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材优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05 09:49:35

物理教材优化教学论文

摘要:一个曾教了30年物理课的中学教师说:“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熟悉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熟悉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

他的三个十年的经历就是不断对物理教育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简明地阐释了以什么为主体、把什么教给学生和怎样教物理的问题。如今,八、九年级都使用了物理新教材(人教版),用好它们,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使用新教材来教物理,有效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应该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要害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一、物理新教材新在何处

突出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如教材中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来探究声的传播需要物质,尽管简单,但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学习了研究方法。

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如教材中涉及过节燃放鞭炮的问题,许多城市采取了一些禁止性的办法,从环保以及喜庆的角度,发表你的看法,并且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再如眼睛和眼镜的问题,老教材只是课后练习中有一道关于老花镜的题目,学生也只知道老花镜是个凸透镜,还需要老师再三叮嘱不能记错;新教材不仅介绍了眼睛和眼镜,还介绍了眼镜的度数,这些知识使学生感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设计栏目,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新教材设计了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动手动脑等栏目,这些栏目里面有大量科学发展前沿和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还有专门章节讨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能源、污染、气候等问题。这多种多样的内容呈现方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互相交流和学生自学。

人文气息浓郁。新教材一改物理学科冰冷刻板的面孔,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如《压强和浮力》一章的章首语:远远飞来几架飞机,它们排着整洁的队伍,拖着五彩斑斓的烟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激动人心的飞行表演终于拉开了序幕。最先亮相的飞机一出场就让人们大吃一惊:它径直向地面俯冲下来。“不好!”你心里这样想着,但还没等你叫出声,它又猛然掉头,直向蓝天飞去……。这诗情画意的语言唤起科技人文意识,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在用“心灵”编书。

调整顺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感觉最明显的是繁难计算难度的降低,更注重分析、思维能力的考查。按声、光、热、电、力安排,有利于引起学生的爱好,有利于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新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许多老师能够说出一串串耳熟能详的理论。有老师说,新课标的理念都可以倒背如流了,通识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的合格证到手了,可是到了课堂,仍然有些无所适从。这说明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此,老师应努力做到:

(一)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经常学习《课标》。把它与教材及教学指导书结合起来研究,体会新教材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如何呈现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标准的,仔细研读“实施建议”,加深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树立民主教学观。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以人为本”为主流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要坚信一切学生是可以发展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当教师拥有了爱生之心,心智会变得开阔、聪明起来,会发现工作其乐无穷。

创造性运用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大纲和教材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新教材本身给老师提供的创造空间增大了,灵活度增加了,课堂的空间变大了。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就要有基本的教材观。一是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应把教材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并对教材进行重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真正体现用教材的观点。二是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学素材,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中最富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环节。三是不要随意地把减去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

(二)以方式转变为核心

过去许多物理老师的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讲--记--练”为思路来处理学习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思维,重灌输轻探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像天书。甚至有老师省掉实验,不是做实验,而是讲实验;所谓的变式练习,就是习题再习题,使学生在题海中拼命游;被动学习方式使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一段时间以后,对物理学习就不那么感爱好了,到了初三,有的学生对物理惧怕,迫于中考的压力,老师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心里嘀咕:学生怎么对这么美妙的物理学不感爱好呢?

听老师反映,现在物理老师感觉探究活动多、实验多、时间紧,我说这是好事,说明应该做的在做。不仅如此,还要研究学生的学,培养学习习惯和认知策略,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养成对所做的事情有交流评估的习惯,确实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曾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节物理课。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曾向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四楼的窗台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起初大家都认为太危险,后来仔细一琢磨,全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房子里面跳不就没事了吗?当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记了,但是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结果。”尽管所传授的物理知识他已经遗忘了,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思想、方法,却让他终生受益。想想我自己,的确是这样,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但随着时间流逝,头脑中的物理知识越来越少,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事物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没有消失。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后面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使教学目标以三维呈现,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而将程序性知识拿到前台来要求学生学习,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学生从中获得的方法和能力是更有意义的知识。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成三维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改的重头戏。假如课堂教学不改变,那么这次课改又只是一次教材更新而已。

