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有救吗

时间:2022-09-05 05:48:22

克制拖延的方法并没有那么难,它们只是没那么显而易见而已。

长达几个世纪以来,杀人者都对砒霜青睐有加。只要在早餐面包上撒一点,用不了一天你就会痛苦地一命呜呼。然而,在1875年的德国文理协会第48届会议上,有两个人坐在观众面前,轻松从容地服下了两倍于致命剂量的砒霜。可想而知,那时大家有多震惊!可第二天,他们又面带微笑,健康如故地回到了会场。尿检显示二人并没有使诈,他们确实服食了毒药。

但是怎么可能有人服毒却不死,甚至看起来若无其事呢?这个看似无关的故事与拖延问题有许多可以类比之处。了解一些拖延症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就如同了解毒药的化学原理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益健康的预防机制。

本书会教你克服拖延症的“懒方法”。想要学会它们,你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小恶魔”,也就是大脑对某些特别暗示做出的习惯性反应。这些“小恶魔”常教唆人们贪图一时之快。不过你会学到,如果有必要(因为并非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有时你也可以利用这些“小恶魔”来帮你抵抗拖延行为。在这之后还会有专门的章节来帮你深入地开发自己的组块能力,而最后会提供一些克服拖延症的建议、方法及容易上手的工具。

首先要记住,陷入拖延很简单,但获得顽强的意志力可就难得多了。因为后者需要动用大量的神经资源。可以说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就像在空中喷洒廉价劣质的空气清新剂一样完全徒劳无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抵抗拖延上。而好消息则是,你根本就不需要“万不得已”。

又是砒霜,又是“小恶魔”,听上去确实有点恐怖。如果不靠意志力抵抗,我还能有救吗?

当然有救!先来看看这个实验吧,没什么能比实验更有趣的了。

拖延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有太多事情让我们分神。我总是想“我就先看一下微博、微信,再查一下邮件,再去工作”。然而等我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花了不止一个小时来浏览社交网站。就算我终于开始工作了,这些社交网站的后台推送也还是在不断地干扰我。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要是只在比赛前一晚才开始首次训练跑,毫无疑问,你的小腿肌肉一定会疼到尖叫。同样的道理,你也不能指望只靠临阵磨枪,就能通过证券从业考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科学类的学科依赖于两个过程:一是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这样的时间节奏意味着,能否掌控拖延对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拖延问题在学生中恰恰又实在太普遍了。

现实就是,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医学成像研究显示,恐惧数学的人会回避数学,因为仅是想到数学就让他们畏缩了。当他们冥思苦想地对付数学时,大脑中的痛觉中心就会被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令人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当“数学恐惧症”患者真正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埃是这样解释的,“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回避痛苦似乎无可厚非,但习惯性的回避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长期影响。现在拖着不去学数学,结果后来连想起它都觉得痛苦;一直拖着不做练习题,到了考试那天就紧张得快要窒息。这全都是因为你的神经基础就没有打牢,你根本没做好准备,怎么可能泰然自若地面对所需的材料。理所当然,奖学金就这样打水漂了。

也许你本想投身数学或科学领域,但你放弃了,转投他业。你对别人的说辞是败给了数学,事实上你只是败给了拖延症。

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它会影响你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不止如此,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

拖延会成瘾。它所提供的片刻兴奋与解脱是乏味现实的避风港。因此,你轻而易举地欺骗自己,上网查资料比看课本、做作业更能高效地利用一切时间;你也会自欺欺人地编故事:比如有机化学需要空间推理,而这正是你的弱项,所以你学不好是天经地义的;还有那些冠冕堂皇的荒唐借口:如果我考试前很久就开始学,我会忘。(你可别忘了,别的科目还有考试,到考试那天要一次学完所有欠下的科目,可就难于上青天了。)直到学期接近尾声,不得不开始为期末考试拼命恶补的时候,你才会面对现实。那就是,你之所以把有机化学弄成这个样子,无非是因为自己拖着不学而已。

研究者发现,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我做完实验报告,参加了市场调查之后,昨天才开始备考的。当然啦,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有这么多事要忙,这样已经很不错啦。”更有甚者,哪怕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也会误以为拖延能让他们显得精明能干:“我是昨天一晚上补完的期中考试内容哦!”

积习难改,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地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性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为何拖延症患者总宣称自己压力大、身体差、表现不好。如果放任下去,坏习惯就会根深蒂固,到那时再想摆脱它就悔之晚矣了。

说一件事你肯定不陌生:偶尔有那么几次,只靠通宵补习也还能得个不错的分数,而且清早完工的时候甚至有点兴奋。这就像赌博一样,一点小成功会让你心存侥幸,重蹈覆辙。你甚至开始说服自己――拖延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本就是你的一部分,跟身高或发色没什么两样。毕竟,如果拖延症那么好治,你不是早就该摆脱它了吗?

然而,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曾经屡试不爽的习惯,最终会回过头来给你当头一棒。在本书中,还会讲讲如何掌控自己的习惯。做决定的该是你自己,而非那些好心好意但不过大脑的“小恶魔”――你的习惯。你会发现,克制拖延的方法并没有那么难,它们只是没那么显而易见而已。

让我们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两位实验者事先服用过极少量的砒霜。微量的砒霜对人的危害并不大,甚至会让人产生免疫力。这种做法可以让你之后承受更大的剂量,还显得健康如故。然而,在肉眼不可察之处,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增加你的癌症风险,并损坏你的器官。

同样,拖延症患者起初也只是拖延了一点点。可一次又一次地拖延最终让他们泥足深陷。他们也许暂时看上去毫无问题,但长此以往呢?

恐怕不会太好。

上一篇:基于数学模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综述 下一篇:人工影响天气:圆梦“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