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中流动的散文之美

时间:2022-09-06 10:41:11

朴实中流动的散文之美

〔摘 要〕 诗人牛文丽《花开的样子》再现了生活的灵性,开启了新时期诗歌自然美之路,赋予了诗歌散文美新的意义。

[关键词]朴实 色彩 散文美

从张爱玲的日记体散文《花开的声音》到郭新民获首届“艾青诗歌奖”的诗集《花开的姿势》,让我们看到文人抒感的语境、物象是没有多少变化的,至于以艺术形式出现的《花开了》、《花开的时候我来看你》、《花开半夏》等歌曲与戏剧,实在是有很多。诗人牛文丽的诗集《花开的样子》从张爱玲的“声音”到郭新民的“姿势”丰富了花的形态在诗歌艺术园地的表现,让人看到花儿在诗歌这块沃土中繁盛地生长,感觉到更灿烂的鲜艳来。当我展开诗人牛文丽女士这部《花开的样子》时,得来的心得是“朴实真情”四个字……

一、真诚是质朴诗意的摇篮

钟文先生在《诗美艺术》中曾说:“诗在联接生活、表达时代的感情中可以而且必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诗美不能背悖生活的多样需要”。他如是又说“生活需要掠采绝艳的美,也需要清新质朴的美;需要雄浑激越的美,也需要飘逸空灵的美。”不难看出,生活的美是诗美的基础,它们都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和“朴素”之中。当我在《花开的样子》里阅读时,正是那些洋溢着真话和朴素,使诗意的美流动起来,如《儿子,你是妈妈最深的期待》就使人感觉到一种母爱之美:

但如果你注定平凡

平凡如一株无名的草

妈妈就把最深的期待托付给蓝天

少一些风雨 多一点阳光

但如果你注定平凡

平凡如一条浅浅的溪流

妈妈就把最深的期待托付给大地

少一些曲折 多一分平坦……

这首诗以白话式的真言,说出了母亲对儿子那种希望,那种无奈的约定,也传递着诗人在忠于自己感受的同时,对生活的一种平常淡求的信息。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以大众接受现实的心态从心底向人们表达对生活无需奢望的诉求,也就使这首诗实现了诗人崇高灵魂的母亲形象的存在感,完成了诗人心里从真言――朴实――真爱的递进,让读者在欣赏朴素的情感中真正拥有了“真、善、美”的获得感。

艾青先生曾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在牛文丽女士《花开的样子》里,尽管有乡情、离别、写景、咏物、励志、爱情等内容或形式,可我看到了全景式的口语化精妙的道白,这种道白富有超语言的韵味,不象小说是用宏观媒介在叙事,但《花开的样子》却是用微观在说情,让人感觉在诗人的真话里见到了朴实的摇篮,在她注入思想感情之后便凝结为鲜活的、意境深远的形象来,终于被表现出来一种“抒情”的艺术:

落叶飘零久

今日随风还

掬一把热泪,闻一闻乡土

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

温暖着我久违的记忆

…… (《回乡的路》)

诗人在这里把“掬”和“热泪”联在了一起,乍一看起来是有些不在情中,如你细细品味就不一样了。“掬”可以做形容词的,诗人是在发出心里的笑容,捧着喜悦或是感恩的泪水,又闻着故乡那勾起亲情的土,望着升腾的炊烟……这些足够温暖一个游子的心,记忆的闸门即刻如潮涌,诗人的情感也在朴实中流动和奔放,先“掬”后“闻”,虽然同为动词,可这里是“动”与“动”的递进,真言顺口而出。在音韵的运用上也为独到,先四句的韵脚落在平声,最后一句却韵锋一转落在仄声上,就象吃多了甜品,偶尔来点酸梅汤也不乏酣畅。正是这段没有华美的词汇和毫无隐喻的意境,使人们看到了真言朴实的巨大能量,一切都是善的、美的、向上的,表现了诗人扎实的生活功底,使人从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更证明了艾青先生在《诗论》开篇说的“诗人必须说真话”的论断。

真实的存在,感慨之言,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真话。说真话也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的真话,往往就象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波澜,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不生动;真话是需要准确到位,不是信口张来,否则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在《花开的样子》里,我见到诗人在说真话时也有着浪漫的形态,她把想象和物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为什么 千百次的打转