(一)创设教学情境,触发探究激情。举个例子来说明。初中学生学习“功和机械能”这一章,对功、机械效率、功率三个概念轻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有人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大,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写数据。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了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和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不同的四位同学获得。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这正是实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老师曾反复给我们强调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功率大不一定机械效率高。我们虽能从公式上熟悉这一点,但通过亲自实验,才真正把这个道理弄懂”;“当选出机械效率最高的同学不是身强体壮男生而是全班最矮小瘦弱的女生时,我们发出了一阵赞叹,但当我们很快明白了这是为什么时,我们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实验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物理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学习物理不觉得枯燥乏味。”

一定的情景孕育问题的产生或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奇,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引发的认知冲突越强烈,学生的注重力就越轻易被吸引,产生探索的愿望就越强烈或对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刻。由此可见,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建构的。

教学情境的载体十分丰富,例如一个实验、一组数据、一幅图画、一段文字,一段影像资料、一张使用说明书、一个实物、一次参观、一个生活现象、一次科技飞跃、一篇报道、一个广告等。教师在预设环节就应该合理选取素材,让教学内容有效搭载。

(二)开展科学探究,构建课堂结构。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它同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科学探究重学生参与,重过程。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假如不能提出问题,探究便无从谈起。《课标》对提出问题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提出的。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它学习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根据原有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是一种思维过程,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新课程要求建构新的课堂运行机制,使课堂布满生命活力。一是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不是为了老师的教而设计。新课标实施以来,多数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改变,比起满堂灌,有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活跃课堂气氛,体现课堂民主,形成初步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这些是必须的,但要克服形式主义的交流、讨论。笔者听课发现,一些教师处心积虑追求组织形式的新奇和活跃,把小组讨论当成为老师的教学服务,当成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了。还有的纯粹是为了多个小组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下一步教学服务;有的一节课讨论好几次,没有考虑每次讨论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的场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策略方式的选择要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服务于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形成灵活开放、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一套程序,希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因此,教师要有超越课前预设的心理预备,有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的魄力,有实现“教学相长”的度量。

四、教学评价的点滴策略

对学生的称赞要发自内心。上海闸北八中,曾因生源质量特差而获得一个外号“垃圾中学”。87级两个班,留级生竟占三分之一,其中留过两三次的有13人,入学总成绩在全区35所中学中列第33名。学生收到录取通知就认为进了“差生集中营”,灰色情绪笼罩全班。该班班主任实施“成功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次考试,一个学生仅得8分,老师也首先肯定了这8分的正确,并对该生说:“下次得9分就表扬你。”结果这位学生下次考了37分,被树为全班“学习进步最大者”,再下次,这位学生考了74分!这个班三年后全部合格毕业。这既是期望效应的作用,也是评价的力量。比起脱口而出的“你真行”、“你真棒”高明太多。

不轻易说“标准”答案。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资料、数据,另一类则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者在初中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前一类,重在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对后一类,重在思考和探索,对学生自己的答案也不要轻易否定。有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在众多答案中比较,应该有相对而言最优的答案。假如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

纸笔测试考什么、怎么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手头拿到一份青岛市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粗看一遍便觉与众不同,吸引我仔细品味。其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自学能力部分,第三部分是创造能力部分。自学能力题部分选取了高中物理的牛顿第三定律,与初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有联系。短文后面设计了五个问题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部分共五个大题:应用联想、横向联想、缺点联想、组合联想和设计创意,如给你一把刻度尺和一块平面镜,组合一个有用的装置。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关注基础知识,体现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工具和手段的重要性。第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既符合物理学科特点,又与其它学科横向联系,还促进自学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第三,非凡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查,这是这份纸笔测试题的亮点,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单考查学生知道什么,更主要考查学生会用。这份试题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纸笔测试的大胆尝试,不能不让习惯了考查学生知道什么的老师为之一怔,替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一缕推进课程改革的阳光照射进来,为实施新课程升温。

上一篇:影响新生物理学习的瓶颈研究论文 下一篇:电流和电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