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沙棘低效林改造初探

时间:2022-09-06 02:41:59

1 基本情况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洛河与无定河上游。西北与定边县为邻,东北和靖边县相连,东南与志丹县接壤,西南与甘肃省华池县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33′33″~37°24′27″,东经107°38′57″~108°32′49″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9公里,土地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全县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土地广袤、土壤瘠薄,气候干旱、灾害频繁,植被稀疏、侵蚀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吴起县是我国沙棘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

2沙棘林资源与受害程度

从2008年开始,吴起县林业局组织县林业站技术人员对本县退耕还林以来营造的沙棘林资源进行了专题与典型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吴起、吴仓堡、新寨、铁边城、王洼子、庙沟、长官庙、白豹、薛岔、五谷城、周湾、长城12个乡(镇)。调查采用机械布点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危害程度较大的地段分别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林龄加密调查样地数量。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县共营造沙棘林1832700.0亩,其中沙棘纯林1255216.0亩,占68.5%;沙棘与乔木、灌木混交林577484.0亩,占31.5%。是全国沙棘林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据初步调查,目前沙棘退化和死亡面积近400000.0亩,占全县退耕还林面积的21.8%。且沙棘林退化和死亡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沙棘林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沙棘自身生物生态学特性、连续干旱、病虫鼠兔危害、林龄老化、立地类型差异、经营管理粗放等。

(1)生物生态学特性。据有关资料,沙棘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寿命一般为20-30年,最高可达100年。沙棘的寿命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变动幅度很大,在有些地区林龄10-15年就因多种原因开始枯死。沙棘一般15年后进入衰退期,特别干旱的地方10年就进入衰退期。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沙棘林大部分林龄超过10年,逐步进入衰退期,并逐渐开始死亡。

(2)连续干旱。沙棘最初在强烈的阳光和干旱日增的气候条件下,长期衍生和自然选择,叶器官逐渐形成旱生结构特点。沙棘是一个高水分利用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但在严重缺水情况下,沙棘因长期得不到水分供给而使存活和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吴起县自然环境差、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加之近年来的连续干旱使沙棘林长期处于缺水状态,造成沙棘林死亡。

(3)病虫鼠兔危害。由于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单一,2008以来吴起县发生了大面积沙棘木蠹蛾、沙棘栎黄枯叶蛾、舞毒蛾等虫害,重中度达200000.0亩。危害沙棘的害虫生活在主根下的土壤里,防治难度大。加之鼠兔危害,造成大面积沙棘林死亡。

(4)林龄老化。据调查,吴起县沙棘造林8年后开始死亡,随着林龄增加,死亡比率增加。样地调查显示(调查样地20×30m):5年生沙棘死亡率为3.5%,8-10年生沙棘死亡率为25%,12年生沙棘死亡率达到35%。

(5)立地类型差异。经调查,不同立地条件沙棘林死亡程度不同。山地较河沟、河滩、平地、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死亡率高,林内较林缘死亡率高,整地质量差的地段较整地质量高的地段死亡率高。

(6)经营管理。栽后未进行补植、松土除草、扩盘、培土等抚育管理措施,导致死亡率高。

3 沙棘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造成沙棘林死亡这一实际问题,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支持与指导下,吴起县林业局从2007年开始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制订了分三阶段的林分调整技术方案。第一个阶段是调研论证阶段,主要针对全县林分结构单一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形成了相关的材料,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二个阶段是试验示范阶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吴起县在每个乡镇建设1万亩林分结构调整示范带,探索林分结构调整的路子。第三个阶段是全面调整阶段,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林分结构的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完成林分结构调整25万多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综合改造

(1)改造条件

树种结构、林分结构单一;林木分布不均,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病虫鼠兔危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

(2)改造对象

树种不适的沙棘纯林或混交林,病虫鼠兔危害林,劣质林,衰退林,经营不当林以及天然更新良好的林分。

(3)适应林分

受害林木呈带(块)状或群团状分布;林龄5-15年;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大;林分为沙棘纯林或混交林。

(4)技术措施

清除死亡植株,对死亡植株数量较少(病腐木20-30%)地段进行补植;对不适宜生长或生长发育较差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整更替,对具有培养前途、天然更新良好、集中分布连片的林分进行封育,对死亡植株数量较大(病腐木超过30%)的地块采用带状或块状栽植乔木树种,保留生长良好的乔木和沙棘,形成乔灌混交林。阳坡栽植(补植)树种以侧柏、刺槐、文冠果为主,阴坡栽植(补植)树种以侧柏、油松、刺槐、文冠果为主,河谷及两侧、坡下部栽植树种以小叶杨为主。鱼鳞坑整地,规格:长径60-70cm,短径40-50cm,深40cm左右。针叶树采用2年生容器苗,阔叶树采用1-2年实生苗(插条苗)。栽后及时进行抚育管理。

3.2带(块)状改造

(1)改造条件

树种结构、林分结构单一;林木分布不均,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病虫鼠兔危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

(2)改造对象

树种不适的沙棘纯林或混交林,病虫鼠兔危害林,衰退林,经营不当林。

(3)适应林分

受害林木呈带(块)状分布;林龄5-8年;林分为沙棘纯林或混交林。(4)技术措施

带状或块状清除死亡植株,在保留的沙棘林行间栽植乔木;对呈块状死亡的地块进行块状栽植。保留生长良好的乔木,形成乔灌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改造为油松+沙棘、侧柏+沙棘、小叶杨+沙棘等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差以及坡度较大的地块改造为刺槐+沙棘、文冠果+沙棘等混交林。鱼鳞坑整地,规格:长径60-70cm,短径40-50cm,深40cm左右。针叶树采用2年生容器苗,阔叶树采用1-2年实生苗。栽后及时进行抚育管理。

3.3群团状改造

(1)改造条件

树种结构、林分结构单一;林木分布不均,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病虫鼠兔危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

(2)改造对象

树种不适的沙棘纯林或混交林,病虫鼠兔危害林,衰退林,经营不当林以及天然更新良好的林分。

(3)适应林分

受害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龄5-15年;林分为沙棘纯林或混交林。

(4)技术措施

群团状清除死亡植株。被改造林分内,有培养前途的目的树种呈群团状分布时,采取抚育措施,培育目的树种;并对非目的树种分布地块及林中空地,采用林冠下更新、空隙地造林。保留生长良好的乔木,形成乔灌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改造为油松+沙棘、侧柏+沙棘、小叶杨+沙棘等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差以及坡度较大的地块改造为刺槐+沙棘、文冠果+沙棘等混交林。鱼鳞坑整地,规格:长径60-70cm,短径40-50cm,深40cm左右。针叶树采用2年生容器苗,阔叶树采用1-2年实生苗(插条苗)。栽后及时进行抚育管理。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小型水电站设计及设备配置 下一篇:探讨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