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时间:2022-09-05 11:04:04

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建立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程度与发展现状。结果表明,阿勒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5-2011年间上升幅度较大;2002-2011年,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11年,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且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都低于0.7,属于弱协调,协调状况差。

关键词:农业;牧业;协调发展度;阿勒泰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94-06

The Evaluation on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YAN Qi,LIU Xin-ping,ZHANG Jie,WU Gui-liang

(Management School,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Altay c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ltay city was on the rise, with a rapid in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5-2011; during 2002-201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nimal husbandr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an overall upwardness;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Altay city took on an up-down-up trend, and the degree was lower than 0.7, belonging to the weak coordination and poor condi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Altay city

收稿日期:2013-04-10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42107)

作者简介:颜 琦(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电话)13164108904(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刘新平(1959-),男,教授,博士,(电子信箱)。

当前我国农牧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机遇,也存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协调发展,显得愈为重要。阿勒泰市经济结构中牧业比重很大,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阿勒泰市整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勒泰市的农业与牧业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做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构建农牧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农牧业概况

阿勒泰市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北纬47°27′40″—48°38′46″,东经86°53′15″—88°37′35″。阿勒泰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递降,自上而下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丘陵区、南部平原区3个自然地貌单元。阿勒泰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干热,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冬春多风。年均气温4.5 ℃,年均降水量191.3 mm,年均蒸发量1 682.6 mm,年均无霜期146 d。

阿勒泰市因南北跨度大,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质地、社会生产活动的不同,使其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阿勒泰市总播种面积为24 105.34 hm2,耕地面积为39 543.76 hm2,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96%。粮食作物以春小麦、玉米、花芸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葵、食葵、甜菜、打瓜、蔬菜等,饲料作物有苜蓿和青贮玉米,近年来阿山甜瓜等瓜果农作物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 759.6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43 808.2万元,同比增长8.8%;林业产值561.9万元,同比增长32.6%;畜牧业产值37 092.3万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521.1万元,同比增长2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 413.4万元,同比增长5.0%。

2 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阿勒泰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研究以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状况为总体目标层(A),以农业经济系统(X)、牧业经济系统(Y)为系统层,共选择了15个具体指标(Bi)来反映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的协调状况。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15个指标分别是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均GDP、牧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种植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林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渔业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草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水库容量、耕地面积比重、每公顷耕地农药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1-3]。

3 农业发展评价与牧业发展评价

3.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需数据通过阿勒泰市国土资源局台账报表和统计年鉴查询获得。其中,经济数据和生态指标数据选自《新疆统计年鉴(2003-2012)》,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选自阿勒泰市国土局台账报表所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不同或数据悬殊过大导致的噪音影响,将原始数据Bij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为Cij。由于在构建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正向影响,有些指标对目标层有负向影响,所以需要分别处理[4]。这里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1)

负向指标处理公式:

Cij=■(i=1,2,…,n;j=1,2,…,m) (2)

其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初始数据,C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标准化值。

3.2 农业发展评价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上文数据标准化公式对阿勒泰市农业发展综合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2)。

3.2.2 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对农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712,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3)。

3.2.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4)。由表4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8.212%,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600%,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7.81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农业经济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农业人口比重的特征值为7.039,第二个主成分即人口密度特征值为0.864。

3.2.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由表4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7.81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5)。

3.2.5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fk建立回归方程,经过计算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6)。

3.2.6 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Cj=■wi×Cij (3)

式(3)中的EC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7)。

从表7可知,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尤其是2005-2011年间上升幅度较大。

3.3 牧业发展评价

3.3.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通过用数据标准化对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下列标准化数据(表8)。

3.3.2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经过标准化的阿勒泰市牧业数据,对牧业发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主成分分析的运算过程及结果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计算得到。

在对阿勒泰市牧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从软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609,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SPSS 17.0软件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9)。

3.3.3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 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牧业指标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表10)。从表10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3.248%,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84%,前面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已经达到了85.332%,超过了85%的一般标准。所以,所有牧业发展指标的信息可大部分包含在这样两个主成分中。其中,第一个成分即草地面积比重的特征值为3.795,第二个主成分即森林覆盖率特征值为1.145。

