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时间:2022-09-06 08:18:45

我们先来看一看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这块碑现在山东陵县,是颜真卿46岁时书写的,大楷,每个字的字径约有10厘米。这块碑整体看来,字体平整峻峭、浑厚苍健、气势开张博大,颜氏意气,扑面而来。仔细分析,它和比它书写要早几年的《多宝塔感应碑》所流露出的既浑劲又清秀的面貌不同,更与此后颜真卿成熟时期的作品,比如《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所展现出来的具有颜体特色的面貌,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这块碑,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书法转变上的许多信息,它在研究颜体楷书的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这块《东方朔画赞碑》,后世的书法大家,在临写这块碑时,会有怎样的理解和做出什么样的取舍呢?那我们来看看明代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吧。董其昌临写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时年52岁。它是董其昌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作品,书写极为精美。这件作品是纸本,长558.6厘米,宽24.5厘米,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照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董其昌在临写上,都给了哪些启示呢?通过观察比较,我们首先会感觉到颜鲁公的字,有着他一贯的线条饱满、浑厚,结体平整、朴茂的的风格。而董其昌的临作,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文人的平和与细腻,落笔精准,笔法轻盈,意境高远。究其原因,这首先是因为两人在笔画轻重上的不同,颜真卿铺毫的幅度较大,而董其昌的铺毫幅度较小。在笔画转折之间的停顿上,颜真卿是结实严谨,然后审慎下行,形成涩劲的线条。董其昌则是稍作停顿,然后轻盈带过,形成整个字的笔画上的流利。下面我们来选取几个例字做一些对比分析:

比如“平”字,颜真卿在用方笔写出短横的起笔和行笔后,在止笔处折笔调整笔锋稳稳地带出短撇,然后笔势回收,写出右边饱满的一点,承接右点的笔势回锋用圆笔写出长横的起笔,最后用横画止笔向上的笔势写出悬针竖。董其昌在用露锋由轻到重写出短横起笔和行笔后,折锋向左写出左点,写到一半戛然而止,反锋向右顺势写出右点,然后出锋向左下,抢锋写出长横的起笔,而后行笔平缓,到止笔处顺势向上写出竖画。可以看出来董其昌的处理则要平滑得多,很有行书的笔意。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董其昌的书写速度明显要比颜真卿的快。再比如“陵”字的捺画,颜真卿要劲健得多,一笔捺下,在止笔处明显有一个绞转的笔法,然后再笔锋挑起;董其昌的捺笔,在捺下之后,笔锋较为平展地送出,这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不同。也就是说,在书写速度上,董其昌快于原作,在书写力度上,董其昌要小于原作,这使得临作较原作的严谨厚重给人一种舒缓、雅致、清新的审美感受。

在字的结构上,颜真卿对字内空间的处理,多以匀称等分为主,如“原”“为”等,但是时有独具匠心的处理,如“”字右边犬字旁的紧收、“陵”字内部的跌宕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董其昌在相同字的处理上有何不同,“原”字董其昌在处理他的结构时,为了和整体风格相吻合,把第一笔画的长横改为短横,同时把第一笔画和第二笔画的距离拉大,使得整个字透气了,但是距离是否拉得过大还值得商榷,这里不作讨论。“为”字调整为上收下放的结构,使得疏密感更强,下面的四点,因为距离拉大,故明显增强了它们之间的呼应,以达到聚的效果。通过分析,让人感觉到颜真卿的作品,笔势虽然雄健,但并不向旁边溢出,弘中而敛外,非常节制。这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是,既气象开阔、又劲力内充,但和常规比较起来,又有所变化,但总体给人以“拙美”的欣赏感受。董其昌的临作,较好地注意到了一些细微的地方,但是又有所变化。比如,他的笔下,字形结构相对来说强调了收放和聚散,并稍微作了一些开张的处理,这使得临作和颜真卿端庄雄伟的结体拉开了距离。在总体的结字上,董其昌仍取左右相背之势,但颜真卿所表现的朴拙之美基本没有保留。这或许源于董其昌本人的审美倾向吧。

另外,作品的字距与行距的不同安排,带给人们的也是不同的审美感受。颜真卿的书写,字势满格,字距和行距紧凑,明显给人以章法茂密之感。董其昌同样非常注意安排,但又和颜真卿不同,他在通篇章法的布置上,拉开字距和行距,给人的感受是疏朗、洒脱。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说,仿佛也少了几许凝重感。因此与原作比较起来,临作也因此营造出了全然不同的气息。

其实,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也是一幅临作,在它之前的王羲之所创作的小楷《东方朔画赞》,同样也是精美绝伦。颜真卿是在临习前人杰作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和他同时代的书法家李邕的笔法,创作出了他的《东方朔画赞碑》。最为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意义在于,它透漏出颜真卿楷书后期即将发生某些变化的一些信息,比如,在他的笔下,晋代之前的篆籀笔法,开始有意识地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在这幅作品中,已经流露出了一些端倪。颜真卿的作品因此和王羲之的原作拉开了距离。

时光悠悠,岁月荏苒,到了明朝的董其昌,他临写这块碑,既师法颜真卿,又借鉴了王羲之的笔意,同时又充满了董其昌的个人气息,临写出了董其昌的自家风貌,表达了他个人的情趣,因此同样不失为一幅杰作。这样两幅同样精美的前代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大师们,他们又是怎样精研前人的笔法、怎样做出自己的创新。就董其昌对颜真卿的理解来说,至少在笔法上,他作了一些融合,或者说回归 回归到晋人笔法,回归到王羲之。因此,在董其昌的笔下,晋人“一拓直下”的笔法重新得到细微的感应。前面说到,两幅作品对照来看,董其昌的书写速度明显要快于颜真卿,部分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笔法书写使然。

因此,相对于王羲之来说,颜真卿和董其昌的书写都是临作,然而都是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临作。面对临作的临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书法的笔法,千百年来,始终在不断变化与流转。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将会对怎样正确临写前人的作品,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也将会获得更大的启迪。

(作者单位: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上一篇:被逼出来的“精致” 下一篇:阿坝大环线 原始味道的土地十天九夜的完美自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