总划不出你的心海

原来是爱的波涛

将思念的潮水

一次又一次涨起……

《思念》

这是一首由“思念”的形式而引发的爱情诗篇,诗人把向往爱的思念表现得那么真切朴实,我们虽然没看到二人卿我的情景或是恋人间罗漫蒂克的故事,可诗人在极力追问,是人,还是船?其实都不是。诗人在这里进行了巧妙的借代――波涛――潮水――思念,特别是“一次又一次涨起” ……这一句回答了千百次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将爱推到了一个至高无尚的境界,也使人们对“思念”这个“魔咒”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平淡无奇的语言中,欣赏了语言到位、比喻准确、想象浪漫的情真意切朴实之美。

二、色彩中见情感的奔放

色彩是形象表现的聚焦点,也是诗人对作品充满匠心的表现手法。在诗人牛文丽《花开的样子》里,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色彩缤纷的情感,或以字面的描绘,或以诗的格调变幻,或以韵律、感觉的配合,使诗的形象更具有立体的丰满。我们常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个比喻,但在诗人的作品中确是需要这样的形象流动起来,让诗美艺术与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冲击的一致,因为色彩在诗中不是消极的,孤立的形式美,而应是为诗美的内容服务的。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写作时,喜欢将许多枝彩笔放在旁边:激情之处用红笔,悲伤时用黑笔,写田野用绿色,写海洋用蓝色,这虽然有点简单化,但他用色彩来表现情感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诗歌在创作中是需要“融情入色,借色生情”,在这点上,诗人牛文丽确是下了一番功夫,请看她的《风》是这样写的(节选)

风啊,你为何把命运/交给漂泊的旅途

也不肯为我/作短暂的停留

……

原来起于青O之末的你/志在的天空

彩云、雨露、草木/更需要你的

因为有你/才有彩云曼舞/才有甘甜雨露/才有荒野染绿

看似无情胜有情/黎明时分 有一滴甘露/悄悄落在我的枕边

原来那是你/带着一片云霞 悄悄来过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五颜六色的字面描写,但当我们仔细欣赏这首诗之后,却在“风”中看到了那片色彩的世界,展现给人们的是广阔的天空下,那芸芸众生万物原野的繁花盛开,诗人没有用简单的字面描绘去铺垫,而是用内心充沛的色彩情感来完成所要的艺术色彩境界,在物象与物象有机联系和想象后,使人看到了一个追求美好、向往爱恋的形象。又如《一片绿叶的执着》(节选)

……

嫩绿 是春之梦/火红 是夏之梦

金黄 是秋之梦/银白 是冬之梦

……

这让人看起来,可以说是四季之梦。更是对不同色调的梦的总结。诗人并不是停留在字面的粗放描绘,此时已不是简单的物理范畴或对色彩运用的直面展示,而是向人们渲染色彩的性格,流露出诗人对色彩归宿的心里满足的亲切释怀的情愫。

心理学家曾认为,在同一环境下,色彩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生活。在今天来说,这也许不是什么新奇的发现,可在具体运用和选择时,必须要与情感的基调相契合。歌德在谈诗的色彩时,曾提到有这样一位法国朋友,他的夫人把房间的家具的颜色从蓝改变为深红色,后来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变得柔和了。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色彩对事物的影响是深远的、重要的。因此,一切事物对它都没有拒绝的理由。作为艺术形式的诗,其色彩在当中的运用,就更是为诗美内容服务的了,它将起到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完成中的情感变形作用,往往也是诗人抒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说:“色彩既思想。”在诗歌作品中,是用色彩和感情交溶在一起来说明思想的。色彩在诗歌表现运用中是诗人感情的调色板,又是心灵吐露的真实选择,最终还是以表现诗人在调色板中的思想旨趣为目的。

