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 大美 雄魂

时间:2022-09-06 02:09:42

观赏陈克永的山水画,第一个引人瞩目之处,就是其壮美的真景。似乎超越了具体时空的局限,大美的境象与崇高的精神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多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唯独不见人物。

《乌蒙晓月》是陈克永2012年的一幅成功之作。从画中可以看出。他辩证地领会了“大美无言”与“充实之谓美”的关系。把象雄、境阔、势长、质实等视觉因素成功地统一起来。他一贯善作横幅巨作。幅幅构图饱满,但见巍然耸立的群山在莽林玉树与云滴泉奔的陪衬下显示了巨大的体量感和无尽的空间感。古代文人画家偏爱的无画处不见了。靠文学语言拓开画境的长篇题诗省略了,剩下的只是在晦明变化中山石的细密错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中起伏的笔笔不苟的密林,只是时浓时淡、若聚若散的流云,还有时分时合、跳跃奔流的泉溪。面对这高度概括的理想化的山水,却仿佛置足于身经日历而目不暇接、充满可视细节的实境之中。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为达到这一观赏效果,陈克永别具匠心地处理了质与势、远与近、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关系。

从《乌蒙晓月》整幅画而言。他注意了“以大观小”、“远取其势”,尽最大可能地扩大视野,一如作者站在对面的高山之巅平视这雄浑无尽的美观景色。这种把近景推远的手段。因善于“容势”而造成了气势磅礴的枧像。但是。如果一味大处远处着眼,势必会淡化诸多精彩的细节而失诸空泛,更难以造成“山从人面起”的高山仰止之情。为此在局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陈克永又力求“小中见大”、“近取其质”,在具体描绘时极情尽致地把远山拉近,不厌其烦地表现它的雄强与坚劲,刻画它的千变万化的结构与美不可言的肌理。仿佛以最大的努力吸引观赏者注视这无比充实又唤起人们感情的片段。加以在空间处理上对焦点透视摒弃,对“丈山尺树”传统比例的运用,适足令观赏者似乎总是站在山脚之下而仰望壁立的群山,像欣赏北宋范宽的山水画一样,产生“远望不离座外”的惊叹。

陈克永擅长以古法变我法,在法度谨严中求法外之法的机趣天然。所谓古法,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古人笔墨语言中反映出来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的普遍规律,二是符合上述艺术表现规律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构成方式。对普遍规律而言,它是世代画家参悟累积而来,不下一番深思苦练的功夫,就不知其妙,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对个性方式而言,它则是每一画家竭尽心力的艺术创造,是其自成风格的标志,不去透彻分析,就学不到创造个人笔墨风格的经验。(本文为节选)

上一篇:供暖后巧防燥 远离感冒 下一篇:爱情老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