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阅卷感悟

时间:2022-09-06 02:23:43

2012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阅卷感悟

摘要: 本文梳理了语文新课标卷近三年试题变化,探讨了2012年作文题的命题思路,以及如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辨析了几个可两面立意的作文题,并就2013年作文备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课标卷 作文题 备考建议

2012年黑龙江省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分数也已经公布于众。每年高考语文最大的看点无疑是满分作文。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的黑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现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如下。

一、原题回放

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可概括为“船主和船工”的故事。陕西、云南、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山西、新疆、海南和内蒙古11个省(自治区)选用了这套试卷。

这则材料选取于2011年2月25日《羊城晚报》“晚会·心灵驿站”版的《顺手修补与救人一命》(李冬梅编译、梁力编辑)一文。又以《小事》为题被2011年第6期《小品文选刊》转载。后被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选中为作文题(有删改),出现在云南、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数百万考生的高考语文试卷上。具体如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近三年试题变化

1.关于2012年试题类型。2012年是我省使用新课标卷第三年,命题形式仍然是材料作文,试题保持了一种稳定性。2010年作文题给出了三则材料,谈人才成长、人才培养问题。2011年作文题给出了两则材料,围绕着“中国崛起”这个中心。2012年一则材料。前两年是组合材料,今年是单则材料。再次考新材料作文,这是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意料之中的事情。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坚挺。另外,2012年的课标卷作文明显回避热点,题目不再像2011年作文那样紧贴时政,让学生无从入手,相比之下,2012年作文较为平和,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考生大都有话可说。作文命题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学们有内容可写,思路宽。2011年、2012年作文题干完全相同,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

2.延续了“选好角度”的提法。好的角度即符合材料内容和涵义的范围,好的角度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有利于组织材料,有利于创意表达。

3.延续了“明确文体”的提法。2010年的说法是“自选文体”,可见命题者对考生文体意识的考查稍有放松,文体不明确的依然要在表达上扣分,反对四不像文。

三、今年作文题的命题思路

1.聚焦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气。新课标卷命题主旋律:聚焦主流价值取向,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作文题是高考指挥棒,肩负引领广大考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此材料主旨在于呼唤人性潜意识中的真善美,顺手而为的平凡小事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就全国卷及各省卷命题方向来看,这是一个总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公德的提升,关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倡导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关注社会,考查思维深度。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中发生了一些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道德素质滑坡,但从人们身边实际情况来看,美德从未远行,所以命题者着意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真善美,品味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事,透过纷繁现象挖掘真善美。

四、如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1.关于“选好角度,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材料叙事简短,一读就懂,在阅读上没设障碍。按照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因、什么果来梳理材料后,由果推因可得两个因果思维逻辑链条:得救(果)补洞(因),送红包(果)补洞行为(因)。所以立意可从船工角度入手,可从船主角度,也可兼顾。三方面角度都是好的角度,即符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

2.如何区别符合题意和基本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立意是:①从船工角度或在人性方面肯定船工善举,在道德方面褒扬船工行为,从职业操守层面肯定责任心。②从船主角度肯定感恩行为是对船工的褒奖和肯定。③既肯定船工行善行为又肯定船主扬善举动。

基本符合题意的立意是,仅从材料一点出发,不能形成材料含义中的因果思维链条。如由“洞”而引申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学会发现、文过饰非等立意。或由“船主忘记有洞”而生发为没责任心、疏忽大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立意。

立意符合题意的为一等或二等文,再视深刻、充实、表达等情况确定等级具体赋分。而文章思维的深刻性是判定文章层次的重要标准。所谓思维深刻性即不仅仅能描述与材料相似的社会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挖掘背后的成因及现实意义。不能空泛说教,不能在道德层面上无限地上纲上线。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尤为关键。考生不妨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展开联想,才能确保思维的丰富性;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由生活层面到哲学层面展开思考,才能确保思维的深刻性;善于触及现实,直面人生,针砭时弊,才能确保思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章要质朴而不空泛说理,文辞要实在而不空洞虚无。不说教条语、空洞话,也不大量堆砌人云亦云的道理或事实。议论要有根据,记叙描述要有血有肉。强调内容,即是要求作文“言之有物”,写出真实的生命感悟。立意基本符合题意的是三等文。

五、如何界定几个两面立意

1.关于“细节”立意。材料不是谈“洞”和“船”的关系,而是谈补船行为所产生的利他行为。所以只谈细节(小事)本身和整体的关系只能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如谈做小事时的认真等态度、行为方式产生了利他结果就是符合题意的。

2.关于“感恩”立意。感谢的对象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感谢的目的是扬善就是符合题意的,否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

3.关于“责任”立意。只孤立地谈“职责”“责任”“责任心”,是基本符合题意。如谈到的“职责”“责任”“责任心”关涉到了利他结果,带来了好的结果就是符合题意的。

4.有关“漏洞”立意。如把“漏洞”作为喻体出现,谈道德漏洞、社会漏洞、人性漏洞等是符合题意的。船上的漏洞及时修补,才能扬帆远航,顺利抵达彼岸。我们的学业、生活,习惯、交往、工作、思想等方面出现漏洞,更需要及时修补,才能趋利避害,减少损失,取得成功。一条船的道理如此,人的道理亦如此。小到个人,大到团队,再到民族或国家,道理是一样的。对于这些“漏洞”,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漆工,都应该自觉地行动起来,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2013年作文备考建议

1.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生活体验。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不会也不可能远离当时的时事背景,让学生钻进象牙塔中去写不食人间烟火的八股文,所以,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与时事热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要跟上时代,跟上形势。一些学校的做法值得推荐:晚自习第一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午吃饭时间看《新闻30分》。可让学生多看一些时事短片、人物访谈、晚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视频。

2.增强思辨色彩,学会全面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智性和理性的概括,这是因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大学需要的是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同学们辩证地看问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场作文的通病。议论文要想突破二等文,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对“为什么”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

3.加强语言修养,丰富文化内涵。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如果语言不通,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写作,是一件与思维密切相关的事,一味卖弄辞藻,词不达意,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关注,缺乏思维训练,机械记忆,孤立地学习技巧,都不能写出好文章。考生进行语言训练时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避免生僻难懂的网络语言和文白夹杂、不知所云的生造语言;二要准确连贯,用词要贴切准确,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衔接;三要有文采,即用鲜活的语言架构丰满的形象,灵动的语句、深邃的意境、精致的标题、精彩的凤头、诗化的结尾等,都是赢得高分的亮点。

上一篇:从心理学视角浅析驾校培养模式 下一篇: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