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为何难嫁

时间:2022-09-06 04:43:45

最近,各大网站对于“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女性为何成了“剩女”进行了一番调查,众网友把剩女难嫁的主因归结为:“她们太挑剔,对男人的要求太高”,说她们是“自找的,都是挑来挑去惹的祸”,“自觉很优秀,眼光过高,择偶范围狭窄”。而剩女们对自己不嫁的理由多半是:“难寻完美男人”、“单身即自由”、“单身是快乐”、“难忍琐碎生活”。

实际上,“剩女难嫁”的深层面成因还有如下几点:

一是“择偶梯度”的存在,即婚配中的“男高女低”模式。在婚配问题上,男性总是倾向于找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性做配偶,以维护男性较高的家庭地位;而女性总是倾向于找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做配偶,因而形成择偶梯度。换句话说,就是A男配B女,B男配C女,那么,A女自然就成了男嫁的剩女了。反倒是“三无”的C女从来都不会被剩下,这从农村的婚姻状况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女性,哪怕是痴呆残疾的女子都能够嫁掉。

二是社会的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首先表现在女性地位的提高上,正是由于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变革,女性才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女性在现代条件下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获得好职业,这使得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不必依靠婚姻获得保障,这就减少了女性对男性和婚姻的依赖程度,使得她们有更自由的选择权。

另一方面,经济上的独立必然导致女性需求层次的提高。在女性满足了生理和物质的(包括一定的安全)需求后,剩女们追求的高一级目标是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只能说明是社会的进步,人性对妇女的解放。

三是国人观念的改变与传统思维的冲撞。改革开放30年来,西方的各种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互碰撞,不断冲击人们的价值观,西方的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给我国带来性别模式变革的新思维,而传统的男权思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中国人的头脑,这种思想观念的激烈交锋也就成了剩女之剩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和性道德的双重标准,使女性对家庭有着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女性就业受到种种障碍,从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到由于生育和养育小孩导致的职业中断和失业等等,都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这种就业障碍更加剧了女性对男性和婚姻的依赖,而这种依赖程度越高,女性的不安全感势必就越强烈。

正是这种对家庭和事业的双重不安全感,使得女性在择偶时慎之又慎,举棋不定。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女性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提出对新型的两性平等的家庭模式的需求,而一旦这种愿望不能满足,剩女就会选择独身,宁可孤单也不愿忍受低质量的婚姻。而这种不想放弃事业转做幕后工作的想法,正和男性的想法相同,在两性都不愿妥协的情况下,是女性而非男性最终成为家庭和事业矛盾的“牺牲品”。当男性还在寻找一个能支持自己事业、相夫教子的贤内助的时候,剩女就自然被剩了。

剩女择偶标准的提高,是社会变迁给女性带来新观念和较高经济地位的必然结果。剩女难嫁作为群体现象出现,表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冲突,造成人们在认识上和选择上的失调。在某种程度上,剩女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价值冲突的受害者,然而大众却将剩女难嫁更多归结为剩女自身的问题,认为她们挑剔、自命不凡、“自找的”等等,甚至认为她们是性格问题和大女子主义,其实这都是肤浅的看法。

上一篇:你在为谁而活? 下一篇:法律健康――家属拒绝尸检 无法明确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