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压力上移?

时间:2022-09-05 10:44:25

通信产业压力上移?

3月24日,法国阿尔卡特和美国朗讯科技均发表声明,双方已就合并进入深入谈判期。4月3日,双方再次发表声明,达成最终合并协议。由此,一个新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生产及方案供应商”即将浮出水面。

阿尔卡特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楚瑞克(Serge Tchuruk)和朗讯科技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陆思博(Patricia Russo)女士,在两公司合并协议公布会上俨然已成“亲密战友”,而这样和谐的状态还能保持多久,没有人知道。

4月3日公布的阿尔卡特、朗讯科技合并方案,虽然在声明上表示“两公司的合并属于对等合并”,但阿尔卡特占有新公司60%的股份、14名董事名额阿尔卡特独占8名的现状,已经表明了朗讯科技成为“事实上的被收购者”。

媒体对于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的合并,给出了诸多的评论,《华尔街日报》甚至将“华为的威胁”当成该项合并的源头。一时间,诸多风云起。

“对等合并”不对等

阿尔卡特试图并购朗讯的尝试,从2001年就已开始了,由于对于管理层及权力分配难以达成妥协意见,当时谈判以失败告终。4月3日,阿尔卡特和朗讯在合并公告中宣布,新合并的公司2005年总销售额约为250亿美元(其中有158亿美元来自阿尔卡特),而外界称此次合并后的新公司市场总值应有330亿美元之多,合并成立的新公司将位列爱立信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传统电信设备提供商。

按照合并协议,朗讯科技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陆思博(Patricia Russo)女士将出任新公司CEO,而阿尔卡特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楚瑞克(Serge Tchuruk)将担任非执行董事长。新公司总部设在巴黎,注册地也在巴黎,而北美运营总部则在美国新泽西州。

尽管尚不能预测日后有何种变数,但陆思博仍然表现出乐观,她表示,“从战略角度看,实现合并有着其逻辑必然性。”她同时认为,通信业正处在网络技术、应用和服务出现转变的重要开端,这一转变将为新公司的快速成长带来巨大机遇,而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将创造出一个拥有业内最全面业务的竞争者,为客户、股东以及员工带来显著效益。楚瑞克也表现出对公司合并持乐观态度:“两家公司联手,将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公司。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后将形成全球规模、在界定下一代网络技术的领域占据明显的领先地位,拥有以研究通信技术为重点的最大研发机构之一,并可部署业内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全球服务团队。”

合并能够迅速带来的转变是,未来3年实现年度17亿美元的税前成本合并效益,但这也意味着有超过10%的员工被裁员。同时,尽管双方表示,合并后的公司中,现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的董事数量相等,均为6名(楚瑞克和陆思博也包含其中),但另外两位独立董事必须来自欧洲的限定,以及公司总部位于法国、楚瑞克担当董事长的一系列条款,已经确保了阿尔卡特在新公司中的强势地位。

融合过程有艰辛

虽然阿尔卡特在整个合并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但也有相关的考验在其面前,例如,合并协议已经明确将裁员10%,而在现有的8.8万名员工中,阿尔卡特员工数为5.8万名。

而这还只是问题凸现的最浅显部分,和任何大型合并一样,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首先将反映在文化融合、业务融合,以及管理权分配融合方面。

电信研究机构Frost&Sullivan中国区总经理王煜全认为,阿尔卡特和朗讯两家公司的合并,并没有如同该公司阐述的那样,体现出诸多的业务互补性。他分析说,“朗讯的产品比较靠近后台,也就是基础领域,没有太多地关注前端应用层。”基于这一判断,王煜全认为,阿尔卡特此次和朗讯合并的意义并没有业界渲染的那么大,“虽然双方产品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对于阿尔卡特来说,所获价值量并没有朗讯所获多。”他认为,眼下阿尔卡特也已经确立了“从后台走向前台、关注应用”的发展思路,此时再合并一个同样专注、专长于后台的公司,形成不了太大合力。

