多学科交叉研究。我们相信科研、信息技术、多学科融合与传承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对于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庞海莉 郑锦 茅建春 田雨 顾军花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上一篇: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之作用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