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害发生原因及诊断方法

时间:2022-09-06 03:57:37

农作物病害发生原因及诊断方法

摘要 农作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植物病害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诊断基本方法,以供广大农技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发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S4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76-01

1 农作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适应关系,如果与周围的生物群消长关系被打破即受到各种不宜条件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和有害生物的侵染。这种影响超过了该种生物固有的限度,作物的正常代谢就会干扰,从而出现一系列不正常病理变化,表现成病态,使产量下降、品质较差,严重的可使植物死亡,这种现象叫做植物病害[1]。与植物病害相比,风、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造成的机械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变过程,因此不是病害。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简称病原,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2];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气候、栽培条件等。

病程:当植物感染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变化后,这是一种逐渐不断变化的过程简称病程,植物病害都有病程。

病状:植物生病后不正常的外部表现,如变色、坏死、畸形、腐烂和萎蔫等,如病毒病表现为花叶;坏死常表现为叶枯和叶斑,有些叶斑可能脱落形成穿孔;辣椒病毒病表现为畸形;腐烂如干腐、湿腐、软腐;萎蔫主要是维管束破坏,引起凋萎。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表现的特征即病征,如发霉、流菌脓等。灰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病等病害均表现出这种病征。

2 病害发生的原因

病害的发生可以归纳为2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外部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另一个因素是其他生物的侵染[3],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2.1 非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有涝害、缺肥、寒害、环境污染等都属于非侵染性病害,这种病害不具有传染性,是由温度、湿度、气候、有毒物质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2.2 侵染性病害

这种病害危害性大,具有传染性,造成病害的传播,如油菜菌核病、稻瘟病、辣椒疫病等,它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线虫等病原物,可分为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病毒病害[4],其中农作物以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多。

3 病害诊断基本原则

一是确定是什么类型的病害,是虫害、病害还是伤害。病害有危害初期到重症期的过程。病害有明显的病斑,有的病斑是从老叶开始,有的病斑是从嫩叶开始;虫害在危害周围发现虫体和排泄物等;伤害没有上述症状,没有变化的程序和过程。二是如果初步确定为虫害,基本上明确属于哪类虫害,昆虫主要根据口器的类型、翅的特征、触角的形状、变态的类型等进行分类,也可根据昆虫的排泄物或虫粪判断害虫类型,如地下害虫、钻蛀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食叶害虫等,针对不同的害虫再采取相应的方法防治。三是如果初步确定为病害,病症类型有小黑点、霉状物、粉状物、白锈、菌核和菌脓[5],则需要根据病症和田间分布判断病害类型。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肥害、缺素、冻害、干旱和受污染等,也叫生理性病害,它与侵染性病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与病毒等侵染的表现相似。应以能否相互传染和是否大面积发生才能最终确定,如果是逐渐蔓延的,为侵染性病害,否则为非侵染性病害。对于缺素症只有进行缺素的试验,才能确定其为某种缺素症。另外,非侵染性病害为侵染性病害提供了危害的途径,生理性腐烂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也降低了植物的抗逆性,加速了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4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4.1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毒没有真菌病毒那样多,由于细菌缺乏主动侵犯植物的能力,因此侵染与水关系密切,暴风雨和淹水会造成细菌病害的流行[6],从发病的初期表现为水渍状或油浸状,半透明,慢慢扩散,到后期逐渐有菌脓溢出。常见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辣椒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等,从外观上表现为畸形、枯萎、腐烂、斑点等。尤其指出的是真菌也会造成腐烂,细菌造成的腐烂出水多,并散发出难闻的臭味,真菌造成的腐烂上面长出小黑点、小黑粒或霉层,有衣物发霉的味道。

4.2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病害类型,种类繁多,表现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潮湿的情况下都有孢子、菌丝、粉锈、霉等。可根据这个形态特征,判断出真菌性病菌的种类。

4.3 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不大容易识别,一般不出现病征,很容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关键在于病株在田间的分布状况,如果病株周围有健康的植株,病株分布分散,并且不因改善栽培环境等措施而恢复,基本上可以断定为病毒病。

4.4 线虫及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

线虫及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很容易区别其他的侵染性病害,因为可以检查到病原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所以该种病害比较容易区别。

5 参考文献

[1] 唐文成.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诊断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58-161.

[2] 王海梅.影响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118-119.

[3] 徐仙娥.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刘俊,高占明,唐玉祥.植物病害的种类、症状和病征[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12):100-101.

[5] 李继武.植物病害的识别方法及安全用药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50-252.

[6] 肖悦岩.如何诊断细菌的病害[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3(1):41-42.

上一篇:临沂市日本松干蚧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苹果树钾素营养需求规律及科学施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