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分析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2022-09-05 07:48:33

从习语分析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

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精华所在,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也能反映出不同的时间取向。本文以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khohn)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以中美习语为切入点,分析中美文化之间时间取向的差异,并从历史、宗教、文化及民族性格角度剖析造成中美时间取向的根源,提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中美时间取向不同造成障碍的途径,希望能在跨文化交际与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关键词:习语;时间取向;差异

语言记载着民族物质与精神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精华所在,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时间是人类所共享的,但是每种文化对时间的观念却是不同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取向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交际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中美习语为切入点分析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为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扫除障碍,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进行英汉互译。

一、中美时间取向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khohn)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尊重历史和传统;现在时间取向的文化强调此时此刻;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则注重规划和掌控未来。(Davis,Linell, 2001: 199)具体来说:

过去时间取向 过去时间取向者铭记过去,以史为鉴,认为时间是一面镜子,能透射出世界的本质,见证人类的起源及发展。他们相信过去会为制定决策和确定事实提供指导(林大津,1996:23)。中国文化属于此类时间取向,因为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

现在时间取向 尊崇这一时间取向的人们注重当下,专注现在。伊斯兰文化属于现在时间取向。

未来时间取向 人们着眼于将来,推崇创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文化了,美国人着眼于美好的未来,把重点放在诱发变化和导向未来发展的事件上(曾剑平,2000: 18),形成了以未来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

二、中美时间取向差异在习语中的反映

1. 体现过去时间取向的中国习语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句习语的意思是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事”是指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中国文化中,过去可以成为决策和判断事实的标准,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崇尚。

(2) 姜还是老的辣。

这句习语多用于赞扬年长者办法多,手段高,体现了中国人对年长者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代表着经验丰富、智慧超群。而尊老一直以来也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过去时间取向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3)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意思是年轻人如果不听老年人的建议,就有可能犯错误,蒙受损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古老文明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心里,传统的思想、观念、方法等一直延续到今天,为大家所认同,并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过去时间取向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人们为人处世通常要寻求前人经验,所以,循规蹈矩已然成为一种社会规范。

2. 体现将来时间取向的美国习语

(1) Youth looks forward and age backward.

美国人不把时间浪费在思索过去,而是着眼于是规划未来。不过,这里的未来不是那种遥远、理想中的未来,而是个人生活日程表里计划要实现的“未来”(贾玉新,1997),他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因此,美式英语中多有与“未来”有关的短语,如,“in the near futur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等。

(2) There is no fool like an old fool.

(3)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美国人认为年龄并不是一种财富,也不值得敬仰。在美国文化中,兄弟姐妹的相对年龄顺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晚辈称呼年长者时也是直呼其名。 长者也不愿被唤作“老年人”。因此, “old”一词往往被赋予消极意义。

(4)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5) Times change and we with time.

这些习语习语体现了美国人重视时间,时刻为未来做准备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是单向运行的,并不停地奔向未来,一切人或事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要时刻为未来做准备。

综上所述,从时间取向上看,中美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别在于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中国人重视传统,对先辈们的教训尊敬有加。而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未来取向是其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洛洪:2000, 3)。

三、中美时间取向差异的根源

1. 历史原因

传统包袱过重的民族注重历史和过去,一般为过去的时间取向。而历史较短的民族则往往为现在或将来时间取向。(曾剑平,2000)中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古老的发明、战争的爆发、朝代的兴衰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和财富。所以,“从一而终”、“厚古薄今”、“祖宗之法不可变”等观念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过去时间取向的价值观。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在他们看来,现在奋斗的过程,是未来过上美好生活的保障。作为一个民族“大熔炉”,这里汇集了世界上各色人种,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抱负,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归是存在于不久的未来。

2. 宗教原因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往。“回归”意味着向历史看齐。而在美国,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并深受其影响。基督教主张“原罪说”,认为每个人带罪而生,回到过去就意味着归于原罪。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清洗自己的过去,带着希望走向未来。

3. 文化原因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温故知新,带有较重的过去倾向。《三字经》中也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描述,教导人们先天具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容易使人向历史看齐,向善的本性复归。然而,在美国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的启蒙读物则向人们传授“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的文化思想,告诫人们过去即罪恶。

4. 民族性格原因

中国人性格趋向内向和保守,喜欢依据前人的经验做事。他们认为经过时间洗礼的古老经验是值得信赖的,过去即财富,属于过去时间取向。而美国人性格趋向外向和开放,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开拓进取和奋勇争先的民族性格。他们凡事向前看,属于未来时间取向。

四、解决因中美时间取向不同造成障碍的途径

不同民族的时间取向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本能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取向的价值观与另一个民族的人交往,若有不解,必然会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端正态度;二、了解差异,正视不同;三、相互学习,学会尊重;四、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差异。

五、结语

时间取向是无声的语言,蕴涵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时间取向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理倾向和文化积淀。习语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是时展的体现。以中美习语为切入点研究两个民族时间取向的不同,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更好地促进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英汉互译。(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Davis,Linell. 中西文化之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曾剑平. 汉民族的时间传统时间观. 江西社会科学,2000.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洛洪.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取向. 思想战线,2000.

[6]高天星,李成家. 中国谚语.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新疆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调适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