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

时间:2022-09-05 11:31:31

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

摘要:咸水歌,古称“D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形式,其中心在中山坦洲。它是水乡人民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咸水歌昔日的兴盛不再,会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好象要从人们的耳边消失了。2006年,中山咸水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保护和传承咸水歌的历史使命。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

关键词:咸水歌 课堂 难题 对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这样的方式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让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在水乡继续流传?其实保存咸水歌的最好方法是“活存”(活态保护),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唱咸水歌。而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和渠道。2005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落实于教材,扎根于学校和课堂,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有效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让中山咸水歌走进中山的学校,并唱响在课堂,是让咸水歌传承下去,久唱不衰的最好办法。

作为中山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咸水歌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学习家乡的民歌,使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首先,就是“师资”的问题。咸水歌进课堂要依靠音乐教师。我们的音乐教师虽然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谁也没在大学学习过咸水歌,因此对咸水歌的起源、唱法、特点及与咸水歌有关的民俗文化等都没做过深入了解。再者,好多音乐教师是外地人,不会说本地的方言,而咸水歌是用广州白话这种方言演唱的,不会说这种方言理解歌词都有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唱了。

其次,在当今社会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很多学生迷恋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而民歌在他们眼里是“土、旧”的,怎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使乡音得以传唱?这是另一个难题。

不仅如此,咸水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课堂上教什么内容呢?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教呢?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针对以上难题,经过本人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主动学习乡土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聚集着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体现着各民族艺术的精华,可谓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咸水歌是中山水乡人创造的文化财富,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念,才会主动学习和钻研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和知识,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去学习当地的民歌、民乐,并且研究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形式和方法。

当然,想唱出地道的咸水歌不容易。这不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还有演唱的声音、韵味等问题。正确的做法首先应该向本地的咸水歌专家学习。就比如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胜龙小学的音乐教师叶慧珍老师,为了将地道的咸水歌传授给学生,利用节假日向本地的咸水歌专家陈锦昌老师学习多年,民歌演唱技能得到大幅提升,还曾获得“2012年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的银奖,给我们音乐教师的树立了榜样。即使找不到专家指导,只要有学习的愿望,我们还可以向书本、向录音、录像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认为咸水歌“老土”,不感兴趣,主要也是因为对以前水乡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不了解造成的。但如果老师只用文字做介绍则单调、无趣,学生产生不了学习的欲望。但如果我们在校内和教室内营造一种水乡的环境,效果可能就不同了。如张贴一些水乡的风景画,水乡人民的渔船、房屋及生活的照片,在音乐教室摆放一些劳动工具或物件,播放水乡人民生活习俗的录音、录像等。环境对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各种与咸水歌传承的图片、装饰、教学设施,有利于从物质环境氛围的视觉冲击上熏陶学生,增强师生对咸水歌的认同感,并为学生提供多样、便利、优美的咸水歌学习场地。

三、精选学习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课程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咸水歌种类比较多,如:长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等。内容也很丰富,有唱生产生活的、有唱时政的、有唱爱情的,也有叙事的。哪些内容适合进课堂?哪些在风格上具有代表性?什么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广泛地收集咸水歌资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校课时的安排等实际情况,筛选和提炼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经过反复验证,逐步将素材分为适合教唱、鉴赏、模仿等类型,再梳理整合成为校本教材。并通过全面规范的设计和有序的组织,使之有机融入学校的音乐教学。

四、巧妙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

传统音乐的教学应该和一般的教学内容形式有所不同,但也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实践性”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音乐的“美”不是只凭老师口说,传统音乐的教学不能只是“听”和“唱”,还应该有“看”“模仿”“表演”“创作”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学生唱咸水歌《对花》,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活动,对其旋律、音色、唱词、韵味等方面充分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对答式演唱,之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创作――为这首歌编写新词。歌词可以以“花”为主题,也可以是其它的内容。这样的实践使学生感觉有一定的乐趣,容易投入其中。教师只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巧妙的实践活动,就能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音乐。学生学得有兴致,才能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振涛在他的文章《给心灵一个支点:乡音》中写道:“中小学课本不光要有‘正史传、训名物、释文本’的内容,还应该有接地气的乡音。让一个人认同家乡、认同乡音、认同母语……”对于中山地区的人民来说,咸水歌就是乡音,是心灵的一个支点。让学生在课堂唱咸水歌,不仅使乡音得到传递,而且使传统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可是,实施乡土音乐进课堂会有很多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使乡土音乐的教学取得成效,这是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振涛.给心灵一个支点:乡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5,(03).

上一篇:论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自然的紧张”