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05 02:08:59

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难点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盲目维权,价值观偏差和纪律散漫等方面。主要从学校、教师管理队伍两个层面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办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17-0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中,将毕业生不足三届的本科专业称为新办专业。自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新办专业或新增专业方向数量成倍增加,然而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学生到了毕业就业阶段,高校的“最终产品”直接面临市场的检查和考验,许多潜在的问题在此这一阶段充分暴露,这给新办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明确指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因此,认真探讨新办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难点和对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迈出的重要而具体的一步。

一、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难点

1.专业思想和情绪不稳定。许多新办专业的学生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或者本身对新专业就不了解,从一入学就产了厌学情绪,在大学期间不时冒出转专业或退学的念头,专业思想和情绪一直都不稳定。这种现象到了毕业实习阶段更加突出,表现有几个特征:第一,“症状”复杂,新办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本专业缺乏自信,在就业压力下表现有紧张焦虑、迷茫困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易激怒等,有的学生干脆质疑自己就是学校的“试验品”,影响到整个精神状态,学习动力不足;第二,有群体性的特征,上述不良情绪往往弥散在新办专业的绝大部分同学中,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第三,变化快,因为该“症状”主要有外因引起,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一种“症状”迅速变为另一种“症状”,也可能迅速恶化或好转;第四,传播广、易感染,在一个学校内,不同新办专业同学之间往往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某些不良情绪往往从一个新办专业蔓延至另一个新办专业,或从高年级到低年级。这些特征类似疫情,一旦爆发,将严重威胁学校的稳定与安全大局。

2.在维权意识增强的同时存在较多的维权误区。随着整个社会法制意识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维权意识也日渐增强,维权活动日趋频繁。但是大学生维权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少误区。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盲目”维权,学生往往重权利、轻义务,把个人的失败或权益受损片面地归咎于学校,忽略了学生自身在学习上的主观能主动性;第二,对维权价值缺乏评判,维权目的狭隘,往往抱着与学校对立的情绪进行维权,缺乏学校利益的大局意识;第三,维权方法的单一性和手段极端性并存,偏向于越级汇报,借助新闻媒体炒作造势,甚至采取罢课、静坐、游行、上访等手段;第四,维权活动不规范,具有随机性和被动性,处于无序状态[1]。这些误区的存在,阻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是处理毕业生教育管理中新难题之一。

3.价值观出现偏差,功利主义表现突出。由于社会上多元文化的影响,当前毕业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讲实惠、重名利、怕艰苦的倾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了,只要有利于就业的就相对表现积极,反之,则应付了事。表现在较多方面,比如:入党动机不够单纯,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夕争着入党,以便为就业增加砝码;参加社会活动前要问综合测评有没有加分;实习分配时钩心斗角;业务学习只求毕业不求钻研。

4.问题学生增多,区域分散,管理难度加大。 在毕业实习阶段,毕业生的纪律相对松懈,“问题学生”增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学生,逃课现象特别严重。他们感到前途无望,借口考研、考公务员、面试、参加招聘会等经常逃课;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太差面临难以毕业的境地,或者干脆铤而走险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因各种压力诱发精神心理障碍,或出现自杀倾向等等。另外,由于毕业生分散外地实习,沟通交流不便,增加了问题产生的几率,也给教育管理增大了难度。无怪乎有人把毕业实习阶段称为“多事之秋”。

二、加强和改善新办专业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1.贯彻落实“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方针,构建和谐校园。高校的主体之一就是学生,“以人为本”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校,重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减少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中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

“依法治校”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建立学生组织与学校的对话、对等机制,完善对学生作出处分或其他不利影响时的陈述、抗辩听证申诉等程序和救济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权;重要情况要及时通报,保证信息透明,公开;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申诉;申诉委员会应淡化行政色彩,其构成应有明确规定,其中学生比例不得少于1/3。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权利,不能因顾忌学生“维权”而放弃自己的管理职责,力争在鼓励学生实现其合法权利的过程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

“依法治校”还表现在申办新专业务必合法合规,新办专业的开设需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要承诺与兑现招生简章的各项条款,高校应严格履行“责任主体”的义务,向家长、考生负责,向社会负责。

2.加强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心理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努力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心理教育。

对新办专业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维权现象,要注重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成才道路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认识到管理理念的更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苛求一蹴而就。高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需要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不能把成才与否归因于外部环境而放弃自身努力。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学生维权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双赢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依法维权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顺利成长和高校稳定、发展所必须。

把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教育同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一个新思路。就业思想教育,一要讲求实效,二要注重导向。要针对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择业观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对于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加强个别心理健康教育[2]。

3.以“就业”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学生顺利就业是学校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学校必须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 ,对毕业生以“就业”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对新办专业,学校要适时适当向社会进行推介和宣传,增加新办专业的市场认可度。其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力量及各专业教研室老师的积极性,运用他们所做课题和科研项目的优势和在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力,全方位、多渠道地为毕业生就业引荐用人单位。最后,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指导老师要熟悉每个毕业生的自然情况,了解其就业愿望,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结合作媒介,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收集就业信息[3]。

4.畅通信息渠道,增加个别教育。学校领导与学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比如开设校长热线、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定期组织安排校领导和学生的对话会、座谈会,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

负责毕业班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对问题学生应开展个别教育、找其谈心,帮其找出问题的症结,耐心疏导。

对于新办专业,一旦出现不稳定的群体意见,及时做好面上教育与“个谈”工作。“个谈”主要对象是的“学生骨干”,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充分化解“学生骨干”在中的作用。

5.建立新办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即时跟踪机制。学校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办专业毕业生应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并把它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高校利用这种跟踪机制,定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联系,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毕业生的需求,根据反馈回来的用人信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专业体系,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提高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讨新办专业教育管理的难点和对策,正确处理高校面临的各种矛盾,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既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之必须,更是实现学生成才,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双赢结果之使然。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大学生维权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5-16.

[2] 张洪波.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49-51.

[3] 梁虹瑜.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11.

上一篇: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双学位误区及应对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