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时间:2022-09-06 12:43:21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归纳总结,提纲挈领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有这样一个课例――一年级《统计》,相信老师们看过后会有所启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了许多收获,例如学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咱们先说说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统计可以一眼就让我们看清楚谁多谁少。

生2:原来统计在生活中这么有用。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小!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生1:统计时要先把东西分一分

师:对,也就是了解信息!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还要排一排,排的时候可以从下到上排。

师:这是整理信息!

生3:还有数一数的方法。

生4:还有比一比

师:对,这是分析信息。

师:了解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统计的一个过程,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比一比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统计的好方法,它们能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以后我们还要用到。

事实上,一节课教学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

二、拓展延伸,活跃思维

事实上,有些新课讲完后,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也就是说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或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让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用生活知识充实、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演示课前的飞天风车、陀螺等,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过程中平移和旋转的复杂性。如:在玩飞天风车和陀螺时,我们的手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飞轮和陀螺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在用削笔器时,铅笔在插入削笔器时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齿轮和手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这样的结尾通过研究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复杂性,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游戏,寓学于乐

事实证明,教学的结束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课堂结束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寓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通过游戏来结束新课,既能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找朋友,离教室”。我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卜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因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结尾时常常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找个“节骨眼”,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把一次一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积极的教学方法点滴谈 下一篇:对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