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对波提切利《圣母领报》的分析

时间:2022-09-05 06:24:44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对波提切利《圣母领报》的分析

【摘要】佛罗伦萨画派的一流画家波提切利,其作品《圣母领报》就是典型的基督教题材绘画作品,颜色明快,风格鲜明,不同于早期中世纪宗教画。本文采用阿恩海姆所提出的艺术心理学角度对此画从构图平衡、空间层次以及色彩明暗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一种解读《圣母领报》的新角度。

【关键词】】波提切利;圣母领报;阿恩海姆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1510),是15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幼年做过金匠学徒,15岁时跟随菲利普・利比研习绘画。之后又在安・波拉约罗和委罗基奥的门下作过助手。1470年,波提切利成为佛罗伦萨共和政权的掌权者──罗伦佐・美第奇家族的御用画师,时逢美第奇家族最具光彩的人物“豪华者”洛伦佐主事,洛伦佐热爱古典哲学与艺术。受其家族的宠爱,他的艺术多少沾染了宫廷贵族文化气息。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修士画家利比的学生,利比敢于表现世俗生活的精神对他也耳濡目染。他在其后的时间里创作了《春》、《维纳斯诞生》、《玛尼菲卡特的圣母》、《帕拉斯和肯陶洛斯》等众多经典绘画作品。

本文选取波提切利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画作《圣母领报》进行分析。圣母领报(也称受胎告知或天使报喜)是圣经中的经典篇章,也是西方古典基督教题材绘画中表现较多的主题之一。从安基利科到菲利普・利比,再到画坛巨匠达芬奇,以及后期拉斐尔前派的罗塞蒂都以“圣母领报”为主题创作过许多不朽的经典画作。波提切利的《圣母领报》一画色彩明快艳丽,线条柔美流畅。主要人物是长着一对白色翅膀的天使和一名妇女,他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半封闭的房间,墙上开了一扇门通向阳台,并且能够看到远处的风景和蓝天。妇女站于画面右方,头部以及上半身微微向前倾,眼睛微闭目光向下,双手手掌向前呈现出一种惧怕、抗拒的状态。大天使加百列右腿单膝跪于地面,上半身向上抬起,脸部向上目光望向圣母玛利亚,左手拿着一大只百合花,右手抬起与玛利亚的右手掌心相对。远景中的风景有一种静止的美感,而天使向前探身,圣母微微后退却表现出戏剧性的动态,动与静的对比使画面富有韵律。

从题材和内容上,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圣母领报的故事梗概,据《圣经新约》“路加福音”中第一章记载: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玛利亚。天使进去,对他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玛利亚因这话就很惊慌,又反覆想这样问安是什么意思。天使对他说:“玛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玛利亚对天使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天使回答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况且你的亲戚以利沙伯,在年老的时候,也怀了男胎。就是那素来称为不生育的,现在有孕六个月了。因为出於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玛利亚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离开他去了。在画面上天使和圣母头上的金色光环,象征着一种无形之形的神性,这在很多宗教题材绘画中十分常见。圣母的头发被白纱盖住,这是严格按照圣经中所规定的模型绘制的,《圣经》中《哥林多前书》第11章中说:“凡女人祷告或讲道,若不蒙着盖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从画面右侧显露出的祷告台,我们能够得知玛利亚正在祷告或诵经。而天使左手所持的百合花则象征着福音。

接下来我们会采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所提出的方法来对分析波提切利的《圣母领报》一画。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对描述对象的构图进行分配,顾及色彩对构图重心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巧妙地布置画面的注意中心,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力结构。画面远景中静态的风景与前景中动态的天使和圣母玛利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因为这种恬静与活动造就了一种微妙而和谐的动静组合。整幅画面充满了一股张力,而这种力量的作用方向,就是左方天使微微向上注视着圣母玛利亚的眼光所在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大天使加百列虽然身背翅膀似乎应该向上飞去,但却奇妙地有一种稳稳地跪在地面的感觉;而身为凡人的圣母玛利亚却有一种轻盈地仿佛要向上升起来的趋势。这幅画采用的正方形的版式,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的。但是由于波提切利惯常将人体比例拉长,几乎是不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的,例如我们在《维纳斯的诞生》中所看到的维纳斯,画家故意将其脖子拉长以表现维纳斯的修长身材,但却丝毫不会让观者感觉到一丝丝的怪异,这就是画家独特的想象力以及出众的绘画表现力。在《圣母领报》中,波提切利将圣母玛利亚的下半身拉长比例已达到体态修长的效果,使我们看来圣母具有了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态趋势。而画家巧妙地采用将圣母所穿着裙子的腰线上移这一服装设计领域经常使用的方法来达到拉长人体比例这一效果,就使得拉长的腿部不会显得特别突兀,反而给观者带来一种令人愉悦的美的享受。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因素──重力。如图所见,我们将整幅画面的垂直轴、水平轴以及两条对角线表示出来,而这个相交的中心就是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力中心。波提切利将主要人物大天使加百列和圣母玛利亚安排在左下部和右半部,而大天使由于跪于地面使身体集中在一起位于左下部,玛利亚则站立在右部,上半身略微显得“重”一些。这种布局本应让人觉得左下部“过重”,产生不平衡感,但在画面中我们却丝毫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乌尔富林指出,联结一幅画的左底部到右顶部的对角线,其方向是由左底部向右顶部上升的;而联结右底部与左顶部的对角线,其方向则是由左顶部向右底部下降的。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位于右半部的那些物体看起来总是比左半部的“重”一些。当观赏者意识到自己是面对着画的左半部时,也就意味着在左半部已经产生出了整幅画的第二个中心。这个中心像整个画框的中心一样,是观赏者主观经验中的中心。它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更加重要,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构图。正如围绕着画框中心部分的区域能承担更多的重力一样,在画的左半部这个主观的中心也同样能够承担更大的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位于左下部的大天使非但没有使画面失去平衡,反而是十分和谐的原因所在了。