另外,王煜全认为,朗讯在光传输方面的优势在新的公司中也未必能发挥太大作用,“未来3G将是通信行业投入最大的一个领域,但目前全球运营商建设3G网络基本上不会再对处于基础的光传输网络进行投资,光通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不会太大,所以在新公司中,朗讯的光传输的优势也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表示,3G对新公司是很大的机会,但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比较靠近应用层的公司相比,新公司将面临非常大的竞争,而不是如同许多人想像的“两个公司合并以后其竞争力将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Gartner电信分析师田颖则分析了这两个公司在未来短期内将要遇到的困难:“双方在未来几个月的公司整合期间,将遭遇一定的困难。因为要考虑多个部门、多批人员的整合,也包括对客户服务的整合、研发资源的重新部署等,更为重要的是,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建立的两个公司,企业文化存在极大差异,融合将会成为一个困难,估计整合需要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

针对裁员预定计划,田颖认为,新公司的裁员将会主要体现在固网业务领域。从目前两个公司的产品线看,在无线领域,朗讯的CDMA产品具有较大优势,而阿尔卡特的GSM和WCDMA则比较强,基于这种互补性,将来新公司在无线产品领域的优势会更大。而固网领域则存在潜在问题,尽管从目前两家公司分别的情况看,NGN市场的产品暂时没有冲突,市场也没有冲突,一个市场主要在北美,一个主要在欧洲,但整合在一起后,市场将进行统一调整,人员也将面临调整,双方在固网领域的产品也有一定的重合。

至于新公司未来的产品和业务走向,田颖认为,新公司首先需要做好产品线的定位,未来的产品线应定位于IMS、下一代的光传输网络以及无线通信等等,但目前两家公司都各有各的IMS方案,新公司将面临在方案上如何融合的首要问题;在企业网领域,新公司将不会有太大的优势,目前两个公司的情况是:阿尔卡特有企业网方案和产品,但并不是非常领先;而朗讯由于Avaya公司的剥离,基本上没有再涉及企业网领域市场,因此田颖认为,此次两公司合并,在企业网领域没有得到加强,比较重要的一个优势是,新公司的成立将对阿尔卡特非常强势的宽带接入产品,比如ADSL等,进入美国市场亮出绿灯。

业务的融合相对而言虽然复杂,但尚不会构成严峻挑战。而企业文化的融合才是新公司面临的大难题。两家公司分处欧美两地,企业文化迥然相异。

王煜全认为,朗讯虽然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贝尔实验室,由这里诞生了许多领先的技术,但朗讯并没有解决好这些技术的市场化问题,公司风格也相当保守。田颖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作为朗讯相对比较保守,研发能力强、拥有技术专利多,但长期以来的市场运作证实,朗讯在市场开发和业务跟进上并不具强项,诸多技术和想法没有进入市场中;而阿尔卡特也一直强调以科技研发的作用,但在过去几年里,两者的业绩均不突出。朗讯在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200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净亏损1.04亿美元,收入比去年同期的23.4亿美元下滑12%,阿尔卡特的净利润也不高。合并后,新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好看,留给阿尔卡特、朗讯合并后的新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必须快速证明这是一场成功的并购案例,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影响范围不太广

市场普遍认为,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的合并,尽管催生了一个横跨几乎所有电信设备及方案提供能力的巨无霸企业,但是在相当时间内,并不会给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带来明显威胁。从整个行业制造力看,只是产业的规模在调整,而非通信制造业能力的变化。

王煜全认为,电信运营商对于客户需求的满足越来越迫切,同时业务种类和业务打包形式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上游的方案提供商、设备生产商具有“交钥匙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甚至为运营商在业务设计、市场需求分析等其他环节的进行做出贡献。而在这方面,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公司,甚至中国的中兴和华为等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实力,而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以后,这种格局基本上不会有太多改变,因此,王煜全认为,新公司的出现,对整个业界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不能显现。

田颖认为,合并后的新公司在业务收入上肯定会增加,规模也会增大,但具体的竞争还主要体现在无线领域上有非常大的加强。但这种增强在几个月之内不会产生影响,无论对运营商还是其他制造商。但田颖同时认为,这种合并也许会在今后的几年里诱发另外一些寡头企业也进行合并。

尽管朗讯拥有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力量,而这也成为过去几年中朗讯寻求其他合并遇到的最大问题――美国政府因为贝尔实验室的作用,而阻止了朗讯过去数年中的多项合并。但是贝尔实验室作为全球通信技术研发中枢的作用正在削弱甚至消失,特别是朗讯科技由于长期专注于CDMA技术核心,而在GSM-GPRS-WCDMA技术方向上不具强势竞争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阿尔卡特能够对朗讯寄予重望的,更多是在IMS领域。

