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栋:调查催生试验区

时间:2022-09-05 03:52:39

1987年底,新华社记者夏俊生写了4篇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先后有3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要求组织力量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1987年12月10日,于维栋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当天即查找资料并加以消化。12月11日,于维栋走访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中国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领导,听取他们的意见后起草调查方案,其内容包括调查的主题、重点,调查组的构成,调查时间的安排、步骤和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个由七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

1987年12月17日下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文和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研究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的问题,确立了指导原则和总体框架。此次调查以十三大精神为指导,着眼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改革的事物,都应当支持和肯定;调查中要更加注重实践,从效果出发,不带框框;调查主要研究方针政策问题,而不是为具体问题做裁判员,目的是把调查成果转化为中央政策。

于维栋说,12月21日是调查组的第一次会议,解决的问题一是吃透这次调查的意图,包括中央领导对夏俊生报道的批示,研读17日回忆的精神;二是交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情况;三讨论和落实调查方案,确定更详细的安排、步骤、日程和分工。

调查过程.分三阶段一是准备阶段,1987年12月底完成;二是调查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1988年1月底完成;三是讨论研究撰写阶段,1988年2月完成。每一阶段分工如下。

第一阶段。1987年12与23日,中央调查组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科技企业调查表发放到各企业。考虑到一条街的范围并不大,决定把调查表发放到每一个科技企业,力求掌握全面的情况。1987年12月28日,中央调查组在海淀区召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动员会,介绍调查的意图、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第二阶段。1988年1月 的调查工作中,任务有:召开各种座谈会共计12次;到科技企业去参观访问,听取中关村企业家的介绍意见;回收调查表处理调查数据;收集和消化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资料,交换对主报告和分报告的不同看法。

在中南海,中央书记处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了两次座谈会。

1988年1月6日,主持并听取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实业家的汇报、意见和建议,表明了中央对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参加会议的有陈春先、柳传志、王洪德、王殿儒、周陶明等。于维栋发现:“中关村企业家有惊人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在预定的15分钟发言时间之内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经验和体会、遇到的困难和政策建议,阐述自己的要表达的问题。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造就。”

1988年1月6日,芮杏文主持并请中央有关部门谈谈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的政策环境问题。芮杏文总结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原来众说纷纭,组织调查就是为了解剖一下麻雀,看看成功在哪里,问题在哪里。这是搞活科技和经济的一条路子。上海以前搞的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科研人员项目得不到,待遇也没有提高,企业没钱让他们搞新产品,双方都没有积极性。搞科技改革,没有新的机制,硬从组织上合并并不能解决问题。透过中关村经营方式的调查,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启发,总结一下,立足扶持,搞出一个政策来。”

1988年1月3日,于维栋跟随,由张振武陪同,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参观考察了京海、四通、海华等公司。1月15日,于维栋跟随,由周光召陪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技公司。

1988年2月,调查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工作重点转移到内部。中央调查组采取集中讨论和执笔人分散拟稿相结合的方法,总报告、分报告、案例材料交叉进行。

调查组消化采集的资料,交换和讨论意见,但取得共识很难。于维栋认为:“报告要往两头靠,一是十三大精神上靠,这肯定错不了。坚持生产力标准,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加快改革。另外一头是往实际靠,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1988年2月1日,把我叫到办公室,向我交代起草报告的思路,他认为这次调查要着眼于推动,总结中关村的经验不能停留在肯定成绩、肯定方向上面,而要找到路子,回答当前该怎么办,下一步向什么方向走。在中关村的基础上,摸索出建立适合这个国情的科技工业园,就是最好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最佳切入点,着眼于把调查的成果转化为中央的政策。”于维栋说。

关于调查报告的撰写,于维栋说,这几千字的调查报告不仅要提出问题,说明问题的性质,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要提出解决俄问题的办法,即思路方针政策措施。报告必须具有可行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色彩,又必须材料翔实,有可读性。”

1988年2月5日,调查报告初稿并付印,第二天向七个调查组成员单位和8个有光部委发出初稿,征求修改意见。8日,改出第二稿,再次向上述单位征求意见。收集第二稿意见后,修改出第三稿,请芮杏文等领导审阅并提出意见,以便定稿。2月24日,芮杏文主持会议最后敲定报告的基调。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民办科技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应加以肯定和支持,有的进一步主张支持民办企业,还需要一种有效的载体,而科技工业园是最好的载体,且符合国际潮流。芮杏文最后做了总结,他强调搞一个新技术开发区,还强调机制问题,他说机制是一条以市场为主导,一条是完全自主经营,中关村的活力根本在于机制问题。

1988年3月7日,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了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讨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的时候,结合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一致赞同调查报告的建议,同意在中关村建立科技工业园区。会议决定,中关村条件已经成熟,如果不再制定相关政策就妨碍它发展了。建立中关村科技工业园区以北京市为主,国家科委、教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要协作给以支持。

简报内容上说,在科技力量密集的地区兴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高科技的可行办法,可先集中力量搞两三个试点。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办高技术产业经验值得重视,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建立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条例,研究解决好有关政策问题。

1988年3月9日,召开会议向北京市转达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关于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1988年5与10日,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试验区正式诞生。

上一篇:王洪德:捣腾“机窝”的人 下一篇:胡昭广:试验出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