草长莺飞的时节/日子是一根长长的线

纺出无限春光/编织漂亮的霓裳

美好的日子/需要盛装打扮

请连接好每一个晨昏/不留一丝空白 空嗟叹

《美好日子》

诗人在这里是以季节为色彩依托的,采用顺势连接和拟人的表现手法,给色彩赋予生命力。在第一段里,诗人用时节――线――春光――霓裳等词的连接,编织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的绵缎,在“草长莺飞”里我们看了姹紫嫣红、繁花盛开;在“长长的线”里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缤纷的世界,在“无限春光”里正是通过满眼缤纷的“长线”纺出了美丽画图来,如同我们身着盛装的霓裳般的漂亮。这是自然空间里的想象。如站在一个艺术的高度来欣赏,也可能是诗人在寻找人生一个理想的“季节”,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把握好某一个人生“季节”的节点,莫等白头悲切、仰天嗟叹……

三、自由中含韵生活之美

“真正的诗是朴素的”。这是高尔基对诗的总结的一句名言。诗的自由性,给文学形象以表现更为便利;而那种洗炼、崇高、健康或柔美的诗,往往含韵着散文之美,特别是接近口语化的诗,听起来如原生态的交流,在一瞬间也许不能勾起人们激烈的冲动,却在时间的品味中,渐渐露出原生之美,回味悠长,正如艾青先生所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诗论》)。所以,有些人写了最朴实的散文,那其实是最美的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就是这个道理。惠特曼曾说“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诗人牛文丽在她的集子《花开的样子》里基本上是以这种路线在行进着,她没有在斑斓绮丽的文采中去刻意修辞语言,而是在平淡朴素中展现风姿,所以,她的诗是自由的,在没有羁绊框定的结构下尽情地享受散文之美,以淡扫蛾眉,反衬出天生丽质来:

蓝天上的风筝/被狂风

折断翅膀/吹落高飞的梦想

一度迷茫/不该选择

无依无靠的天空/把命运交给飘泊的旅途

落地为泥的一瞬间/才知道生命要不断飞翔

(《风筝》)

这里象绘画一样的白描,由蓝天衬映着风筝高飞的形象直抵眼前,在词语平淡中,朴实可感;又象散文一样用家常话直抒胸意,以简单的道理而揭示意义深远。诗人又用句平意远让人们真正懂得“风筝”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不断飞翔。其朴素而不单调,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给这首《风筝》带来了本色而又内在的美,也就显现着散文之美……

在文学这个艺术形式中,诗与散文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我们所说诗的散文美,也就是指诗的自由形式与语言的朴实。这种诗歌的表现方式是诗美一种原生抒情的自然流露,这在诗人牛文丽《花开的样子》里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她的集子118首诗歌中,这种“流露”仿佛变成了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是一种意志的磨炼、更是苦与乐的交融,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说:

……这些诗记录了我的过去和现在所走过的及正在走的心路历程,

每一首诗可以说都是一段岁月、一段往事的回忆和记述,蕴含

着幸福与喜悦、欢笑与泪水……

一切艺术作品生活是基础。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就更是由人类生活情感而发出的,不是凭空而想或闭门造车的。从诗人的“自序”中,我看到了她人生的坎坷,命运多舛,是生活教会了她的接纳和爱,是生活成就了她坚毅的性格,她将生活的馈赠变成朴实的情感,然后由诗代言之:

那一日 你悄悄远走/留下寂寥的山岗

绵绵苦雨/淋湿我热望的天空

伶仃的日子里/我一遍遍浅酌离愁

用密集的根系/托起盛大的祈福

哪怕霜雪满天/枝干依然挺立

寒不改叶/守望是唯一表情

哪怕寂寞殇成海/我会一直等待

等你归来时/依旧枝繁叶茂、花红柳绿

《一棵树的等待》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那种果敢、坚定让人感动,然而又表现的那种爱恋柔肠,至死不悔的坚贞更让人血液沸腾。她用散文叙说方式,将心灵的情感倾吐芳心,如一泓潺潺的溪水,在简单朴素的文字里流淌;她用“苦雨”比作泪水,用“浅酌”消磨“离愁”,而“寒不改叶”则是她守望的表情……这种以高度自由深入浅出的抒情,为我们的诗歌表现散文之美的路径增添了指示的路标,何愁有弯路!

总之,《花开的样子》再现了生活的灵性,开启了新时期诗歌自然美之路,并赋予诗歌的散文美新的意义。

上一篇:生存Dy 大菟 零售I之下的沃新工r制度 下一篇:采油厂应急管理工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