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让课堂焕然一新

时间:2022-09-05 05:01:29

生活化数学让课堂焕然一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多彩的文学中暗含着数学,缤纷的生活中也存在着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把握。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呢?这里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要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学生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呈现出来,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明白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从而初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上数学。

二、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喜欢童话故事。我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自编自创故事情境来组织教学。学生们都愿意为故事里的小动物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如在《认钟表》一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一个难点,一年级小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把“大约几时”看成整时。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猴和它的小伙伴到钟表店去买钟表,小伙伴们跟小猴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多媒体出示三个钟面:7时差一点、7时整、7时过一点)。调皮的小狗躲在了7时整的钟后面,对小猴说:“小猴,你肯定找不到我,我躲在7时整的钟后面呢!”小猴看了这三个钟,犯愁了: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分明都一样呀!接着,我就问:“小朋友,你们能帮小猴看一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都仔细地观察,悄悄地商量。他们发现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还差一点才到12,第三个钟面上的分针已经过了12一点点,7时整的钟面上的分针正好指着12,这样就很好地突破了“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设计了许多操作活动:课始,让学生摸摸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实物的表面,再画一画,初步感知面与体的关系;练习时,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在图形上涂一涂等多种活动,加深学生对三种平面图形的印象。这种活动让学生不再感觉学习内容枯燥、深奥,学生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创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感知图像的形、色、声、光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尺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停画面,利用常规教学手段,让一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同时让其他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他们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直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继续播放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情感是一种发酵剂,功在激励和唤醒。“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数学课堂上,当学困生的发言或板演正确时,我就充分肯定,表扬激励;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我先对他们主动大胆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适当地给予指点,再让他们自主完成。教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善意的动作,对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它不但能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师生的情感更加融洽,还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进而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爱,献给妈妈”主题班会案例 下一篇: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