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教学的隐性教育

时间:2022-09-05 12:17:45

小议课堂教学的隐性教育

在当今时代,多元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激荡碰撞,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凸显.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如果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升学率的提高,过分依赖课堂知识的教授和说教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简单化、形式化的教育方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所以教师在努力提高显性教育实效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实施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内隐的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无意识的情景中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转变,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在以下方面挖掘隐性教育素材。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学的隐性感染作用,教师要主动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艺术地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授,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在发展和矛盾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教材中隐含着各种生物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主受到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教育、熏陶。

第二、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任何脱离实际的知识和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介以及相关的课外小组活动引导他们走进实践,去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从内心去触摸知识,感受知识的真实存在,使生硬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学生逐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探索转化,由老师“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第三、信息交往的协调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对陶冶学生情操有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有序,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都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以平等、民主的身份去和学生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学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团结互助的气氛,学生将会产生积极自觉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逐渐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

第四、注重养成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但好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反复的锤炼才能形成。这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但可以产生有形的实效。如众所周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力量。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一篇:谈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