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品牌联姻的怪圈

时间:2022-09-06 04:59:53

逃离品牌联姻的怪圈

如果是有市场潜力的品牌,民族品牌完全可以控制品牌所有权,在提供自己的销售渠道及生产线外,还可以学习外资品牌的运作模式,怎样经营品牌。大品牌也要储备大感情,比如民族感情。品牌必须能上升到有情感附加值,才算真正的品牌。

曾经何时,民族品牌与洋品牌“联姻”是一种“时尚”,哪个民族品牌能成功的把自己嫁进“豪门”都是令其他企业羡慕的事情。追溯到14年前,重庆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合资在当时轰动业界,被视为民族品牌发展壮大的典范;而今却是分手之后仍吵个不休,从如胶似漆到分道扬镳,中国的民族品牌很受伤,而这似乎也成了中外品牌联姻的一个怪圈。现在天府可乐更是连“名分”都没了。

除了天府可乐,包括广州的亚洲、北京的北冰洋、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武汉大桥和上海正广,全国饮料民族品牌已全部被外资收购。日化品牌则有中华牙膏、小护士与大宝等,都与外资牵手。纵观这些合资,不难发现大多光环的背后则是最终被“遗忘”的结局。

“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外资在进入某市场时确实需要用合资并购的方式用自己的竞争对手开拓销路,扩大市场份额,又能利用被收购对象现有的通路与产品线;二是有些民族品牌其实最初被外资并购是很开心的,但是吃亏之后就会扯着民族品牌的大旗出现,用民族情结来博得同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新安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历史后遗症

如果说洋品牌是成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民族品牌则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中国的品牌文化也是近十几年才有的,虽然众多老字号与老国货都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但一个接一个的永远消失也让整个民族痛心。近年来的民族品牌与洋品牌之争,国人似乎都更强调“民族”二字,从娃哈哈与达能,强生与大宝、再到可口可乐与汇源……

民众情绪越来越高涨,这是民族品牌壮大的可喜之势,意味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品牌。然而在民族情结的背后。民族品牌也应该学会承担暴风雨,有些民族品牌之所以出现今天的状况也是“成长的代价”,是交学费。“很多民族品牌在最初选择与洋品牌牵手时候并不知道那么多合同的用处,更不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品牌,等到醒悟过来已经晚了,市场占有率已几乎为零,养大的孩子就这么当猪卖了。”郑新安表示。

首席品牌架构师杨曦沦也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消失的大部分民族品牌与有争议的民族品牌大多是几年前甚至十年前合资或并购的事情,当时国人的民族品牌意识还没健全,又怎么去与已经对品牌研究成体系的国外品牌抗衡?而最近几年,即使是有合资或者并购情况,相信这种牵扯不清的情况也不会出现。

据了解,天府可乐品牌在合资时已经作为知识产权为合资公司所有,因此其有使用与不使用或如何使用的权利。合资公司连续亏损方面,除非合同中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合资双方本来就是风险与利益共担。而且,天府可乐已将股份全部转让给百事可乐,那么合作关系已经不存在,因此其想主张索回或其他权利的主体身份都很难得到承认,法院也可能无法立案。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赵万一教授表示,想要索回品牌很难。

品牌要有附加值

关于品牌,不乏定义。但一个好的品牌一定会拥有具有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比如可口可乐、诺基亚、海尔等。一个成功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商标、形象与名牌的概念,成为了一种文化,与消费者沟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而品牌本身就是文化核心。“品牌不能因为LOGO或者部分时间销售比较不错的商品就认为是一个品牌。民族品牌与洋品牌的联姻,如果从在商言商的角度看,是正常不过的,但如果是有市场潜力的品牌,民族品牌完全可以控制品牌所有权,在提供自己的销售渠道及生产线外,还可以学习外资品牌的运作模式,怎样经营品牌。如果说二十年前想学习一个品牌如何成功或许还要走出国门,如今就在家门口看着,只要用心,中国会有一批好的民族品牌。”杨曦沦表示。

“品牌的竞争是内涵的竞争,即文化的竞争。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把反复不断的消费行为变成习惯、习俗甚至形成文化。如果是一个品牌就会产生对应式联想、具有人性化、消费品牌真的能给消费者带来满足。这才是好品牌。”郑新安认为。纵观民族品牌,不否认有许多优秀品牌,包括众多的中华老字号,但是近年也一再强调产品质量、服务提升、谋求转型。品牌最终是要带来利益的,对消费者和品牌拥有者都是如此。“无论消费者消费什么产品,到最后都为了情感的依附,或者说是消费的至高点。比如诺基亚的手机或许有些功能用不上,但是享受别人看自己用新款手机的目光,这是情感利益,大品牌也要储备大感情,比如民族感情。品牌必须能上升到有情感附加值,才算真正的品牌。”郑新安强调。

上一篇:从“魔术”到“杂技” 下一篇:五大异动 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