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改革导向标思考

时间:2022-09-06 02:12:00

会计教育改革导向标思考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关于会计职业能力的描述不尽相同。2007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对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列在前五位;该问卷调查还显示,会计业界人士较为看重的是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技能[1]。1989年由国际会计事务所主导的白皮书《教育透视:会计职业成功所需的能力》指出,除了会计审计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会计学生沟通能力、智力、通用知识、组织知识、商业知识的训练;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对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多份研究报告,均强调了在信息技术和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应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特许会计师公会均指出,雇主重视的能力如报告撰写、计算机素养、分析和解释数据、道德推理、调适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Kavanagh&Drennan研究指出雇主最希望毕业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通用商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伦理知识,跨学科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3]。由上可见,中西方会计教育界、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在对会计职业能力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尽快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出台权威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的指导架构。笔者认为,会计职业能力应该是一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环境来生成会计信息、解读会计信息、驾驭会计信息,从而利用会计信息为特定单位或组织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体系。会计职业能力不局限于纯粹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其能力体系至少包括国际化的视野、多维的思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等能力,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解读数字、驾驭数字、超越数字的能力。商业环境的复杂多变,即使出台会计职业能力规范也不可能不变,唯有会计工作人员为所服务的组织创造价值这一点是确定的,也只有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确定目标的会计职业能力架构才是科学的。

二、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加大通识教育的供给力度,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和技术性,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虽能满足会计职业实践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但对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供给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知识的严格训练,更谈不上文化、历史等学科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的狭窄,带来的是工作中管理意识淡薄,忽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这与会计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未来的会计市场对只会记账报账的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会减少,这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印证。美国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记账、算账、报账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有关资本运作、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约有70%的CEO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会计教育的职业导向与通识教育并不矛盾,因为基础知识与通用能力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厚实的基础知识势必会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为弥补我国的会计教育对学生通用能力满足方面的缺口,培养更多更好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需要采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加大通识教育的供给力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二)创新专业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本科会计教育是为会计学生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所需专业知识的基本渠道,还需要不断创新专业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1.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使得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如何在现有的准则制度没有规定、学校的课堂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情况下进行会计处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对一个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的会计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在新环境中立足。这也需要我们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改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过去的“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大学的知识供给难以满足职业需要。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就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4]因此,大学的会计教育应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所需的能力,这是会计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本文来自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2.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教学岗位,他们没有应有的实践经验,不能指望这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国外大学的教授很多来自企业和社会各界。我国高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一些会计理论水平高、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整合进教育系统或定期不定期地请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这些人具有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而这正是培养适应未来会计人才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明确目标。除了请进来,对现有的部分会计教师还要采取送出去的办法,送他们出去进修、培训,或让他们到企业去顶岗锻炼后再上讲台,3至5年循环一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地实习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需要的是能够立即投入工作的会计人才,为在校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并不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备的会计实验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系统、快速地了解生产经营程序、掌握核算方法和运用财务软件,使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和日后的工作环境达到统一。

(三)改变教育评价方法,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改变现行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大多是建立在科研成果指标上,导致教师不得不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写论文、跑课题上,对于课堂教学疲于应付,更别提用心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这种“含金量低”且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上。因此,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强且变化大的特点,应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给老师更多时间更新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前沿知识的平台;鼓励老师在教学之余多参与会计职业实践活动,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更多的实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科研成果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可采用一些约束性指标,如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并将此和教师的晋级、职称晋升挂钩,这可能会比一刀切地以的数量去评价教师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现行以学校为主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基本上是老师自教自评的结果,且对分数的考察又往往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因此,改革现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放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报考,除此之外,考取英国的ACCA、AIA,加拿大的CGA等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的证书,更是年轻的会计学子们解决找工作难、通向高薪的必经之路。学校在这方面应加以积极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考前辅导课,并对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指数。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进而更多地被社会重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那么教师教的水平高还是低,学生学得好还是坏就应该由会计人才市场来检验与评价。

(四)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和企业界的责任。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和培训比以学校为基础的学习更加有效。美国90%的公司有正式的培训预算,大公司每年平均花费52.7万美元用于培训和开发,小公司每年平均花费21.8万美元,全国每年用于培训的小时数为150亿小时,从1986年到1988年,美国公司的培训支出增加了38%。同国外健全的企业培训体系相比,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有的企业虽设有相应的机构,但人、财、物的投入都很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实用型人才。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苛求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却吝啬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因为许多企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承担这部分的培养成本,这种短视行为必然会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好的企业,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才战略,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既注重人才的培训,又注重人才的开发,建设起有潜力的人才梯队,才能在竞争中永葆优势。政府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对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来帮助企业减轻培养成本和代价,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好更有效的实践能力培训平台。

作者:王红工作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化学课堂的结语艺术研究 下一篇:初中化学绪论课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