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与小学数学学习同行

时间:2022-09-05 02:05:01

让思考与小学数学学习同行

有位数学名人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深思穷究。”今天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不是解题的机器、奴隶,学生应该努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解题过程中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把思考带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丰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动机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呢?实践证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好的氛围下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探究问题。比如,德国著名的盐水理论:“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小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学题,可能兴趣不大,思考的空间有限。但如果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本身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去学习、想去解题,自然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

二、巧妙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定好一节课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再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的脚步,不断思考。在情境的影响下,有了自主思考的前提,学生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跟着教师的步伐思考。教师是学生的摆渡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成长,教师的作用非常大。设计巧妙,会大大提高学生思考的成果。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呢?以学习情境方面举例,教师可以选择蕴含较强思考成分的情境,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会产生挑战欲望,利用学生激发的情绪,但是教师要一步步指引学生,不能让学生因为难而直接放弃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研究。例如,教学到“三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设一道题目 “999×99”,然后提供学生3个答案“98999、99901、98901”,让学生只能用口算,看谁先得出答案,如果学生不怎么会,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这2个数与哪些数接近,是否可以写出他们的某些形式呢?”在有挑战的问题中,让学生不断思考。在设计情境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比如,商场中的买物品打折问题、楼层建设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贴近生活,更加热衷于解题。

三、通过引导,理清学生思维路线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人,要引导学生,理清学生的知识脉络。当学生有了清晰的知识结构网时,在思考问题时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自然有些题目会较难,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由于思维量较大,学生无法在几步内解决问题,一般方法不太适用,才会让学生解题出现困难。其实也就是学生思维出现局限,不能清晰地分析出问题所在,教师要发挥好摆渡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慢慢理清学生的思维路线,在学生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内,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阻碍,可能是在思维的起始点就出现先了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题目的思维跨度较大,让学生产生疑惑。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耐心引导学生,理清学生的思维路线,再加以拓展,教给学生遇到类似问题的做法。通过比较,让学生自我思考总结,但学生能够总结出来规律时,认知上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四、运用激励,培养学生思考方式

鼓励,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动力去思考,对于心理发育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采用一种有趣、简便抑或是奇特的方法回答出问题时,教师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往往一句口头鼓励,学生便会非常开心。让学生能够处于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之中学习,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通过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和谐放松,在鼓励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总复习”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所学,让学生自己回顾,再提出问题,对于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接着再问问学生除法是否也有分配律:(a+b)÷c=a÷c+b÷c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思考,一旦学生答上来了,教师可以鼓励一下:“答得很好,谁能举例说明吗?”在鼓励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设立贴近生活或是新鲜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扫除思维障碍,理清学生思维路线,不断提升思维空间,从而让思考获得贯穿到数学学习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我家住在海洋里 下一篇:今天写什么之让考试作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