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时间:2022-09-05 10:56:55

探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审办法被广泛运用于项目评审、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论文评议等各个环节和方面,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同行评议可以定义为: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主观、定性的评价方法,可以促使科研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但是实践证明,在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方法由于其主观性,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本身还存在不足,比如难以支持创新,难以对科技成果保密,难以支持交叉学科,最重要的是,同行评议难以遏制“人情现象”。同行往往是一个“圈子”中人,即使是项目名称被屏蔽,即使是保密工作做的再好,同行专家也不难推断出项目是哪个单位的项目,甚至能精确到是哪位同行申报的,特别是现在甚至出现了很多买通专家的现象。这样,同行评议客观公正性的天平往往会发生倾斜。

目前的科技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强化评审纪律,增加公示环节,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评议,更有效地减少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接触,从而保证评议结果的公正性,提高评议的质量。如今,越来越规范的回避制度,在各类评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规范作用。使用回避原则,尽可能地保证遴选专家与项目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不具有利害关系,是保证专家决策的保证客观立场的重要条件。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指在学术评价过程中,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科研管理部门正视评审专家与被评项目存在的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价的社会关系,根据被评价者的申请或学术评价机构组织的要求,禁止该评审专家参与该被评项目相关评价活动的一种制度。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直接将与被评价主体有特殊关系的相关评价专家排除在评价活动之外,以此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术评价活动的中立性。可以使评审专家和评审机构的人员摆脱人情网的羁绊,能够按原则、公正公平地进行学术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造积极性。

学术回避制度在我国正式成文是在2003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决定。其中,第四条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在评价工作中,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2003年9月,科学技术部颁布关于《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对回避制度又做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规定:“遴选评价专家应当遵守下列原则:回避原则。与被评价方有利益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其他关系的评价专家不能参与评价。已遴选出的,应主动申明并回避,被评价方可以按规定提出一定数量建议回避的评审专家,并说明理由”。受科技部的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于2003年研究和制定了《科技评估规范》――这是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第一个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对回避制度有了更加专业化的规定。

学术回避的方式可大致分为以下3类:

(1)自行回避:如果评议专家本人认为被评议机构、项目、人员可能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说明回避理由,在评审活动开始之前,向科研管理部门或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动提出回避申请。

(2)申请回避:被评议人认为评议专家有应当回避的,可提出回避申请,由科研管理部门或咨询委员会决定回避与否。这种评审方法在一些期刊中常被使用,例如《Science》、《Nature》等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被评议者的回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利益冲突。

(3)干预类回避

①禁止和项目申报者同一单位的专家参评其项目。这一方法实现起来较为容易,评审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所有与申报者同一单位的专家。

②出于政治等方面的回避。这类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也时有发生。例如,某大学或科研管理部门发生了集体学术腐败事件,在项目评审活动中就要采取特定的回避原则。有的科研管理项目的评审外界压力很大,也往往采取异地评审等方法。

同行评议中的回避制度,使得复杂的综合评价更具有公信力,适应评审的实际要求,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可是,在实际评审活动中,采取回避原则,有时也具有一定的不足:

(1)对于一些地、市级行政区域,或者某些偏冷学科等小领域的评审,回避了与申报者同一单位的专家,就面临无专家可以选择的困局。一些地市可能只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而这所大学的教师,是申报该地市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在评审时,如果限于条件,只能在该地市选择专家评审,并且屏蔽了该大学的专家,那么评审专家的人数和质量就难以保证。而有些小学科,本身专家就相当少,并且相对集中在某几个单位。在评审时,如果屏蔽了一些专家,为了凑够评审专家的人数,加入另外不熟悉该领域的学者,会大大影响该项目的评审情况。例如:核能、遥感、古生物、古建筑等较冷僻学科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2)如果让项目申报者自行填写不希望评审本人项目的专家名单,此举原意是为了保护项目申报者,避免有个别与申报者有利益冲突、不能公正对待打分的评审专家。也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专家A是某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但是不徇私情,做派严厉。专家B在该领域没有做出较出色的成绩,对专家A也相当了解。专家B就极有可能选择避开公正、严厉的专家A。这样的情况,也会影响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3)现代科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交叉综合、整体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个大科学时代,学科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很多申报者定义的项目所属领域,和科研管理部门理解的学科方向可能存在偏差,这一发展趋势,给专家的遴选工作带来了困难,也加深专家回避工作的难度。

(4)在项目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彻底回避科技管理部门的人员的参与。近年来,我国科技评审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同行评议的“失效”有关。应以专家评议为主,减少科研管理部门的干预,保证同行评议系统有效运行。科研管理部门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提高管理水平,优化配置有限的科研资源。

(5)评议专家的某些社会关系无法获取。比如对评审主观评价影响最大的亲缘关系,其获得方式往往比较难,目前主要有户籍或档案查询。但是在科研评审中,往往是没有权利进行这些操作的,所以,需要回避亲缘关系的时候,往往采取专家个人主动提出,同时辅以程序监督、接受举报、信息公开等举措保障回避的顺利实现。评议专家的友缘关系更是无法衡量。同时,人情关系还存在单位或个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也会影响学术评价的公正性,甚至可能出现营私瓜分利益的黑色交易。这些隐性社会关系不好衡量,只能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完善同行专家的遴选制度:不但强调评议专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客观公正,严谨正派,而且还要注意评议专家的学科平衡。

同行评议中的回避制度可以保证学术评价的程序正义,能从一定程度上抵制学术腐败,保障评议者、被评议者的多方利益,创造公平的学术竞争环境,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热情。但是,制度不是绝对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同行评议回避制度的积极作用和重要角色,同时也要正视其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现代科技管理工作不但需要严格的回避制度,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加评议的透明度,有效地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提高评议的权威性。

上一篇:面向双语教学的医学案例库的建设 下一篇:教师专业化之教师职业倦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