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玫瑰花的余香传递爱心

时间:2022-09-06 07:32:02

用玫瑰花的余香传递爱心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①当生命中的一缕寒风掠过头顶,不要说凄凉,也不要说悲伤。阳光总是在玫瑰花香弥漫的方向,勇敢地走到下一个岔路口吧,抬头就会拥有一片温暖。)

在我小的时候,一天下午放学,天空灰蒙蒙的,风儿张着魔爪咆哮着。凛冽的寒风吹进我的衣领,如千万冰尖刺进我的身体。我不得不将衣服紧紧裹着,这使我瘦弱的身体显得更加娇小。

我孤零零地站在学校门口,不停地张望着往日父亲来的方向。街上人烟稀少,来往匆匆的行人脸色凝重,仿佛下一秒就是世界末日。

父亲怎么还不来?我焦急万分。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逝去。我站在原地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如果父亲还不来接我回家,难道我就要流落街头吗?我呆呆地想着,眼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偷偷地掉在地上。寂然无声。我就这样在寒冷和孤独中蜷缩着身子。急切地期盼着……

忽然,不远处传来了一个清脆、亲切的声音:“小朋友,你怎么还不回家呢?是爸爸妈妈没来接你吧。”随即看到了一袭漂亮的红色防寒服,一张年轻俊俏的脸,为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这么冷的天气,感冒就糟了。走,阿姨送你回家。”(②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朴素的话语,却使我冰冻了近一个小时的心突然得以融解,如春日的阳光融化冰封的原野,如二月的春风吹醒沉睡的杨柳。)我傻傻地点头,就像童话里的灰姑娘。

我上了漂亮阿姨停在路旁的小车,没有害怕,没有担忧,即使父母曾再三叮嘱我不可以跟着陌生人走。车开得很慢,车内很温暖。漂亮阿姨突然对我说:“小朋友,知道我为什么要帮助你吗?”我疑惑地摇摇头。“因为呀,我小时候曾被父母弄丢过,也像你一样在大街上不知所措地哭泣过。还好,碰上了一个好心的司机叔叔,是他送我回到了家。为了安慰我,他还特地带我去吃我喜欢的蛋糕,当时我觉得他是世界上心地最美的人!”说到这里,阿姨如天使一般地微笑着,真的好美!

那一次,我也笑了,因为我也遇见了一个世界上心地最美的人。我在心里说,将来我也要努力帮助别人,让爱无限延长……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③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只手,那将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

对啊!一份关心,一份体谅;一份帮助,一份温暖。让爱随着帮助的火炬无限延长,生命才会更有价值!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本文摘自网络)

这道中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写好这篇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和提炼主题。

首先,要认真剖析材料。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虽然很短,但含意颇丰。阅读材料时要抓住“年关”、“仁厚”、“信守承诺”、“兑现”、“仗义”等关键词来分析材料所表现的内涵。材料中老板是一个闪光的形象,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而农民工的知恩图报,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朴素的美德。由此可揣摩出命题者深远的命题用意,那就是要展现和发扬人性中最美的品质,让美的人性回归社会。

其次,要深入挖掘主题。这段材料,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炼主题。老板卖了自家住房也要给农民工兑现工资,这位老板是善良的、有责任心的,写作时可从“善良”、“良心”、“良知”、“责任”等角度立意;老板信守承诺,赢得农民工的拥护,从“诚信”、“承诺”、“诺言”等角度立意也可以;农民工感激老板兑现工资,以实际行动回报老板,从“感激”、“感恩”、“回报”、“知恩图报”等角度立意也与材料内涵吻合。

再次,要精心援引素材。试题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写作时的唯一素材,材料只是给考生一个审题立意的方向,考生可在透析材料、寻找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与材料内涵、所确定的主题密切相关的素材来表现,这样有所创新,也不偏离主题。

古人云: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其实就是以小能见大、见微可知著。写作能力高超的人常常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例如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在《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来由的考察告诉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学习立业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的道理。

所谓“以小见大”,包括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在我们平时写作中,“以小见大”就是在作文时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我们学习过的莫怀戚的《散步》就是最好的例子:文章的入题点很小,即一家人初春散步,通过对散步过程中事件的描述,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这一“大主题”。

写作中,“以小见大”往往对一篇作文的成功起到奇效,尤其在中考作文中,能给人带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那么,如何具体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呢?