画面左上部相对于其他部分来说,是显得比较空的而且颜色也比较朴素,但是却没有因此显得“轻”而失去平衡,这是因为那棵在透视上不正常的树,树干过细而树冠过大,显得“孤立独处”在画面左上部,由于孤立而使得自己的重力显得比同等大小的物体大一些,实现了画面的平衡。正如波伏尔曾经说过:“那些引导眼睛向纵深空间中观看的“远景”,具有巨大的平衡抵消能力。”第二,从整幅画背景的顶部与底部来看,很明显是以墙角线为界分为两部分的,而上半部的面积显然大于下半部,但在视觉上却没有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反而底部显得坚实有力。除去天使跪于地面增加了底部的重力以外,明亮的橘红色地面在色彩视觉上本身就比上部的灰色和黑色产生更大的“重力”,这就在视觉上使底部达到了“超重”的程度,以便让底部看上去比顶部更重要一些。从绘画所表现的主题“圣母领报”来看,主要人物大天使和圣母玛利亚可以说都是位于画面下部的,而上部的风景和屋内设计其实是画家自己创作的,跟主题的关系较小,因此底部重于顶部的设计也是符合绘画主题的安排,以此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第三,重力还要取决于色彩,红色就比蓝色重一些,明亮的颜色也要比灰暗的颜色重一些。在《圣母领报》中,天使和圣母玛利亚都身着红色系的衣服,但是波提切利却巧妙地给玛利亚穿上了一件蓝色的披风,遮挡住了大部分红色裙摆,这就减轻了画面右下部的重力,维持了左下部与右上部所形成的平衡。代表“重要性”,右方则代表“明显性”。

而从空间层次方面来研究波提切利的《圣母领报》,也就是“图―底”关系在一个平面中的体现,阿恩海姆曾经说过“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这个面得另一个面总是被看作是基底,这个因素中其实包含着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在特定条件下,面积小的面总是被看成是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我们会发现画面被灰色的墙面分为两个不同空间,前景是大天使和玛利亚所在的房间内部,以明亮的红色、橘色和蓝色为主,远景则是阳台以及屋外的风景,以淡雅的绿色和白色为主。在前景中,如果用尺子测量我们会认为加百列与圣母玛利亚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但是通过视知觉得到的结论却是天使比玛利亚更靠近我们。这主要是由于,在光谱上,光波较短的那些色彩(主要是蓝色),会使得它在表面看上去离观察者远一些,而那些光波较长的色彩(主要是红色),就会使它所在的表面看上去离观察者近一些。但是由于天使与玛利亚同为绘画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拥有几乎同等主要的地位,如果让其过于一远一近是不符合内容表达的,因此,波提切利将圣母的裙子处理成红色的,这就是圣母在视觉上向前而与观者更为接近,与大天使在水平位置上也更平衡。

在色彩方面,波提切利并不注重以明暗对比来塑造人物的立体感或场景的纵深性,多以平面化装饰性味道与主观的色彩美感相结合,用色比较偏重鲜艳的纯原色以及对比色的使用。多数作品中喜好使用鲜艳的红色和贵气的金色,单纯浓重平涂,使画面明快、富丽堂皇而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表现大天使加百列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时,画家采用了大面积明亮的红色和蓝色,但是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栩栩如生的动态之美以及强烈的戏剧张力,其原因就在于细致娴熟的线条运用,这也是波提切利绘画风格的一个重要要素――线性造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圣母领报》无论从宗教题材表现上还是画面平衡,空间层次分离、色彩以及线条的运用上都做得相当的成熟,这也是名画之所以隽永不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前,天麟.波提切利,莫迪里阿尼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上一篇:探讨数字技术在雕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下一篇:浅析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