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诺贝尔墓

时间:2022-09-05 09:59:34

今年,瑞典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暖冬。12月的斯德哥尔摩本应该是一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世界,可是深秋的感觉一直在执着地继续着,见不到一点冰雪的痕迹。虽然阔叶木的叶子已经落尽,但大片大片绿色的草仍然在昭示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友人到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然要陪着转转斯德哥尔摩的名胜之地,略尽地主之宜。和所有的西方城市一样,12月上旬的斯德哥尔摩,圣诞节的气氛已经开始日渐浓郁了。但和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是,作为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乡,此时此地,空气中还弥漫着诺贝尔奖的学术气息。12月10日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天举行。蓝色的音乐厅作为诺贝尔奖的颁奖地、金色的市政厅作为颁奖典礼后晚宴的举办地,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关注。这两个地方自然成为来斯德哥尔摩的游客必访之处。

作为瑞典第一名人的诺贝尔,全名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是瑞典人的骄傲,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机械师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850年起,诺贝尔先后赴法国和美国学习化学。返回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为降低危险,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称它为黄色炸药,并于1867年、1868年分别在英国和美国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胶质炸药,比黄色炸药的爆炸力更强,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明了无烟炸药。

诺贝尔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科学事业,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诺贝尔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实业家,生产炸药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他对各种人道主义事业和科学事业捐款十分慷慨。诺贝尔认为大宗遗产应该用来奖励世界最杰出的人,而不应该留给家人奖励懒惰。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遗嘱,将全部可变卖财产作为设立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根据当时估计,他的遗产约有3300万瑞典克朗(约折合920万美元)。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奖五项。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当时挪威与瑞典同为一个国家)负责颁发。1968年瑞典银行决定增设经济学奖,这项奖金由瑞典银行提供。诺贝尔在遗嘱中强调指出“在评选得奖人时必须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问和政治信仰,一视同仁,惟一标准视其实际成就。”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因心脏病突发在意大利逝世,终年63岁。根据他的遗嘱,在他去世后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等奖项设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奖项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和尊重的奖项。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诺贝尔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去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友人提出希望拜谒一下诺贝尔的安息之所,这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个新任务。虽然到斯德哥尔摩工作已经一年半了,虽然也曾经数次动过拜谒诺贝尔墓的念头,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成行过。这次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一次“发现之旅”。

拜谒诺贝尔墓,要先做些准备工作,于是在网上查到了一些有关诺贝尔墓的零星资料,向久居瑞典的华人学者朋友打听了诺贝尔墓的大致方位。在一个典型的灰蒙蒙的斯堪的纳维亚初冬上午,和友人一同驱车,向着目的地一路寻将过去。

在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西部的索尔纳区,我们找到了那片面积很大的墓地。墓地位于欧洲4号高速公路的边上,几分钟前刚刚驶出高速公路卡罗林斯卡医院出口,几百米后一个右转弯,车就开进了墓地。根据事先查得的资料,诺贝尔的墓就应该坐落在这片墓地的某个角落。

这个据说是斯德哥尔摩地区规模最大的墓地,是千百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鲜活生命的最终安息之所。偌大的墓地被几条呈放射状的机动车道整齐地分割成数个区域。墓地里绿草茵茵、碑石林立,气氛肃穆庄重,没有一点儿在东方文明中的墓地惯常给人的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墓碑,上边镌刻着墓主人的信息,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简单到只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有的复杂到墓志铭刻满整座墓碑。很多墓立碑的时间是十八、十九世纪,好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墓地悠长的历史。虽然现在墓地地处繁忙的欧洲4号高速公路边,想必当年选址的时候应该还是在城郊的僻静之处,随着城市逐渐发展扩大,才将距离拉近的吧。

看着眼前这片偌大的墓地,何处是诺贝尔的长眠之所呢?墓地里没有任何指示牌,这一点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看来在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瑞典,也同样遵循“人人死后平等”的原则,即使对这样一位被视为国家民族骄傲的世界级名人,也没有给与特别的礼遇。如果一座墓碑一座墓碑的找过去,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也未见得能找得到。环顾四周,墓地里面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看来连找个人问问路都不太容易。向前漫无目的地走出去几十米,猛然发现不远处一位中年男子刚刚凭吊完自己的亲人正欲离开。我眼前一亮,赶快追过去,向他询问是否知道诺贝尔墓的位置。他很热情地将诺贝尔墓的大方向指给我们。我想,他作为诺贝尔的同胞,看到有东方面孔的外国人来拜谒诺贝尔墓,一定心里充满自豪。

有了他的指点,寻找的范围一下子缩小了许多。循着他指的大方向分头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10分钟后,我们的“发现之旅”终于有所收获。诺贝尔墓坐落在整个墓地的最东侧居中的位置,紧邻墓地内几条放射状的机动车道的交汇点,距墓直线距离几十米处就是欧洲4号高速公路上疾驰而过的一辆辆汽车。墓周围生长着10棵两三米高不等的柏树,呈半圆形拱卫着墓和墓碑。墓碑高约3米,坐北朝南,灰色方尖顶,大理石材质,看上去很普通。整个墓碑共分为三段,墓碑上段正面刻有“NOBEL”五个镏金字母;中段正面刻着他的全名“ALFREDNOBEL”,以及生卒日期“21/10/1833~10/1211896”,中段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下段是三级石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的记载。虽然事先通过网上资料和朋友介绍了解到诺贝尔墓很简朴,但伫立在墓碑前的那一刻,其简朴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样一位名满天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或者说还在通过诺贝尔奖的方式正在做着巨大贡献的伟人,身后安息之所朴素至此,这种煊赫与朴素之间的巨大反差带给人的是绝对强烈的心灵震撼。

诺贝尔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这两句话。不知为什么,我的耳畔回响起我们中国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长眠之所奢华还是简朴并不重要,只有将名字刻在人民的心中,才能不朽。东西同理,四海皆准。

正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里露出了脸,阳光洒在朴素的墓碑上,NOBEL五个镏金字母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作者系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三秘。)

上一篇:总统山游记 下一篇:爱丁堡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