首先,要确定大小。“小”可以是一物、一事,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大”,就是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它一定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反应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范围较为广泛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主题。“小”和“大”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写作时,要先把“大”主题确定下来,然后选择“小”载体。《散步》一文,应该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主题确定后,再选择“散步”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反映这一中心的。

再次,要能疏通大小。“大”、“小”之间的联系确定后,还应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否则就会显得空白乏力、没有生动性, “大”也得不到足够的彰显。疏通时,要注意联系不能太直接、太简单,要让“大”和“小”的联系多转两个弯。为什么在《散步》中,“母亲要走大路,儿子却要走小路”?这样写,能使文章形成曲径通幽、抑扬顿挫的效果。另外,由“小”到“大”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在《散步》中,“我”要先解决“到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然后是“我和妻子蹲下来,背起整个世界”,由“小”到“大”水到渠成。最好在行文中不断蓄势,到文章最后,把主题展示出来。

总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写出大道理来。取材越小,所阐述的道理越能撼动人心。正如例文《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虽然讲述的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小事,却表达出“爱能传递和延长”这样深刻的道理。

诗意的语言,深刻的哲理。“一缕寒风”创设了让人凄凉和悲伤的意境,进而引出玫瑰,巧妙点题,自然把“玫瑰”与“温暖”联系起来。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漂亮阿姨”的语言魅力具体展现出来。虽然语言是“简单”的、“朴素”的,却把自己冰冻的心融解。在“漂亮阿姨”语言的感动中,“我冰冻的心”如“阳光融化冰封的原野”,如“二月的春风吹醒沉睡的杨柳”,“玫瑰的余香”发挥着巨大作用。

朴实的语言,再次点明文章中心。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笔,却很好地深化了文章主题。

应该说,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材料作文。考生在把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组织成文,表达了一个积极、鲜明的主题。具体分析如下:

考生读懂材料,确立了“传递爱心”这样的主题。为了突出主题,考生另辟蹊径,没有选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热点素材,而是调动生活积累,把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无助,真切地展现在考场作文之中。动人事件是红衣阿姨送“我”回家,而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红衣阿姨小时候被司机叔叔送回家的爱心故事,由此考生决意要将爱心传递下去,从而收到扩大容量、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开篇的比喻性描述,得到阿姨关切的问候之后“我”的内心变化,以及结尾的画龙点睛,甚至是“我”孤苦无依而后喜悦的场景等,考生皆以优美的笔触来表现,使文章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文章开篇写天气情况:“天空灰蒙蒙的,风儿张着魔爪咆哮着……”景物描写为衬托人物心情蓄势;接着写我的心理:“父亲怎么还不来?……如果父亲还不来接我回家,难道我就要流落街头吗?”心理描写为揭示内心世界做好铺垫;外貌描写――“一袭漂亮的红色防寒服,一张年轻俊俏的脸”和文中“我”与“红衣阿姨”的语言描写为展现人物心灵奠基。考生的多种描述都非常细腻传神,足以见证其超人的语言功底。虽是一个小故事,却富含深刻的大道理。帮助弱者,使别人快乐和温暖,自己也快乐和温暖,而生活更为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考生运用了精彩凝练的富于议论色彩的语句,为文章打造了“凤头”和“豹尾”,可以说是做到了“锦上添花”。开篇带领读者由“寒风”的意境进如“玫瑰花香弥漫的阳光地带”启发人们在困境中感受温暖;结尾则先用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点题,即用“最深的绝望”“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呼应“我在风雨中的无助”,用“红衣阿姨的慷慨相助”“伸出一只手”呼应“最美的风景”,点明主题:再用最后一段自然扣题,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上一篇:让我们来爱护它们吧 下一篇:婶婆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