在华企业不确定

尽管《华尔街日报》关于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是应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的评论稍显夸张,但华资企业的强势不容小觑。

在中国,阿尔卡特并没有建立单独的公司,而是选择了和上海贝尔合资建立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上海贝尔此前属于大型国家企业,目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仍然是国资委所辖167家特大型企业之一),而朗讯科技从1995年AT&T在华建立办事处(1996年朗讯从AT&T中剥离)以来,已经成立了多家合资公司,同时朗讯科技也已经建立了全国业务网络。这两个活跃在中国市场的机构,在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合并之后,将何去何从,备受业界关注。

由于上海贝尔本身所具有的国家出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中国市场问题,因此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朗讯中国按照集团统一化合并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这样合并,将导致上海贝尔在股份占有上的减少、相应的话语权的减少也就很难避免,因此这一方案基本不太可能。而且,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在华业务一直以来开展得都很顺利,而朗讯科技则随着中国联通CDMA网络铺网完成,而业务发展缓慢,很多收入只是来自于网络优化。因此,有人认为朗讯中国极有可能只保留生产能力,而将管理层撤除,或者将管理权转移给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还有一种方案则是,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朗讯中国合并的同时,中方股东增资投入,继续保持50%的股权,而两大欧美公司的合并,最后促成中方再投资的局面,是否能够得到中方认可,仍然需要时间检验。

田颖还提到另一个可能,即新公司在中国成立公司,管理目前几家在华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转变为生产销售型企业。然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一判断“基本不靠谱”。

链接:合并源于压力升高

企业之间的合并在这两年成为一种趋势,合并有目的却各有不同。产生于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收购活动和收购,根本目的不是扩大规模,而是稳固市场。

合作活动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当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企业数量会迅速增加,许多新企业会出现并带来不少新的技术和产品;而当市场萎缩或者停顿的时候,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会增多,企业的数量会减少,并购成为加强抗风险能力和强化市场地位的最直接、快速的选择。

基于通信产业的当前形势,尤其是移动通信市场的形势:由第二代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迁移,较第一代到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迁移缓慢得多,很多企业认识到,单打独斗有可能耗费更多精力而所获却不丰富,企业间的联合也因此而迅速增加了。

2005年10月25日,爱立信宣布以12亿英镑收购占马可尼营业额75%的资产,这项收购在今年1月13日成为现实。该收购涉及了包括光网络、宽带和固定无线接入、软交换、数据网络设备和服务、电信服务活动、商标品牌名称和知识产权在内的多个领域,成为电信业务收购的典型案例。

爱立信认为该收购为爱立信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销售机会,同时扩展了爱立信提供给移动运营商的产品范围。而为了该收购,爱立信出资总额接近马可尼的市值两倍,最终击退了华为。

再看看运营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Inc.)2006年初以价值670亿美元左右的股票收购南方贝尔公司;而在2005年初,西南贝尔收购AT&T,更是演绎了“子吞父”的收购大戏。随着美国乃至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收购、合并,甚至卖给其他行业(例如软银收购沃达丰日本子公司),电信业因为竞争加剧和生存压力而导致的合并,已不再使人吃惊。

因此,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也可以理解为竞争压力“升高”,越过运营商向更上游的设备及方案商蔓延的体现。虽然号称对等合并,但是60%的份额,足以证明阿尔卡特吞并朗讯科技的事实确立,“阿”里“朗”成为真实结局。

按照阿尔卡特方面的预计,合并后的新公司产品在全部欧洲网络销售中将占到35%,在北美全部网络销售中将占到34%,在全球其余地区网络销售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1%。而此前,两个公司的主力市场都是在于本地优势,阿尔卡特的系统设备在欧洲占据了一半的市场,立足美国的朗讯则占了北美网络销售市场逾60%的份额,“离开主场就不灵”的困扰,让两个公司同病相怜。

可以想像,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这种合并,不管是大公司和大公司之间,还是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甚至小公司和小公司之间,都可能随时发生。(文/老鹰)

上一篇:中国ERP的自主创新之路 下一篇:马晓霖:一位战地名记的职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