3.3.4 计算主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负荷矩阵 从表10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332%,超过了一般标准8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主因子,计算出主因子负荷矩阵,同时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表11)。

3.3.5 阿勒泰市牧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利用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与每一列载荷量建立回归方程,求出系数解,并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Ek组合,经归一化处理,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表12)。

3.3.6 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在求出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结合经过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矩阵,可计算出阿勒泰市各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EVj=■wi×Cij (4)

式(4)中的EVj为阿勒泰市第j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Cij为经极值法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历年的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2002-2011年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

4 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

为评价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协调状况,本研究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度是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之间保持相互关联度的数量范围,是农业与牧业协调状况的衡量尺度。协调发展度是用来度量协调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本研究选用廖重斌[5]提出的协调度发展模型:

D=■,T=αEC+βEV (5)

式(5)中,D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C为农业与牧业协调度,T为农业与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由于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EC与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EV是两个不同系统的量,为避免把两个不同量纲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失去意义,在此引入变异系数Cv来反映两者的协调度。变异系数Cv是标准差S与平均数之比,其公式为[6,7]:

Cv=■;Cv为变异系数,X为平均数,即

Cv=■ (6)

式(6)中,X1=EC,X2=EV,则

Cv=■ (7)

EC与EV的变异系数Cv越小越好,因此,EC×EV/((EC+EV)/2)2值越大越好。

为计算的协调度有一定的层次性,本研究选用下面模型计算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的协调度。

C={EC×EV/((EC+EV)/2)2}n (8)

式(8)中,C为协调度,n为调节系数,n≥2。它反映了在农业效益与牧业效益一定的条件下,为使农业与牧业的复合效益最大,农业发展与牧业发展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C的取值为[0,1]。

当前,倡导和谐发展,农业与牧业发展同等重要[8],故本研究中α、β均取0.5,该计算模型可用于任何区域间、任意时间段的农业与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比较。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阿勒泰市实际情况,确定本研究的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度等级和划分标准。当协调度值C≤0.5时为失调,0.5

4.2 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得出阿勒泰市2002-2011年农业与牧业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表14)。由表14可以看出,协调度在0.5以下的占20%,0.5~0.7的占40%,0.7以上的占40%。10年发展的分析数据中,没有优质协调数据年,良好协调的数据年所占比例不到50%,同时协调度较不稳定,表明期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状况较差。

杨士弘[6]提出的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标准为0≤D

5 结论

本研究是对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循环发展之前的协调状况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将阿勒泰市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看成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互相影响的子系统,构建了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分析了2002-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1)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着持续上升状态,不过2002-2004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的经济综合评价值发展较慢,其值比较低,经济综合评价值都低于0.6。2005-2011年间阿勒泰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期间的综合评价值从2005年的0.641上升到2011年的0.943,阿勒泰市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2002-2011年阿勒泰市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5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5-2007年有所下降,2007-2011年牧业发展水平又逐渐上升。2002-2011年间牧业综合评价值在0.141~0.354之间,阿勒泰市牧业发展已经落后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已是势在必行。

3)2002-2011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态势。2002-2005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程度持续提高;而2006-2007年间,协调发展度开始下降;2008-2011年协调发展度又开始持续上升,其中2010年由于自然条件受干旱限制,小幅度下降,但不明显;2009年和2011年这2年的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在这10年间属于较高水准,其值维持在0.64以上。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2002-2011年10年间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协调发展度都低于0.7,属于弱协调,协调状况差。可见,近几年来虽然阿勒泰市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阿勒泰市的牧业发展建设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得阿勒泰市农业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度差,所以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阿勒泰市的农牧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模式,以便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新平.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1):173-174.

[2] 林逢春,王华东.环境经济系统分类及协调发展判据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6):429-432.

[3] 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辽宁经济研究,2000(5):79-83.

[4] 畅建霞,黄 强,王义民,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2(11):107-112.

[5]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6]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7] GILES ATKINSON, KIRK HAMILTON. Accounting for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1996, 38(7):16-44.

[8]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于金方.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上一篇: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区划指标体系构... 下一篇: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蔬菜病害诊断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