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帮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5 11:45:04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帮扶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帮扶家庭困难学生,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一大重点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并就如何帮扶家庭困难学生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帮扶对策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的实现,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尽管当前高校中已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等(简称“奖、贷、助、补、减”)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确保了家庭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健康成长。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伴随而至的精神贫困、心理贫困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当前帮扶政策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东省5所高校的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讨如何科学地开展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以及在线施测的方式,对广东省5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量表919份,具体分布如表1。其中,家庭困难学生的划定标准为家庭年收入少于5000元者。

表1 被试情况一览表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被试心理状况进行测试,用自编量表对被试其他情况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量表均通过在线测试平台进行施测,测试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家庭困难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家庭困难学生在SCL-90中的10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都高于一般学生,除偏执因子外的其他9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表2 家庭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SCL-90得分的差异检验表

注:p

2.在对家庭困难学生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的调查中,经济困难(36.13%)、学业问题(33.08%)、就业问题(14.47%)分列前三位;上大学后遇到的最大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39.65%)、就业竞争太激烈(25.82%)、经济困难(23.31%)再次成为家庭困难学生首选的三项。

3.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他们15.87%认为“不敢正视自己,不敢面对他人,感觉低人一等”;26.63%认为自己“内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不大合群”;55.87%认为“有时比较忧虑,忧心忡忡,情绪低落,苦闷,失眠”;57.95%的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障碍。

三、分析与讨论

1.家庭困难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困难学生在SCL-90中的十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一般学生,除偏执因子外,各因子均与一般学生各因子存在显著水平差异,这提示了该群体具有特殊性。尤其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上,家庭困难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2分,这可能与他们所要承受的各方面压力,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有关。这提示我们,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高校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帮助。

2.经济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困扰家庭困难学生的三大压力源。

相对于没有经济困难的一般学生,家庭困难学生更需要在学业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对未来的就业抱有更大的期许,因而,他们在承受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之余,学业、就业的压力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的考验。

3.负性自我认知带来自卑、人际敏感、焦虑等问题。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因素而降低对自己的认识,形成负性的自我认知,进而带来自卑、人际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经济上的拮据,进入大学与同学比较后产生的心理落差,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不如他人而带来的挫折感,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使其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负性自我认知。

四、帮扶对策小议

1.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让家庭困难学生学有所依。

当前高校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在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对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方面,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模式,容易造成资助力度与困难程度不匹配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使得家庭困难学生学有所依是高校助学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2.引导家庭困难学生对贫困形成理性认识。

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会将自身遭遇的挫折归因于家庭经济困难,认为是苦难的命运带给他们不幸。这样的非理性认知会让他们形成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态度;或者因贫困而自我否定,消极地对待所面对的挫折。因此,要引导他们理性认识贫困的生活现状,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并非不可改变,也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不必因贫困而觉得自卑。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颓丧,也可以使人向上。

3.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应该让家庭困难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经济上的贫困,并不能说明其他方面也比别人差,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身能力的高低,而不是家庭经济状况。要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消除消极的自我认知。

4.加大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力度。

通过开设讲座、团队辅导、开通咨询热线等方式,加强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家庭困难学生,通过长期跟进的方法,及时掌握动态,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扶持的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002,23(1):98-100.

[2]熊桂林.高校贫困生现象刍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92-93.

[3]英健文,蔡立彬,李迎等.地方工科院校贫困生问题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6(6):69-72.

[4]赵凯博,付军,宋丽波等.分析与探索:对当前农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再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1:72-75.

[5]李海燕.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及扶助体系的建立[J].鲁行经院学报,2006,(6):90-91.

[6]武明伟.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分析与扶持措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21-123.

[7]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2010(1):32-35.

[8]马晓春.高校特困生问题及其解困工作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5(3):17-19.

[9]兰树海,王丽荣.浅谈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4):104-105.

[10]洪跃雄.全面构建贫困生的扶持体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122-124.

[11]郭春晓,吕君.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持[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80-81.

[12]吴俊峰.医学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及思考[J].安徽医学,2009,30(8):975-976.

本文是2011年广州医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上一篇:规范书写,养成习惯 下一篇:关于高校传媒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