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焉能“做广告”

时间:2022-09-05 10:44:28

“副省长”焉能“做广告”

一些新闻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经常报道现任党政领导人为企业做广告,形式和提法多种多样,诸如“某书记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亲自为企业做义务广告员”,“某市长在大会上表示,我愿意为企业露面做广告”等。有的媒体还将报道推荐参加好新闻评选。如2004年5月27日《潇湘晨报》B3版一组《伊莱克斯(中国)落户长沙》的报道。其中一条为《副省长现场做广告》的“相关链接”。消息导语为:“在昨日的庆贺会上,副省长贺同新不仅对伊莱克斯由合资转变为独资的身份表示了诚挚的恭贺,而且还亲自在现场为伊莱克斯产品打起了广告,希望湖南的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产品时,能优先考虑正逐步成为湖南家电行业形象大使的伊莱克斯。”两名记者中有一人为该报首席记者:伊莱克斯是世界500强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商。这次在长沙注册成立伊莱克斯 (中国)电器有限公司,自然可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在两名记者眼里,“副省长现场做广告”当然是“好新闻”。

其实,这些做法或提法,都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法》在第二章“广告准则”第七条中明文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新闻采编人员都知道,一般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做广告,企业也不能利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形象、言论进行广告宣传。而党和政府的地方各级领导人为企业做广告,也是违背广告法的。

在上一条消息的新闻事实中,可能是副省长本人没意识到其言行与广告法要求相悖,并不“依法办事”;也可能副省长当时的行为并非广告行为,实为代表政府所表示的服务态度,而记者将此理解为广告行为进行报道。无论如何,都说明了记者并不懂得广告法规的相关要求或不依照广告法规处理。

导致新闻报道违背广告法规,我以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一、事实的违法,记者如实报道。这是新闻主体有悖法律,记者却误将违法之事作为成绩在大力宣传;二、事实不违法,记者误报。主要因为记者采访不到位,或者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记者文字语言功夫不过关,用词不当也可能造成差错。三、记者明知内容违法,但唯上而不敢“抗上”。这与新闻记者职业精神和某些职业权利缺乏一定法律支持保障有关。

新闻传媒的报道如何做到守法,值得重视。法律性方面的差错可以造成新闻误导和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要防范这类差错,就需要采编人员加强新闻业务修养,在实践中提高鉴别能力,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作者为长沙大学新闻广告教研室主任)

上一篇:虚假新闻的背后 下一篇:白宫的新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