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

时间:2022-09-05 07:30:18

2005年11月28号晚零点40分,笙演奏家、教育家,原中国电影民族管弦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协会会长曹建国(又名曹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曹先生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民族管乐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名扬四海的民族管乐演奏家,全国各地的朋友、同行及学生匆匆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他们所热爱、所敬重、所崇拜的艺术大师,作最后的诀别。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潇洒的身影,又似乎想起他那为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而操劳的一生。

1949年曹建国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在祖父与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开始对书法艺术进行钻研与学习,他先从柳公权楷书入手,后又涉足欧、颜、赵、二王,秦汉篆隶,遍临诸家,书法功底日益精深。除了学习书法,他还喜欢听音乐,一个偶然的演出机会,他接触到了笙,这是一件连着很多管子的乐器,声音清澈、明亮,外观高雅,他一下子就被这件乐器深深地吸引住了。演出结束后,他便吵着家里要给他买笙,但由于条件有限,这个愿望直到离开河北都没有实现。

1960年曹建国随父迁居北京,当时他在北京一中上学,这是一所有着民乐传统的学校,学校开设了民乐合奏、独奏课程。当老师问曹建国选择什么乐器进行学习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抓起了笙。一起学习的有四个人,但是最后坚持下来只有曹建国一人。为了学好这件乐器,他每天都抱着沉重的笙回家练习,早上又抱回学校。就这样日积月累,他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不断在中小学文艺调演中获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即拜著名的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先生为师学习唢呐演奏,在随胡先生学习若干年之后,便出版了《唢呐演奏艺术》一书。很多人都知道曹建国先生是笙演奏的重要代表人物,岂不知这样一个笙界的代表人物当年在报考北京电影乐团(今广播民族乐团)所填的专业竟是唢呐!

进入电影乐团以后,曹建国终于与他最为钟爱的民族管乐艺术朝夕相伴。除了唢呐与笙,他还先后学习了埙、箫、管子等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在那个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艰苦的年代,营建国往复于祖国的工矿、农村和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这个时期,他除了在乐器演奏方面有所建树以外,还对乐器制作、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70年代末,他投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先生门下学习埙的制作与演奏,在曹正先生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制埙特色。经他研制的埙,中、低音及俯吹音吹奏轻松,音域可以达到一个八度。在乐曲创作方面,除了创作一些传统笙曲(如《河南小曲》)、键笙曲(如《天山的节日》)及一些大型民乐合奏曲(如《九鼎生辉》)以外,还涉足到笛曲及埙曲的创作,经他改编演奏的《龟兹断想》便是埙曲中的一枝奇葩。综观曹建国先生的艺术生涯,埙曲的创作和演奏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他先后于1996、1979―1980为电影《古文字》、电视剧《山爷》创作埙乐;1981后创作了埙曲《怀古》、《昆韵》、《秋夜吟》;1986年他在维也纳以一曲《黄莺吟》揭开了中国音乐会的序幕;2004年2月他又随南京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吹奏埙曲《伤别离》。笛箫评论家屠式瑶在听完营建国先生的埙演奏后,曾这样评论:“对于埙曲的演奏,曹建国能较好地诠释,他的演奏不故弄玄虚,容易听懂。尽管埙的音量不大,曹建国深谙所谓给自己听的道理,自己沉浸在乐思之中,取得了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的效果”。

熟知曹建国先生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民族管乐大家,他不但具有高超的表演水平,而且还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先生深知书法、篆刻与音乐相融的关系,他曾说:“中国民族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重视‘通’字。书之精微甚于乐,乐之激情优于书;书中有律动,乐中有韵律;书不晓乐则律动不齐,乐不通书则难以精微。”虽然自幼临帖习乐,饱读儒道诗书是他的先天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以及对祖国传统文化强烈浓厚的热爱,恐怕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曹建国。在先生看来,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除了精通本门类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一种良好的心性,因为这不仅关乎着艺术生命的长久,更关乎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在曹建国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追求一种尚真、尚朴、尚淡、尚弱的艺术情趣,他的音乐是发自心的律动,是生命自然无羁的舒展,而这样的音乐审美特质又是与传统哲学“清净自正,无为自治”、“里仁为美”的生存理念相一致的。

1995年秋,曹建国受邀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首届世界艺术顶峰会议。在会上,他对书法、篆刻、音乐相通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讲解,其中一些新艺术理念的阐述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共鸣。如他认为音乐的七个基本音符与书法的八种基本笔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弦乐器对音符的演绎与柔毫对笔画的驾驭更是如出一辙。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音乐家与书法家更是有相通之处,因为都是源于内心的情感冲动,通过毛笔与乐器这种载体在艺术作品中注入动人的节奏与旋律等等。他的精彩演讲获得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会议结束后他被推选为世界艺术论坛终身荣誉理事,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一位中国内地艺术家。

曹建国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传统艺术事业,使他在文化艺术界赢得了颇高的评价。资深电视人时间曾这样说:“中国学者素来有三类,一求理而力行,二求用而显名,三求华而附雅。曹建国应属前者。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博学而通达,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浅近的语言阐释古人深邃的思想,并能以诸多的艺术手段表达出这些思想。”一代学术巨匠费孝通先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翟泰丰先生都对曹建国先生做出过很高的评价。曹先生在国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如日本日立市市长饭山利雄应中国文化部之邀作交流访问时,为他的技艺深深倾倒,力邀他在日本举办了音乐会和书法展,参展的不少作品,被当地的乡土博物馆收藏,也就是从那时起,曹建国书法展开始在日本常年设立。

作为一名艺术家,曹建国先生在生活中却十分低调,待人和气、朴实,无论是随团演出、录音还是讲学,他始终给人的都是一种内心平和宁静的印象,平时喜欢穿着布衣,在北京居家多年,有的时候在城区还会迷路。出国演出的时候,为了防止走失,准备了许多小纸条,正面英文,反面中文,使人感觉他好像还是个大孩子。有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来他那上课,他不但分文不取,而且还留下来吃饭,并给零钱坐公车。也许正是这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先生的一颗平常心。

曹建国先生在音乐上除了作为笙演奏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埙、唢呐、箫的开发和演奏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在民族器乐作曲上还颇有建树。书法上他得到名家张重梅先生指点,经过多年的苦修,使得书法功底日益深厚,下笔舒放自如,自成一家,篆刻上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先生这一生,是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影不离的一生。即使是在病榻上备受折磨的时候,他还一直惦记着刚刚筹建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协会的各项工作,惦记着他的书法及篆刻作品展览和他的美学专著……

回忆先生,哀悼之外倍感崇敬,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他的艺术成功之路值得我们学习,他以浑然天成的大家气派,让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多的知音。如今,斯人已去,但先生的精神,必定在后学者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原圆《乐以治心》,《乐器》2000年第5期。

[2]曹建国《埙》,《乐器》2000年第5期。

[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生命语境中的艺术奇葩 下一篇:董维松师学术精要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